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头沟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22公里,为首都最近的郊区,是首都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团。毗邻中心城区,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定市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总面积1447.85平方千米。

拥有北京最高的山—东灵山(海拔2303米),北京最长的河—永定河(流经境内100多公里),北京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山(2.17万公顷),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京城第一寺潭柘寺(1700多年历史),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群(中国传统村落占北京市总量的55%),北京里程最长单体山区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全长约65.4公里),是北京文物数量最多的区(不可移动文物占北京市总量的14.5%)。[1]

区情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为首都最近的郊区,是首都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团。毗邻中心城区,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定市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总面积1447.85平方千米。拥有北京最高的山—东灵山(海拔2303米),北京最长的河—永定河(流经境内100多公里),北京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京城第一寺潭柘寺(北京里程最长单体山区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全长约65.4公里),是北京文物数量最多的区(不可移动文物占北京市总量的14.5%)。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赋予的“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的功能定位,门头沟区坚定践行“两山”理论,传承红色基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抓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现绿水青山门头沟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2021年,入围;2022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在中央文明办通报的2021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区)年度测评中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二、实地考察排名全国第一。

历史沿革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历史文化悠久,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区内就有“东胡林人”生息繁衍。同期,在沿河城地区的小东宫村和斋堂镇的柏峪村,也发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生活所留下的石斧、石凿等新石器的遗迹。表明当时在区境内已有一定数量的人类群落居住。

商周时区境属幽州。

春秋战国时,区境属燕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38年),始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区境大部属上谷郡。

秦代,区境大部属上谷郡,东端属广阳郡蓟县。

汉,本始元年(前73年),复改广阳郡为广阳国。区境东部为广阳国蓟县,西部为幽州上谷郡沮阳县地。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广阳国入上谷郡,区境属上谷郡属地。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9月,复置广阳郡,区境东、西部分属广阳郡蓟县和上谷郡沮阳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11月,置怀戎县,区境东部仍属蓟县,西部属怀戎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析蓟城置广宁、广平二县,区境大部分属广平县,部分属怀戎县。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城置幽都县。光启年间(885年——888年),分怀戎县置矾山、永光二县,区境属广平县和矾山县。

唐末,广平设立玉河县,区境除西北部沿河城地区属矾山县外,余均属幽州玉河县地。

辽开泰元年(1012年)11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改幽都县为宛平县。

金天眷元年(1138年),玉河县并入宛平县,区境随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为北平府,辖宛平县。

明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府为顺天府,以后至清代,宛平为顺天府管辖。

1914年10月,顺天府改京兆地方,宛平县属京兆地方。

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

1938年3月25日,中共宛平县政权正式建制。即:在原宛平县八区东斋堂村建立了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政权——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初期所辖地区主要为原宛平县七区和八区(今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一带)。而后,宛平县先后与昌平县、房山县等相邻县组建为昌宛、昌宛房、昌宛怀联合县。

1944年9月30日,撤销昌宛房联合建制(原昌宛县改建),恢复宛平县建制。宛平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塔河村。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斋堂川解放,平西宛平县成为巩固的解放区。

1948年12月14日,门城地区解放,至此门头沟区全境解放。

门头沟区全境解放后,区境分别归属北平市和河北省宛平县管辖。其中,门城地区及里外十三地区(今潭柘寺镇和永定镇)单独建制,划归北平市管辖;其余境域归属河北省宛平县管辖,直至1952年9月。

1948年12月17日,门城地区及里外十三地区(今潭柘寺镇和永定镇)成立门头沟军事管制委员会,属北岳军区和平西地委领导(后随属北平市军管会西南分会和平西三地委双重领导)。

1949年1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将门头沟军管范围划归北平市,定名门头沟区,辖两镇两小区,即门头沟镇、城子镇、里十三小区(今潭柘寺镇)、外十三小区(今永定镇)。

1949年1月15日,中共门头沟区委、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成立。此后门头沟行政名称不断调整:1949年3月19日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八区;同年7月1日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区;1950年8月改称北京市第十六区,直至1952年9月。

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建制撤销,区境所辖县域同现房山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与原北京市第十六区合并后命名为北京市京西矿区。

1958年5月,京西矿区撤销,现区境定名为门头沟区至今。[2]

