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吃、不好好睡?為什麼尿床、隨地大便?為什麼說髒話?為什麼撒謊、偷東西、欺負人?為什麼不學習?……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父母溝通。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的表達方式十分有限,往往用行為作為與大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如何讀懂孩子這些看似異常行為背後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如何解決孩子的這些問題,以及何時應該尋求專業幫助,就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基本內容

書名: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理解並解決孩子各種行

作者: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頓 (Andrea Clifford-Poston)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頁數:283頁

開本:16

品牌:北京天略圖書有限公司

外文名:When Harry Hit Sally: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s Behaviour

譯者:王俊蘭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9787550214514

內容簡介

《如何讀懂孩子的行為:理解並解決孩子各種行為問題的方法》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簡介

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頓(Andrea Clifford-Poston),教育心理治療師、兒童和家庭心理健康專家,在學校、醫院和心理診所與孩子和父母們打交道30多年;她曾在查林十字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建立於1818年)的兒童發展中心擔任過16年的主任教師,在羅漢普頓學院(Roehampton Institute)擔任過多年音樂療法的客座講師,她還是《泰晤士報》「父母論壇」的長期客座專家,為眾多兒童養育暢銷雜誌撰寫專欄和文章,包括為「幼兒園世界(Nursery World)」撰寫了4年專欄。

圖書目錄

引言

第1章美好的期望

周密的計劃/2

社會的期待/3

創造的滿足感/5

養育的首要任務/8

突破「專家」的包圍/9

作為一家人意味着什麼/14

「給孩子我不曾擁有的東西」/l4

要比父母做得更好/16

童年的浪漫/l8

單親父母怎麼辦/l9

沮喪和羨慕

「我們原以為會很快樂」/21

總結/22

第2章最早的抗拒

餵食困難/26

餵食與管教不同/28

好食物和壞食物/29

家庭對食物的態度造成的影響/30

拒絕吃東西的孩子/33

挑食的孩子/35

5歲以上大孩子的挑食問題/37

只吃一種食物的孩子/38

挑食何時會變成飲食紊亂/39

如何對待飲食紊亂症/40

你無法總贏/41

睡眠問題/42

什麼是睡眠問題/43

孩子獨自睡/43

睡眠和死亡/45

睡眠和分離焦慮/47

夢的重要性/51

是否任由孩子哭/51

是否允許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53

5歲以上大孩子的睡眠問題/56

誰有問題/57

總結/59

第3章被偷走的王冠

「讓孩子有個玩伴」/64

同胞競爭不可避免嗎/65

有接受弟弟妹妹的最佳年齡嗎/66

寵愛的重要性/72

魔幻思維/73

如何對待大孩子的同胞競爭——「弟弟妹妹更受關注」/78

家裡小孩子的感受/80

你挑起孩子的嫉妒心了嗎/82

「我永遠都做不對」/85

長大後會好嗎/86

討厭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沒關係/87

當心寵物!/87

總結/88

第4章規矩和規則

我們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學習做父母的/91

孩子們需要管教/92

為什麼孩子們需要違背父母/93

為什麼說「不」這麼難/94

為什麼孩子們需要管教/95

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97

為嬰兒設立界限——嬰兒可能會被寵壞嗎/104

惱人的2歲:神話還是現實/107

童年中期/111

懲罰造成的問題/ll4

那些太好的孩子/ll5

「公平」意味着什麼/ll6

能不能打孩子/117

……

第5章尿床、隨地大便、恐懼和說髒話

第6章當孩子似乎在變壞時

第7章父母和老師

第8章相信善良

第9章關於永遠贏不了

序言

「孩子們知道的東西總是比他們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多:這是他們不同於我們成年人的地方,成年人一般說的比知道的多得多。」

——J。呂塞朗

親愛的讀者,當你打開這本書時,我很清楚你對我——本書作者——的期望。這本書是應各種期望而生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們對我的期望,孩子們對父母的期望,以及我對父母們的期望。是什麼促使你讀這本書的?是因為你有一個令人煩惱的孩子,而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這本書嗎?還是在逛書店時無意中發現了它?是由一個朋友或專家推薦,因為他們認為這本書能使你恢覆信心,或者能以一種有益的方式讓你了解事實?又或者是別人隨手一放,被你在寂寥時撿起?你對本書有何期待?怎樣才能使你感覺自己受益匪淺?

