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褐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夾竹桃褐斑病
夾竹桃褐斑病夾竹桃上重要病害,各地普遍發生,危害嚴重,主要危害葉片,初在葉尖或葉緣出現紫紅色小點,擴展後形成圓形、半圓形至不規則形褐色病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歐夾竹桃尾孢
拉丁學名: CercosporaneriellaSacc.
類 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夾竹桃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
分布和危害
夾竹桃NeriumindicumMill.屬夾竹桃科木本植物,以葉、花入藥,有毒,具強心利尿、祛痰殺蟲之功效,全國大部分省區均有分布。褐斑病是夾竹桃上重要病害,各地普遍發生,危害嚴重。
症狀
此病害在南方地區較為常見,能引起夾竹桃葉片枯萎早落。該病的病菌多從夾竹桃的葉尖、葉緣處侵入。發生褐斑病的葉片上會產生紫紅色的斑點,而後逐漸擴大為圓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斑塊,上面還有隆起的輪紋。病斑為褐色、較寬。。[1]
病原
CercosporaneriellaSacc.稱歐夾竹桃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座深褐色,大小25-125μm。分生孢子梗色淺,粗細不勻,聚集成束狀,具隔膜0-3個,不分枝,頂端生有小型孢子痕,大小5-35×3-5(μm)。分生孢子圓筒形,具1-5個隔膜,大小15-50×3-5(μm)。此外,C.nerii-indiciYaman稱夾竹桃尾孢,也是該病病原。
主要危害葉片,初在葉尖或葉緣出現紫紅色小點,擴展後形成圓形、半圓形至不規則形褐色病斑。病斑上具輪紋。後期中央退為白色,邊緣紅褐色較寬。濕度大時病斑兩面均可長出灰褐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上或隨落葉留在土表越冬。翌吝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到夾竹桃上,萌發的孢子從氣孔或傷門侵入引起發病。3—7月發生。苗木生長過密或細弱發病重。[2]
防治方法
在個別枝條開始表現病狀時,要及時剪除並銷毀;發現蚜蟲、葉蟬類昆蟲危害時,應及時殺滅;發病後可用四環素等抗生素防治——可以在樹幹基部的病枝一側的上下鑽兩個洞至木質部,用注射器將1000~2000單位四環素或土黴素溶液緩緩注入,注入量根據植株大小、病情輕重情況而定,一般每株用量為30~50毫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