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好色 |
好色 |
好色拼音是hào sè,即沉溺于情欲,喜好 美好的容貌 体态。
基本信息
释义
色:古代指容貌 [1]
好色:它指喜爱容貌好看的人,切不可好色无度。
[lubricious;be fond of woman;have special liking for sex]贪爱女色
详细解释
1.美好的容颜;美色。[1]《庄子·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汉 陆贾 《新语·本行》:"夫人之好色,非脂粉所能饰。" 宋 苏轼 《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 [2]
2.贪爱美色。《管子·小匡》:"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汉书·杜钦传》:"自上为太子时,以好色闻,及即位,皇太后诏采良家女。" 唐 元稹 《莺莺传》:"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却说管仲有爱妾名婧,钟离人,通文有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今世制药之人,先是一种贪财好色之念横於胸中。"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他晓得李空山好色,所以他心中把李空山与女人拴了一个结。"
3.引申为迷恋淫欲。《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一个好色的妇女,因与了破落户相通,日日追欢,朝朝迷恋,后不免尸横刀下,命染黄泉。"
4.篇名,《登徒子好色赋》;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
引用典故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说的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齐宣王说他自己有一个毛病----那就是爱好女色。
后面孟子回答说:"爱好女色并非什么过错,只要老百姓都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你能认真考虑并满足老百姓的性欲需要,又有谁会指责你呢?"
男性好色
无欲则刚
理论奠基人:释迦牟尼
所谓"众生重果,菩萨重因",事情发生后,你处理的多么得当,多么完美,也不如在事情的萌芽阶段就作出或抑或扬的决断来得高明。好色显然是迷于外相,丧失了本我,所以在源头上就该破除对色的痴恋,做到心地澄静,无"色"可好。
任凭天气如何炎热,日头如何毒辣,我佛释迦牟尼也从不在一棵树下乘凉超过三天,以免日久生情,坠入六道轮回。
结论: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色不色间求吾色
理论奠基人:老子
老子强调"知雄守雌","以柔克刚","不为天下先",认为任何事情做的太过分了也就离完蛋不远了。老子从不刻意的去反对什么,也从来没有执着的追求过什么,任其自然而已。说他好色,他还真没有痴迷;说他不好色,他又有对色的向往。游离于色与不色之间,即可超脱色的束缚,事情原来就这么简单。无可无不可,率性自然,便是真知。
结论:若即若离,似有还无,乃好色的最高境界。
好色的中庸之道
理论奠基人:孔子
子曰:"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好色的动源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讲的是理性认知,"好"指的是感性印象,只有讲二者完美的中和成"乐",才能达到乐在其中,陶然忘物的境界。发乎情,合乎礼,才不至于亵渎了那份真爱。
结论:过犹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适便是奇绝完满。
大而化之
理论奠基人:孟子
孟子见齐宣王,宣王说:"我有毛病,我好色。"孟子说:"好色好啊,请大而化之!"宣王说:"此话怎讲?"孟子说:"如果大王能够施行仁政,关心国事,体恤民疾,令普天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岂不美哉?倘能做到与民同乐,老百姓还唯恐你不好色呢!"孟子这个好色理论最冠冕堂皇,又最不易操作。人的觉悟,志趣不尽相同,"大而化"出的东西也就良莠不齐了。比如我吧,提到好色的"大而化",首先想到的是"让世间所有的女人都成为我的妻子";然后想到的是"叫地球上的男人全作我的太监"……
自恋
理论奠基人:那西赛斯
那西赛斯,古希腊的一位英俊王子,据说他爱上了小溪里自己的影子,不屑于美丽多情的少女ECHO的爱慕。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和"他人恋"成反比。人的力必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当然就会多一些。其实,好色也好,爱情也罢,它的本质就是寻找"美丽的我",只不过多数人被表象欺骗在恋人身上找"化妆的我";少数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纯粹的我"。
结论:你爱着的人只不过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着的,是你自己!