這本書可能與其他寫給父母的書不同,因為它的着眼點不在於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更多地在於怎樣理解孩子的行為——孩子行為的「原因」。我的意圖不在於提供「正確的方法」,或提供解決兒童行為問題的速效方案。我希望的是營造一種氛圍,以便我們能共同思考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的表達方式十分有限。如果他們還不會說話,或者無法清楚地說出問題之所在,他們就很可能用行為作為與成年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問題在於,孩子選擇的行為常常無法準確地反映他們的困擾,而成年人則會將孩子的行為理解為不可理喻的、不合適的。比如,一個4歲的孩子因為家裡有了一個新寶寶而感到傷心和生氣,當他認為重獲父母疼愛的方法就是打這個新寶寶時,就會被大人誤解。一個惡性循環就形成了。

一旦父母理解了孩子行為的原因,他們就能夠以一種使孩子感覺自己得到傾聽和理解的方式,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回應——結果,孩子重複不當行為或令人討厭行為的壓力就會減小。父母就能夠自如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限制和管教。因而,惡性循環就能被打破。

比如,一位對自己3歲兒子的攻擊行為和尋求過度關注行為憂心如焚的年輕母親來找我。她說,有時候,兒子會在爆發攻擊行為之後,目不轉睛地盯着她,幾乎就是在等着看他的行為會對媽媽有什麼樣的影響。她5歲的女兒患有腦癱,比同齡孩子需要更多的關照。但這位母親感覺自己給予兩個孩子的時間和關愛是相同的。

當我問她「詹姆斯怎麼知道他的行為確實對你產生了影響」時,她顯得很吃驚。

她想了一會兒,臉上出現了如釋重負的快樂表情:「嗯,這就對了,就是那種感覺……他就是在對我施加影響!」

詹姆斯的詞彙量還有限,他無法把自己對姐姐占據了媽媽太多心思的焦慮說出來。他能看到姐姐對母親的影響。 大多數父母都拚命想做到最好,當他們儘管竭盡全力但事情還是「出錯」時,就會感到不知所措、困惑、傷心。將孩子的行為僅僅用「好或壞」、「得當或不當」來劃分,並因而將它僅僅當做是需要控制的某種東西,就是將孩子的行為二維化了,忽視了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和孩子就被置於了直角的兩個邊上,會漸行漸遠。通過加入第三維——把孩子的行為看做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希望,當顯而易見的道理變得模糊不清時,或當父母們無人相助時,本書能讓你對孩子的行為有更多的理解。第1章中提供了更多的此類信息。

出色的父母本能

唐納德·溫尼科特,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兒科醫生和兒童心理分析學家,他認為,成年人有「出色的父母本能」。這是讓人多麼困惑的一個說法啊!我們所說的本能,往往是我們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學來的某些喜好、做法和事情的一種綜合。養育孩子是一件複雜的事情,有點像一個實驗。本書並非要為怎樣養育孩子制訂一個計劃,而是要提出可供父母們嘗試各種可能奏效的方法的建議。如果有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大多數父母都會與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的「出色的本能」保持一致,也就是說,能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即時的反應。但是,當父母的「出色本能」與一個孩子的需求不匹配時,問題就出現了。父母便可能感到絕望、不知所措,感到自己沒有為人父母的「出色本能」,還會強烈感覺到「書都沒有用」!

所以,唐納德·溫尼科特促使我們思考:「父母的出色本能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你25歲了,你認為自己了解生活的全部,但是,我的上帝,這件事可不一樣。」

(一個10天大的寶寶的父親)

一個人如何以及從哪裡學習做父母呢?「出色的父母本能」來自哪裡?我們以為自己會自動知道如何做父母。我們的文化中有許多關於什麼是「對孩子好」的神話;而且,與其他神話一樣,這些養育神話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孩子們確實需要充足的睡眠,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同等的睡眠!養育神話也許會強化一種觀念:養育孩子是一項可以被教會的技能,就像為了工作而進行培訓或學習某個運動規則一樣。大多數人對「什麼是對孩子好」有着自己的看法。父母們從自己的父母、朋友、專業人士那裡得到的養育建議(不管需要不需要),也許會強化「正確的養育方式只有一種」的觀念。

傑克,11歲,非常粗野,被他那煩惱不已的父母帶來找我,因為他們很難讓他上床睡覺。他們用盡了各種辦法跟他協商就寢時間,但傑克總是大發牢騷。根據兒童所需要的休息和睡眠時間,他們固執地認為,傑克必須在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

也許孩子們知道自己需要多少休息和睡眠,要求定時就寢可能更多地是出於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這也許是規定固定的就寢時間的真正原因。但是,在傑克的例子中,這樣做卻適得其反。他的父母后來同意採用新的作息規定,允許傑克按照自己的意願想幾點就幾點睡——儘管晚上8:30以後他不能待在父母的房間裡——條件是,他得在早上7:30下樓吃早飯。他們堅定地向他指出,如果他早上7:30沒能下來吃早飯,那麼當天晚上就必須按父母規定的時間上床睡覺。[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