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yí)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 ,最早见于金文 。从大从弓。本义为讨平、平定。由讨平、平定义引申为除去、诛灭等义,由铲平引申为平坦义,由平坦引申为平安、平和等义。又古代东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东方部族。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以脂切。 说文解字注 各本作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浅人所改耳。今正。韵会正如是。羊部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西南僰人、焦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从大。则与夏不殊。夏者、中国之人也。从弓者、肃愼氏贡苦矢石砮之类也。以脂切。十五部。出车、节南山、桑柔、召旻传皆曰。夷、平也。此与君子如夷、有夷之行、降福孔夷传夷易也同意。夷即易之暇借也。易亦训平。故暇夷为易也。节南山一诗中平易分释者、各依其义所近也。风雨传曰夷悦也者、平之意也。皇矣传曰夷常也者、谓夷即彝之暇借也。凡注家云夷伤也者、谓夷即痍之假借也。周礼注夷之言尸也者、谓夷即尸之暇借也。尸,陈也。其他训释皆可以类求之。 [9]

康熙字典 〔古文〕𡰥《唐韵》《广韵》以脂切。《集韵》《韵会》《正韵》延知切,并(并)音姨。平也,易也。《诗·周颂》: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又大也。《诗·周颂》:降福孔夷。

又安也,悦也。《诗·郑风》: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又等也,侪也。《礼·曲礼》:在丑夷不争。《史记·张良传》:诸将陛下等夷。

又陈也。《礼·丧大记》:男女奉尸夷于堂。《周礼·天官·凌人》:大丧共夷槃冰,床曰夷床,衾曰夷衾,皆依尸为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论语》:原壤夷俟。

又诛灭也。《前汉·刑法志》:战国时,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

又伤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又芟也。《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终衰,其頺替如丘陵渐平也。《前汉·成帝纪》: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注:国在城阳庄武县。《庄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注: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陈,遂取焦夷。注:焦,谯县,夷,城父,并(并)陈地。

又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东表之地,在今登州。《书·尧典》:宅嵎夷。

又冯夷,河伯也。《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郭璞《江赋》:冰夷倚浪。《𥠇天子传》: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注:冰夷,无夷,并(并)即冯夷。

又《淮南子·原道训》:冯夷,泰丙之御也。注:二人名,古之能御阴阳者。《容齐随笔》此别是一冯夷。

又女夷,风神名。《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篯铿之子,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阳及康狼二山之闲。《水经》:汉水过宜城,夷水注之。

鸱夷,酒器。扬雄《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壷。《吴越春秋》: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而投之江。《史记·货殖传》:范蠡变名易姓,为鸱夷子皮。

辛夷,花名。《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留夷,香草。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

又《谥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静,并(并)曰夷。

又姓。周齐大夫夷仲年之后,见《统谱》。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

又孤竹君之长子曰伯夷。

优婆夷。《梵书·翻译名义》: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所云清净男女也。

又与彝同。《孟子》:诗云:民之秉夷。诗本作彝。

叶羊吏切,音异。冯衍《显志赋》:攒射干杂蘼芜兮,结木英与新夷。光扈扈而扬耀兮,纷郁郁而畅美。美音媚。新夷即辛夷。本作𢓡。一曰古迟夷通。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