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奏鸣曲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奏鸣曲式

来自 网络网 的图片

上奏 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是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

所谓"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奏鸣曲式

外文名称 Sonata form

性质 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

最早提出者 A.B.马克斯

由来

奏鸣曲式,这一名称,最早是A.B.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来的。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形成的。

这种曲式是一种二段式。第1部分在主部之后有一个连接部,起转调作用,副部则在属调出现(或主部是小调,则副部往往用关系大调)。第2部分则将主部改在属调出现,或用主部的一部分在几个不同的调上展开,然后将连接段改变,使副部在主调上再现。这种曲式不论第1部分还是第2部分都各自反复一遍,例如G.塔尔蒂尼的《小提琴及通奏低音奏鸣曲》的末乐章和 D.斯卡拉蒂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等。

古奏鸣曲式经过G.B.普拉蒂、斯卡拉蒂、C.P.E.巴赫、J.S.巴赫等的实践,到J.海顿时期发展为由3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

变化简介

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调性布局除继承古奏鸣曲的格局外,在贝多芬的后期作品中出现了三度关系的调性;到浪漫派成熟期,还有二度关系的调性。近现代的作曲家虽然保留奏鸣曲式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并不一定遵守调性统一的原则。

奏鸣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种变化:

①采用复式呈示部(如协奏曲)。

②再现部将主部、副部的顺序颠倒或省略其中之一。

③省略展开部或仅有一个简单的过渡。

④用插部(新的主题材料)代替展开部或展开部与插部并用。

⑤与回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鸣回旋曲式(见回旋曲式)。

⑥与套曲结构结合以及应用某些特点与其他曲式相结合(见套曲曲式、混合曲式)。

结构介绍

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

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以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 三部分的过渡。

称为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L.van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此外呈示部之前可冠有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等方面与呈示部构成对比。

组成部分

以下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进一步阐释"奏鸣曲式"的三个组成部分:

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其实就是一段音乐。这两个主题被叫做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或者简称主题和副题。两个主题相对比,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

一般如果主调是大调,那么副部用属调;如果主调是小调,副部用平行调(大调)。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部的结束,而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

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低沉阴霾的音乐就是引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它被不断重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温暖柔和的旋律: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转为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了呈示部的音乐。

通俗地讲,就是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许多新的旋律,是呈示部的发展。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

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但通常会经过一点变化--例如:主调是大调,再现部的两个主题都用主调;如果主调是小调,主部用主调,副部用同主调(大调)。有时再现部被写得很精简,引子、插部之类都可能被省掉了。最后常常加上一个尾奏。

《悲怆》的再现部很完整,先是强烈地重现了主题的旋律,然后变奏一次,然后再现了主副题间的连接部分,接着重现了副题。可以注意到它的音色已经同在呈示部时不同了,顺带把"结束部"也再现了。最后加上了一个柔和的尾奏。至此,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式的例子就结束了。

"奏鸣曲式"三大段落循环出现的模式让音乐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就像在写文章一样,带给听众充实又富有变化的听觉效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