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契丹,契丹(红山飞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契丹,契丹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契丹,契丹》中国当代作家红山飞雪的散文。

作品欣赏

契丹,契丹

这座城市与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契丹”有着很深的渊源,无论山野田畴,大街小巷,有关契丹的遗迹随处可见。这里的人们,也将那个在塞外草原上存续了二百多年的“契丹”或者“大辽帝国”视为骄傲。

是啊,一个草原马背上的民族,竟然可以在长城以北,塞外之外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可以与中原大宋王朝对立并峙了几百年的帝国。并与宋朝廷相爱相杀了几百年,演绎出了许多的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爱恨情仇。杨家将的生生死死,岳家军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与契丹有关,哪一个都让人荡气回肠,让人爱恨交加。

北宋,被大辽帝国的铁骑冲击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仓皇南去,躲进了烟雨江南,直把杭州当汴州去了。只是可惜,偏安一隅的那个宋朝廷,最终也未能守住江南那个锦绣世界。南宋小朝廷的大小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那个皇帝,躲进残山剩水里,回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只落得望风嗟叹,垂泪对宫娥。

替代南宋坐稳了江山的元帝国,虽然并非是契丹,并非创立了大辽帝国的契丹人,但也是从草原来,也是纵马挥刀的草原勇士。谁能说,伤了宋朝元气的不是契丹,动了宋朝根基的不是大辽呢?或许,成吉思汗的马队里,就有契丹的勇士呢。宋朝的宿敌,大辽也好,还是后来取代了大辽的金也好,是他们生生不息的袭扰与厮杀,让宋朝廷疲于应对苦不堪言,为后来的蒙古人做了嫁衣。

岁月如风。历史从来都不是一阵风。历史每翻过一页,都会有记录,都有迹可循。

契丹的一切过往,都留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南山的半坡处,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当地人称之为“契丹广场”。

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用花岗岩雕成的雕像。雕像是一位身着蒙古服饰的将军,一手执缰绳,一手握刀,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神情肃穆,昂首蹙眉,注视着邈远的天空。走上前去,看看那基座上的题字,才知道这尊雕像,就是契丹帝国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在雕像的后面,顺着山势,修建了一个半圆形的浮雕墙,像一面展开的屏风,将雕像亲切围拱;又像一幅展开的长卷,将契丹族兴盛与衰亡历史,徐徐打开,让我们这些前来叩寻的人,在它的面前,流连、拜读、感叹。

我在空旷的广场徘徊,在那尊雕像前面驻足,久久不愿离开。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也算是一代英雄豪杰了,虽然没有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那样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也将草原相互厮杀吞并的各部落统一起来,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契丹帝国,并且发明和使用了自己的文字。从这个意义来说,耶律阿保机就不只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枭雄了。他的业绩,就不逊于那个“车同轨,书同文”的秦始皇。只可惜,契丹文字与汉字太过相似,几乎让人傻傻分不清,怀疑是汉字的错别字。就像许多的文学艺术一样,太相似了,就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没有了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是难以走得太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抛弃了。

我抚摸那些镌刻在岩石上面的文字,熟悉却又陌生的契丹文,不禁有些怅然。契丹人千方百计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文字,就是想和中原的汉字有所区别。却怎么都跳不出汉字的藩篱,走不出流传了几千年汉字的固有思维。只是在笔画上增增减减,修修补补,其风貌,还是汉字,又如何能够自成一体呢?你看,蒙古文字能够流传至今并且被广泛使用,就是与汉字拉开了距离,不被干扰,成为元代、满清的官方文字。

风过来,掠过岩石与雕像,猎猎有声。似乎阴山脚下那些剽悍的汉子纵马驰骋,搅动了没膝的野草,飘飘摇摇;似乎茫茫草原那鼙鼓羌笛,随风飘来。

俱往矣。

我在契丹广场,徘徊焉,叹息焉,唏嘘焉。

[1]

作者简介

红山飞雪,孙国华,内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意林》《语文报》《电影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