区情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为首都最近的郊区,是首都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团。毗邻中心城区,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定市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总面积1447.85平方千米。拥有北京最高的山—东灵山(海拔2303米),北京最长的河—永定河(流经境内100多公里),北京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京城第一寺潭柘寺(北京里程最长单体山区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全长约65.4公里),是北京文物数量最多的区(不可移动文物占北京市总量的14.5%)。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赋予的“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的功能定位,门头沟区坚定践行“两山”理论,传承红色基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抓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现绿水青山门头沟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2021年,入围;2022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在中央文明办通报的2021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区)年度测评中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二、实地考察排名全国第一。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历史文化悠久,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区内就有“东胡林人”生息繁衍。同期,在沿河城地区的小东宫村和斋堂镇的柏峪村,也发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生活所留下的石斧、石凿等新石器的遗迹。表明当时在区境内已有一定数量的人类群落居住。

商周时区境属幽州。

春秋战国时,区境属燕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38年),始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区境大部属上谷郡。

秦代,区境大部属上谷郡,东端属广阳郡蓟县。

汉,本始元年(前73年),复改广阳郡为广阳国。区境东部为广阳国蓟县,西部为幽州上谷郡沮阳县地。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广阳国入上谷郡,区境属上谷郡属地。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9月,复置广阳郡,区境东、西部分属广阳郡蓟县和上谷郡沮阳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11月,置怀戎县,区境东部仍属蓟县,西部属怀戎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析蓟城置广宁、广平二县,区境大部分属广平县,部分属怀戎县。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城置幽都县。光启年间(885年——888年),分怀戎县置矾山、永光二县,区境属广平县和矾山县。

唐末,广平设立玉河县,区境除西北部沿河城地区属矾山县外,余均属幽州玉河县地。

辽开泰元年(1012年)11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改幽都县为宛平县。

金天眷元年(1138年),玉河县并入宛平县,区境随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为北平府,辖宛平县。

明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府为顺天府,以后至清代,宛平为顺天府管辖。

1914年10月,顺天府改京兆地方,宛平县属京兆地方。

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

1938年3月25日,中共宛平县政权正式建制。即:在原宛平县八区东斋堂村建立了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政权——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初期所辖地区主要为原宛平县七区和八区(今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一带)。而后,宛平县先后与昌平县、房山县等相邻县组建为昌宛、昌宛房、昌宛怀联合县。

1944年9月30日,撤销昌宛房联合建制(原昌宛县改建),恢复宛平县建制。宛平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塔河村。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斋堂川解放,平西宛平县成为巩固的解放区。

1948年12月14日,门城地区解放,至此门头沟区全境解放。

门头沟区全境解放后,区境分别归属北平市和河北省宛平县管辖。其中,门城地区及里外十三地区(今潭柘寺镇和永定镇)单独建制,划归北平市管辖;其余境域归属河北省宛平县管辖,直至1952年9月。

1948年12月17日,门城地区及里外十三地区(今潭柘寺镇和永定镇)成立门头沟军事管制委员会,属北岳军区和平西地委领导(后随属北平市军管会西南分会和平西三地委双重领导)。

1949年1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将门头沟军管范围划归北平市,定名门头沟区,辖两镇两小区,即门头沟镇、城子镇、里十三小区(今潭柘寺镇)、外十三小区(今永定镇)。

1949年1月15日,中共门头沟区委、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成立。此后门头沟行政名称不断调整:1949年3月19日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八区;同年7月1日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区;1950年8月改称北京市第十六区,直至1952年9月。

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建制撤销,区境所辖县域同现房山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与原北京市第十六区合并后命名为北京市京西矿区。

1958年5月,京西矿区撤销,现区境定名为门头沟区至今。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经115°25ˊ00〞~116°10ˊ07〞,北纬39°48ˊ34〞~40°10ˊ37〞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47.85平方公里。其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涿鹿县、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门头沟区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西北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有“京都第一峰”之称,另有百花山、髽髻山、妙峰山等山峰。东部山地位于北京西山,山体较小,山势渐缓,其东南部的兔儿庄海拔仅73米,为境内最低点。区内3条主要岭脊均呈东北向平行排列,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东灵山一黄草梁一棋盘山复背斜;百花山一清水尖一妙峰山复向斜;铁坨山一九龙山一香峪梁复向斜。由于山地切割严重,各岭脊之间形成大小沟谷300余条。平缓的山地与陡峭的山坡交替出现,地形呈锯齿状、阶梯状上升。

