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契丹,契丹(紅山飛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契丹,契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契丹,契丹》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作品欣賞

契丹,契丹

這座城市與歷史上那個著名的「契丹」有着很深的淵源,無論山野田疇,大街小巷,有關契丹的遺蹟隨處可見。這裡的人們,也將那個在塞外草原上存續了二百多年的「契丹」或者「大遼帝國」視為驕傲。

是啊,一個草原馬背上的民族,竟然可以在長城以北,塞外之外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可以與中原大宋王朝對立並峙了幾百年的帝國。並與宋朝廷相愛相殺了幾百年,演繹出了許多的金戈鐵馬,烽火硝煙,愛恨情仇。楊家將的生生死死,岳家軍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都與契丹有關,哪一個都讓人盪氣迴腸,讓人愛恨交加。

北宋,被大遼帝國的鐵騎衝擊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倉皇南去,躲進了煙雨江南,直把杭州當汴州去了。只是可惜,偏安一隅的那個宋朝廷,最終也未能守住江南那個錦繡世界。南宋小朝廷的大小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那個皇帝,躲進殘山剩水裡,回首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只落得望風嗟嘆,垂淚對宮娥。

替代南宋坐穩了江山的元帝國,雖然並非是契丹,並非創立了大遼帝國的契丹人,但也是從草原來,也是縱馬揮刀的草原勇士。誰能說,傷了宋朝元氣的不是契丹,動了宋朝根基的不是大遼呢?或許,成吉思汗的馬隊裡,就有契丹的勇士呢。宋朝的宿敵,大遼也好,還是後來取代了大遼的金也好,是他們生生不息的襲擾與廝殺,讓宋朝廷疲於應對苦不堪言,為後來的蒙古人做了嫁衣。

歲月如風。歷史從來都不是一陣風。歷史每翻過一頁,都會有記錄,都有跡可循。

契丹的一切過往,都留在這片土地的記憶里。

南山的半坡處,有一個很大的廣場,當地人稱之為「契丹廣場」。

廣場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用花崗岩雕成的雕像。雕像是一位身着蒙古服飾的將軍,一手執韁繩,一手握刀,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神情肅穆,昂首蹙眉,注視着邈遠的天空。走上前去,看看那基座上的題字,才知道這尊雕像,就是契丹帝國的創立者——耶律阿保機。在雕像的後面,順着山勢,修建了一個半圓形的浮雕牆,像一面展開的屏風,將雕像親切圍拱;又像一幅展開的長卷,將契丹族興盛與衰亡歷史,徐徐打開,讓我們這些前來叩尋的人,在它的面前,流連、拜讀、感嘆。

我在空曠的廣場徘徊,在那尊雕像前面駐足,久久不願離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也算是一代英雄豪傑了,雖然沒有成吉思汗,努爾哈赤那樣的雄才大略豐功偉績,也將草原相互廝殺吞併的各部落統一起來,創建了一個強大的契丹帝國,並且發明和使用了自己的文字。從這個意義來說,耶律阿保機就不只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梟雄了。他的業績,就不遜於那個「車同軌,書同文」的秦始皇。只可惜,契丹文字與漢字太過相似,幾乎讓人傻傻分不清,懷疑是漢字的錯別字。就像許多的文學藝術一樣,太相似了,就失去了自己的特點,沒有了生命力。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是難以走得太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拋棄了。

我撫摸那些鐫刻在岩石上面的文字,熟悉卻又陌生的契丹文,不禁有些悵然。契丹人千方百計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文字,就是想和中原的漢字有所區別。卻怎麼都跳不出漢字的藩籬,走不出流傳了幾千年漢字的固有思維。只是在筆畫上增增減減,修修補補,其風貌,還是漢字,又如何能夠自成一體呢?你看,蒙古文字能夠流傳至今並且被廣泛使用,就是與漢字拉開了距離,不被干擾,成為元代、滿清的官方文字。

風過來,掠過岩石與雕像,獵獵有聲。似乎陰山腳下那些剽悍的漢子縱馬馳騁,攪動了沒膝的野草,飄飄搖搖;似乎茫茫草原那鼙鼓羌笛,隨風飄來。

俱往矣。

我在契丹廣場,徘徊焉,嘆息焉,唏噓焉。

[1]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