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
作品名称: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韩元吉 |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是南宋词人韩元吉的一首作品。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等,存词80余首。[1]
正文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2]
古诗简介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是南宋词人韩元吉的词作。宋乾道九年(1173),词人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这首词作于金宫廷赐宴之后。上阕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梨园声在而江山易主,无比沉痛。下阕开头两句写亡国后,杏花也愁,只能“傍野烟”而发。当年“御沟”水断,不愿再以“呜咽”之声益增民之悲痛。下阕四句,均为象征性描述,深刻地展现了恢复故土的愿望。这首词运用典故,凭借形象,表达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
译文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作者介绍
宋室南渡后,韩元吉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绍兴二十八年(1158)曾为建安县令。隆兴间,官至吏部尚书。乾道九年(1173)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淳熙初,曾前后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宁。后晋封颍川郡公,而归老于信州南涧,因自号南涧翁。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
韩元吉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物,黄□称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体文格,均有欧、苏之遗,不在南宋诸人下"。他不喜"纤艳"的诗和杂以"鄙俚"的歌词。曾将自己所作歌词"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焦尾集序》),自编词集1卷,题为《焦尾集》。现存词80首。其词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黄蓼园《蓼园诗话》)。他很眷恋北方,曾在词中写道:"梦绕神州归路"(〔水调歌头〕《寄陆务观》);"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水调歌头〕《雨花台》)。他不忘北伐抗金,多次写到"鸡鸣起舞"和"勒功燕然";也常有英雄迟暮,功业无成的感叹。其词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很接近。陆游称赞他的作品"落笔天成,不事雕镌。如先秦书,气充力全"(《祭韩无咎尚书文》)。亦有婉丽之作,如〔六州歌头〕"东风著意"等。
元吉是尹焊的学生。尹焊的老师程颐死后,尹焊在洛中聚徒讲学。靖康二年(1127),宋朝廷闻知尹焊名声,曾召入京师,焊不肯留,宋廷称他为“和靖处士”。 元吉继承尹焊的学风,弘实笃行。在任建安知县时,因官署费用多,赋税收入少,鉴于福建沿海地区产盐,而闽北山区销盐,便办起运售食盐买卖,取利以弥补支出,不增加人民负担。在任建宁府知府时,“表率端庄、笃意学校”。重视政教的勤惰和民俗的淳朴。 建宁府是闽北的活动中心,联络赣浙,自汉代设置会稽南部都尉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至南宋,时逾千年,尚无志书记事。元吉细察山川形势,户口繁耗,以及政教得失,撰写《建宁府志》,得48卷。其后庆元重修,明代弘治、嘉靖、万历再修,以至清代康熙纂辑建安、瓯宁2志,都以此本为底稿.民国18年(1929)《建瓯县志》又根据建安、瓯宁2志重修。建瓯有志始自元吉。 宋咸平元年(998),建州曾建丰国监铸钱,供皇室使用。引倍岗涧水入监,供铸钱用。绍兴二十六年(1156)停铸,水道淤塞,水池干涸。元吉到任,在北岗种树1.5万株。在府署后开辟北园,疏导涧水入大池,池边建亭,取“幔事紫霞洲溽”之义,又建了一座五仙堂,其地在今紫芝街。韩元吉调走后,“民甚怀之”。他的著作有《桐阳旧话》、《南涧甲乙稿》、《焦尾集》。韩元吉所撰《南涧甲乙稿》70卷,已佚,今传本是清人从《永乐大典》辑录而成。有文15卷,诗赋6卷,词1卷。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又《□村丛书》收有《南涧诗余》1卷。
淳熙 14年,刚度过 70岁生日不久的元吉去世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