门头沟区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年平均气温东部平原11.7℃,西部斋堂一带10.2℃。极端最高气温东部40.2℃,西部37.6℃。极端最低气温西部-22.9℃,东部-19.5℃。春季60天,夏季76天,秋季60天,冬季169天,冬季漫长是境内气候的一大特征。春秋季节,境内风、霜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8级以上大风21次,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江水河村一带无霜期仅100天。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日照2470小时。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受中纬度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为970.1毫米(1977年),最少为377.4毫米(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

流经境内的河流分属3个水系,其中属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流域面积最大,为1368.03平方公里;属大清河水系的白沟河流域的面积次之,为73.2平方公里;属北运河水系的流域面积最小,仅为13.82平方公里。永定河是全区最大的过境河流,河道长100余公里,主要支流有刘家峪沟、湫河、清水河、下马岭沟、清水涧、苇甸沟、樱桃沟、门头沟等,大小支流共300余条。由于受上游降水不均匀的影响,其流量极不稳定。境内流域范围坡度陡,河道坡降大,入境处海拔373米,出境处为73米,河道坡降为2.99%,故水流湍急。加之上游流经黄土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多,平原地区的河道不断发生淤积,迁徙不定,故史有“洋河”、“小黄河”、“无定河”之称。直至20世纪50年代修筑了官厅水库后,才改变永定河的水文特征。清水河是永定河官厅山峡最大支流,为境内第二大河。上游有两支,北支发源于灵山,南支发源于百花山,两支于塔河口汇合。其流向自西而东,河道全长28公里。大清河水系的白沟河境内流程较短,出境后人房山区界。北运河水系,境内有两部分,一在雁翅镇泗家水、白瀑寺一带,出境入昌平区界;一在军庄镇北四村,出境入海淀区界。

境内地下水可分为4个区:一是田庄——雁翅——青白口——石河村一线以北地区,以灰岩岩溶裂隙水溶洞水为主,总出水量3.63万吨/日;二是髽髻山——妙峰山地区,均为火山岩、砂岩裂隙水,总出水量2.908万吨/日;三是千军台——清水涧——黄岭村一线以东地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四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较丰富,因流域内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的补给、埋藏和流动规律也多种多样,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门头沟区的土壤属地带性褐土,分为山地草甸、山地棕壤、褐土等3大类,8个亚类,93个土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仅在深山区有残存的次生桦、杨林,一般林地均为灌木林或杂木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在40%-60%之间。灵山、黄草梁等山顶地区,因气候寒冷,多为草坡,以白草为主。村庄附近植被破坏严重,一般覆盖率约20%-40%。门头沟区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境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现已探明的有:煤炭、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陶粒页岩、耐水粘土、大理石、花岗石、叶腊石、白云岩、硅石、白花玉、紫页岩、石棉、冰洲石、天然石板、铜、锌、铝、铁、金、银等等。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门头沟新城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上,总规划面积114.63平方公里。新城有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S1线以及快速公交4号线、336路、941路等近30条公交线路,交通四通八达。

地质地貌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山地地带。全区以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山区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形挺拔高峻、险峰叠嶂。境内有北京市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境内次高峰百花山,海拔1991米。

气候特征

门头沟区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气候呈现明显差异。年平均气温11.6℃,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4.6℃,极端最低气温-22.9℃;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5.4℃,极端最高气温41.8℃。平均气温年较差30.2℃,最大日较差29.1(2018年3月13日)。年平均日照2373.9小时,降雪日数最多18天(1968、1984年冬天),最少为1天(1995、2017年冬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184.8毫米(2021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60.7(198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15.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87.0天。年平均风速1.8米/秒,最多风向偏北风,极端最大风速29.4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55%。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尤其7月下旬至8月中旬多大雨、暴雨。

水文概况

流经门头沟区境内的河流分属3个水系,其中属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流域面积最大,为1368.03平方公里;属大清河水系的白沟河流域的面积次之,为73.2平方公里;属北运河水系的流域面积最小,仅为13.82平方公里。永定河是全区最大的过境河流,境内长102公里,清水河是永定河官厅山峡最大支流,为境内第二大河,河道全长28公里。