以丑为美
理论奠基人:罗丹
高层次的审美,恰是审丑。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丑是自然的,美是人为的。丑是美的反动,是美的升华,是美的要害,是圣洁女神性感的隐私部位!葛赛尔在看到罗丹的雕塑《老妓女》时,不禁惊叹道:"丑的如此精美!"丑出深刻剧烈的印象,丑出摄人魂魄的震撼,那么这件艺术品也就成功了。"贵珠出于贱蚌,美玉出于丑璞",任何丑陋的东西都包含着美的因素,只有善于发现美的人,才善于发现丑。名人娶丑女的故事,自古以来,不胜枚举,但他们重的是妻子的"德",实际上德也是美,他们还是在追求美,而不是追求丑,所以他们还没达到化丑为美的最高境界。
总结:发现美不容易,发现丑更不容易,化丑为美尤其不容易。
女性好色
缺少父爱的女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基本会出现如下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一旦非常明显,就会被周围的人视为"好色"之徒,甚至会用一些不堪入耳的话来谩骂和嘲笑他们,久而久之也许会让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结果,最终走向被人们称为"坏女人"的道路。
幼儿时候
缺乏父爱的女人,"好色"一般在幼儿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
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愿意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其实他们并不是对男孩子玩的项目感兴趣,而是觉得和男孩子在一起玩,自己是女孩,男孩子大多数会让他们几分,如果有和自己玩的和手的男孩在身边,一旦女孩自己受欺负了,男孩子就站起来帮助自己。这样的女孩就是典型的缺乏父爱的表现,他们从小就感觉到家里没有男人来保护她,所以他们在寻觅着能保护自己的男人。这样的孩子一般被家长视为不正常的孩子,有的因为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会遭到大人的谴责或者惩罚,甚至有的大人会谩骂女孩从小就"不要脸"。
青年时代
缺乏父爱的女人,"好色"一般在青年时代恋爱表现更为突出。
缺乏父爱的女孩长大之后,在恋爱期间更是极力在情感里面寻找那种父爱。他们往往在选择男朋友的时候,把外表形象高大和宽阔的胸怀看的尤为重要,特别是那种具有像爱护小鸟一样爱护女人的男人更是他们所青睐的。然而有的女人因为很多原因,却没有找到那种具有"父爱"的男人,相反却找了一个还需要女人来爱护和关怀的"小男人",这样就使"好色"的特点依然在女人的思想占据一定地位,在以后的生活岁月里,女人还会用一双"好色"的眼睛去寻找自己渴望的那种具有"父爱"般的男人。其结果可能会发生"出轨",或者"婚外情",因为这种"缺少"一直是他们的遗憾。
中年时候
缺乏父爱的女人,"好色"一般也会在他们中年的时候更为突出。
缺少父爱女人在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里生活到了中年,可能很多人认为他们就此放弃了自己的那种渴望父爱的追求,已经"认可"命运对自己的安排,然而现实中不是这样的结果。这种女人到了中年好像有一种"肆无忌惮"的感觉,他们经历了所有的人间沧桑;品尝比别人更多的世态炎凉;饱受了其他女人没有过艰难困苦……剩下的时间他们几乎完全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这样的女人还在寻找他们"缺乏"的那种父爱,他们可以坦荡地去约会男人,甚至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男人解释自己的需求,他们已经没有了童年那种莫名其妙地被大人谩骂的结果了;也不会有青年时代那种唯唯诺诺的感觉;现在具有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许这个时刻他们已经有了"完美"的家庭,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们追寻的愿望和结果,于是这种女人被人们看作"好色",不正常。
女人好色不是放荡
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一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要被火烧被浸猪笼,现在,男人好色就要一万种理由,而女人好色只能被说风流放荡,为什么男女一样好色,本质却差这么多呢。
男女好色源自生理本能,却有诸多不一样,其表现大多源自社会舆论压力和中国古代封建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来讲,驱动好色的本能心理与道德无关,只有由好色产生的心理驱动的结果才关乎道德
大多数人把女人好色与"风流""放荡"联系起来,让女人即使有色心,也绝对会隐藏起来。其实这没有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好色心是一种源自生理本能被异性美貌的吸引,这种本能与道德无关(本能驱使某种行动,这就与道德有关了)。男人和女人是一样的,都是源自生理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