土壤概况

门头沟区的土壤属地带性褐土,分为山地草甸、山地棕壤、褐土等3大类,8个亚类,93个土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

植被概况

门头沟区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仅在深山区有残存的次生桦、杨林,一般林地均为灌木林或杂木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在40%-60%之间。灵山、黄草梁等山顶地区,因气候寒冷,多为草坡,以白草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境内地下水可分为4个区:一是田庄——雁翅——青白口——石河村一线以北地区,以灰岩岩溶裂隙水溶洞水为主,总出水量3.63万吨/日。二是髽髻山——妙峰山地区,均为火山岩、砂岩裂隙水,总出水量2.908万吨/日。三是千军台——清水涧——黄岭村一线以东地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四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较丰富,因流域内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的补给、埋藏和流动规律也多种多样,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

矿产资源

门头沟区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境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现已探明的有:煤炭、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陶粒页岩、耐水粘土、大理石、花岗石、叶腊石、白云岩、硅石、白花玉、紫页岩、石棉、冰洲石、天然石板、铜、锌、铝、铁、金、银等等。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综述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门头沟区西部,总面积21743.10hm2,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市仅有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于198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建成立市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华北石质山地次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地处太行山山脉北段小五台山支脉向东延伸山地,境内的主要山峰有: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m)、白草畔(海拔2049m,北京市第三高峰)和东灵山(海拔2303m,北京市第一高峰)。境内山体垂直高大,阻隔了西部风沙的入侵,是首都北京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华北石质山地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关键环节地带。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是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在我国分布的最东界,极具科研和保护价值。位于永定河流域清水河的源头,是京西重要的水源基地。是首都重要的自然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华北豹暨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等实习基地),对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繁荣自然保护区事业有重要的地位。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利于京西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对于建设北京西部生态屏障,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已知野生脊椎动物26目80科271种,其中,兽类6目17科41种,鸟类17目51科199种,爬行类1目5科17种,两栖类1目3科6种,鱼类1目3科8种。文献记载的昆虫种类22目231科1100属1626种。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黑鹳、金雕、褐马鸡、大鸨、秃鹫、乌雕、猎隼、黄胸鹀和豹),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31种鸟类、4种哺乳动物、1种爬行动物),北京市级保护动物132种(Ⅰ级保护28种、Ⅱ级保护104种)。列为CITES附录的有36种(其中列为附录I的有4种,附录II的32种),被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1种(黄胸鹀),濒危1种(猎隼),易危8种(豹、豹猫、中华斑羚、乌雕、大鸨、褐马鸡、褐头鸫、无蹼壁虎),近危2种(复齿鼯鼠、贺兰山红尾鸲),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5种,易危15种,近危31种。

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已知分布有高等植物135科572属1292种,其中苔藓植物38科107属290种,蕨类植物15科23属55种,裸子植物3科6属8种,被子植物79科436属939种。已知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百花山葡萄,在2021年9月被正式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填补了北京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空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10种(紫椴、黄檗、红景天、甘草、槭叶铁线莲、手参、紫点杓兰、大花杓兰、软枣猕猴桃和野大豆),北京市Ⅰ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扇羽阴地蕨、槭叶铁线莲、大花杓兰和紫点杓兰),北京市Ⅱ级保护野生植物56种,北京市特有植物2种(羽叶铁线莲和百花山葡萄)。北京分布的许多兰科植物主要或仅生长在该地区,如大花杓兰、紫点杓兰、珊瑚兰、北方红门兰等,华北落叶松野生群落在北京仅见于此,还有众多中国或华北特有植物(如华北特有种脱皮榆、蚂蚱腿子等)。

人口

截至2021年末,门头沟区常住人口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增幅为0.8%。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增幅为0.9%,占常住人口比重为29.3%。

经济

综述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8.8亿元,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同比下降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4亿元,同比增长6.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4.7亿元,同比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为0.6:26.9:72.4。

产业方向

门头沟区紧抓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国家和市级重大政策机遇,以长安街西延线和永定河生态走廊为重点,探索生态涵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紧跟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步伐,以中关村门头沟园为全区科技创新主阵地,深化与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做强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高位推动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产业,聚力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整合沟域、景区、古村落等优势资源,推进“一线四矿”、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持续优化文旅文创产业,整体塑造“紫气东来门头沟”旅游品牌,聚力打造永定河文旅体验产业带。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61.1亿元,同比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9.3%。其中,建安投资完成100.8亿元,同比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8%。全年市属重点工程完成投资70.4亿元,同比增长98.3%,占总投资的比重为43.7%,拉动投资增长23.2个百分点。

财税收支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02亿元。其中,增值税完成9.78亿元,企业所得税完成2.32亿元。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0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主要方向有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城乡社区支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以及卫生健康支出,分别支出19.13亿元、14.27亿元、11.07亿元、8.20亿元、7.35亿元、6.81亿元,占比达到66.4%。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336元,比上年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35396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40元,比上年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504元,比上年增长11%,恩格尔系数为23.8%。

第一产业

2021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73亿元,同比下降21.8%。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8亿元,同比增长0.1%。从重点行业来看,现代制造业完成产值43.1亿元,同比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0.1亿元,同比增长1.3%。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17.5%。

建筑业

2021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8.2亿元,同比增长5.9%。房屋施工面积43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3%。

第三产业

旅游业

2021年,全区17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261.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9.3%,比2019年同期增长33.1%,两年平均增长15.4%;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9%,比2019年同期增长35.4%,两年平均增长16.4%。

批发零售业

2021年,批发和零售业共实现零售额105.2亿元,同比增长1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93%。

住宿和餐饮业

2021年,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零售额7.8亿元,同比增长29%。

金融业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金融业企业营业收入合计13.7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保险业实现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2.5%。截至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73亿元,同比增长5.2%,贷款余额为278.9亿元,同比增长0.2%。全年证券交易额达到736.5亿元,同比增长79.9%。

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地处长安街东西发展轴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交汇结点,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之一,是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重点园区,是长安街延长线上唯一的中关村产业园,具备“天时、地利”优势。园区前身是1992年设立的石龙工业开发区,2000年升级为北京市级开发区,2012年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面积1.89平方公里,2019年政策扩区到4.08平方公里,已建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3月底,园区拥有驻地企业262家、中关村高新企业289家、国家级高新企业272家、上市企业4家、国家实验室1家、隐型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其中市级“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2021年,门头沟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明显增长,总收入、地均产出率、劳均产出率增速均在一区十七园排名第二。

当前,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正在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细分领域,加快推动企业高度集聚,着力打造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国家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国际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目前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8K”超高清示范园、国际医疗器械服务领域头部企业奥咨达北区总部成功落户,实现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园先导园开园。

交通运输

108、109国道、三石公路贯穿门头沟。阜石路、莲石路、新首钢大桥及地铁S1线将门头沟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其中,地铁S1线作为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线,已与地铁1号线、6号线接驳;新首钢大桥是一条连接中心城区和门头沟区的跨河通道,是全球首例双塔斜拉钢构组合体系桥,也是长安街西延工程的关键节点。正在修建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是目前北京市里程最长、工程规模最大、投资额度最高的单体山区高速公路,计划于2023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工程建成后,将极大缓解京西北、京西南地区交通压力,同时满足京津冀一体化交通需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1年门头沟区技术合同成交项目17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5.3亿元。全年专利授权量1767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实用新型1319件、外观设计199件。截至2021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数683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门头沟区共有教学单位93个。其中,小学21所,初中9所,完全中学4所,九年一贯制2所,十二年一贯制2所,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各1所,幼儿园41所(含民办园16所),直属单位11个。在校学生32765人,其中幼儿园10755人、小学14161人、初中4909人、高中2815人、中职44人、特教81人。现有教职工3941人,其中专任教师3058人、干部职工883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门头沟区拥有区级公共文化设施3个,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镇街文化中心13个,村居文化室255个,达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30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10000余场,参与群众40余万人次。全区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131.5万册,每年更新2万册,阅览室座席共3723个。每年举办中国北京永定河文化节,已连续举办十五届,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宣传永定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门头沟区共有体育场馆60个,其中体育馆1个、游泳场馆6个、其他场馆53个(不包括学校、企业机关内部自用场所)。每年举办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二届,2021年入选中国体育旅游十大精品赛事。全区共有注册裁判员684人,其中国际级2人、国家级14人、一级116人、二级345人、三级208人。共有10所市级传统校、18所足球网点校、19所篮球网点校、5所排球网点校,体校现有教练员25人。截至2021年,共为各省市体校输送运动员167 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35块、银牌20块、铜牌21块。其中,摔跤运动员张建华在亚锦赛获得铜牌,世锦赛获得第五名;隗合民在亚洲摔跤锦标赛获得自由式第四名。射击运动员李洋在世界锦标赛多项飞碟比赛中获得个人第五名、团体第四名、破亚洲纪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16名。

卫生事业

截至2021年末,门头沟区共有卫生机构271个,其中医院12个,实有床位3082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99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55人,注册护士1708人。全年诊疗人次数410.42万人次,其中门诊人次数394.70万人次。截至2020年末,平均期望寿命81.70岁。

环境保护

2021年,门头沟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2微克,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指标EI达到国家优级。全区河湖绿化景观面积达270万平方米,龙泉湾、门城湖、黑河沟被评为北京市年度优美河湖。随着永定河全域碧水长流,辖区地下水位大幅提升,永定河(山峡段)主河道河面面积增加约一倍,主要河段河水水质明显改善,主河道周边1公里范围植被覆盖率增长6倍。全区无受污染耕地,土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截至2020年全区林地面积达1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08%,林木绿化率72.75%。绿地面积达2194.8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63.8平方米,居生态涵养区第一。城市公园35个,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9.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03平方米,居全市第二。[3]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门头沟区是北京市文物大区,文物资源丰富,种类全、价值大。截至2021年底,全区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共计556项,占全市14.5%,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5项。例如,著名的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的戒台寺、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木结构古建筑灵岳寺、我国首次发现保留较为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万里长城北京门头沟段、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紫荆关的“沿河城及沿字号敌台”、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东胡林人”遗址、有“金顶妙峰山”之称的妙峰山娘娘庙等;红色革命文物如: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邓宋支队会师地旧址、“京西第一党支部”田庄村第一党支部等。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市最多、保护最为完好,2022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截至目前,门头沟区共有中国传统村落12个,占全市总数的54.5%,包括龙泉镇琉璃渠村、三家店村,斋堂镇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灵水村、马栏村、沿河城村、西胡林村,大台街道千军台村,雁翅镇碣石村、苇子水村,王平镇东石古岩村。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占全市总数的60%,包括斋堂镇爨底下村、灵水村和龙泉镇琉璃渠村;共有市级传统村落14个,占全市总数的31.8%,包括12个中国传统村落以及清水镇张家庄村、燕家台村2个村。

从区域分布看,共涉及龙泉镇、王平镇、大台街道、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等6个镇(街),主要集中在深山区,其中斋堂镇占比最高(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占比为66.7%,在中国传统村落中占比为50%,在北京传统村落中占比为42.9%)。从空间布局看,主要沿永定河及其支流、京西古道、庙宇及其香道、内长城及关口、煤窑及矿点、山麓水源分布。从形成时期看,形成的历史年代跨度较大,从晋唐、辽金元、明清、民国时代到近现代,其中晋唐时期1个、辽金元时期1个、明清时期7个、近现代时期1个。从建筑形态看,传统村落古民居多为具有北方特色的山地四合院,依山而建、布局合理,蕴含着不同时期的民居装饰艺术。从历史遗存看,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以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90处,文物数量约占全区总量的20%。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横贯门头沟全境,孕育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永定河文化。古村古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京西煤业文化,构成门头沟丰富的文化宝藏,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门头沟地区丰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截止2021年底,门头沟区共计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5项,其中包含国家级非遗5项(京西太平鼓、琉璃烧制技艺、妙峰山庙会、千军台庄户幡会、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市级非遗10项(龙泉务童子大鼓会、京西幡乐、柏峪燕歌戏、苇子水秧歌戏、西斋堂梆子戏、淤白蹦蹦戏、潭柘寺传说、京西黄芩茶加工技艺、裴氏正筋术、孟氏刺络疗法),区级非遗60项(爨底下酱肉制作技艺、京白梨栽培技术、样式雷烫样技艺等),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

近年来,在传统普查记录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创新呈现本土非遗,通过舞台剧、纪录片、微视频、实景体验等现代化的方式将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来,形成了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原生态保护模式。与中国评剧院、北京歌舞剧院、北京人艺等单位合作,创作了一批融合了京西太平鼓、妙峰山庙会、琉璃烧制技艺、千军台庄户幡会等非遗文化的大型舞剧《太平鼓声声》、大型话剧《乡愁如霞》《永定人家》等文艺精品,录制了《潭柘寺传说》音频,制作了《灵水八德》《门头沟的“北京之最”》微视频,拍摄《京西斋堂话》《京西拾遗》纪录片和《京西拾遗》画册,艺术化地呈现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面貌。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7人,区级59人。建立了妙峰山香会博物馆、琉璃渠琉璃村史博物馆、紫石砚博物馆、古法藏艺生产基地;依托西斋堂山梆子戏、淤白村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柏峪燕歌戏等众多的山乡戏曲非遗资源,新建十个戏楼及多个传承基地。

“东胡林人”遗址

“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是华北地区发现的距今1万年前后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早期遗址之一,具有极高的考古科研价值。自1966年至2006年经过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并发现有墓葬、灰坑、火塘、石器制作场等早期人类活动遗迹,为研究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发掘中揭露的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多层堆积,对于研究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非常重要,为了解人类发展与演化,特别是1万年前后晚期智人向现代人过渡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5年,“东胡林人”遗址被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胡林地下文物埋藏区现为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约28万平方米)。

门头沟小院

“门头沟小院”是经门头沟区委、区政府认定的区域精品民宿集成品牌。“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是指利用门头沟农村地区的居民自有住宅、集体用房或其他合法建筑,结合本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及生产、生活方式,经区精品民宿发展协调小组联审和验收的小型住宿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

截至2021年底,门头沟区已连续举办5届精品民宿推介会,全区“门头沟小院”达76家、覆盖51个村,盘活闲置农宅300余处,其中35个村的49家精品民宿项目已营业,11家精品民宿纳入全市首批党政机关定点会议(培训)服务场所。

名优特产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多样性的小气候条件,形成了门头沟区特色农产品品种多、品质优的特点。2021年,全区果树栽培总面积为68183.03亩(鲜果21873.9亩,干果38870.63亩), 全区保有蜂群2.1万群,全区果品及蜂产品年度产值16615万元。其他经济作物以香椿、玫瑰花为主,其中香椿等蔬菜类种植面积2005.8亩,产量66.5吨,产值364.7万元;玫瑰花6523亩,产量8668.5公斤,产值25.5万元。

截至目前,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进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的农产品2个;北京市特色产业示范村6个;现有地理标志的产品4个。具体情况如下: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雁翅镇太子墓村(红富士苹果)、泗家水村(红头香椿),军庄镇孟悟村(京白梨),妙峰山镇涧沟村(玫瑰),王平镇西马各庄村(樱桃)。

北京市特色专业示范村(6个):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樱桃)、炭厂村(仁用杏)、樱桃沟村(樱桃),清水镇黄安坨村(苹果)、李家庄村(奇异莓),王平镇西王平村(核桃)。

进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的农产品(2个):妙峰山玫瑰、军庄京白梨。

列入“北京优农”品牌目录品牌(6个):区域公共品牌“灵山绿产”,企业品牌北京云峰果业有限公司的“拇指姑娘”、北京灵之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灵之秀”,产品品牌北京泗家水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泗家水”、北京太子墓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太子慕”、北京百旺创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妙峰咯吱”。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4家):门头沟区雁翅镇泗家水红头香椿、门头沟区妙峰山玫瑰花、门头沟区京白梨、门头沟区京西白蜜。

粮食蔬菜有机认证(5家):雁芹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椒)、大村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北京泗家水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红头香椿)、北京清百灵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芦笋)、北京黄安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杂粮)。

荣誉称号

2022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2022年在中央文明办通报2021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区)年度测评中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二、实地考察排名全国第一;

2021年门头沟区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门头沟区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示范区;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2020年门头沟区正式获批全市首个“9041”标准“基本无违建区”;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成功摘得“四连冠”;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19年门头沟区入选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2019年门头沟区入选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7年门头沟区入选2016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