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姊妹(韶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姊妹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姊妹》中国当代作家韶融的散文。

作品欣赏

姊妹

媳妇姊妹五个,最先考上学的是二妹,我毕业从延吉回到老家时,她就结婚在县城工作多年,并且有了一个女儿,对象是县委办公室的秘书科长,熟悉他的人都称他是县里的“笔杆子”。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个连襟不仅是个笔杆子,而且社交能力也很强,既能妙笔生花,让县领导直伸大拇指,又跟乡镇和县部委办局的一把手关系搞得活络,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各方面的尊重,在全县上下很有声望。

我见到他们时,是媳妇陪着的。她还有一年才毕业,放了暑假就一起回到了老家的县城。奶奶那时住在二妹家,是邮电局宿舍楼的一楼,还带一个院子,二妹在胡同口见到了媳妇和我,她头里领着拐了几个弯才来到胡同的西头,推开门时,看见了奶奶和外甥女坐在天井里,像是等着我和媳妇的到来。奶奶的头发已经灰白,穿着白色的短袖褂,很欢喜地让我和媳妇坐下,外甥女大约两三岁的样子,小鸟一样地围着大人转,见了我和媳妇,满眼都是新鲜。

连襟陪着县领导忙,没有见上。吃了午饭后,我和媳妇就坐上县城通往板泉镇的客车,下了客车又去二姐家借了自行车,带着媳妇一路往北来到她的娘家渊子崖。那时连接板泉镇和渊子崖的是一条沙土路,后来才知道叫莒阿公路,还是省道。那时的渊子崖村还是一片生态自然的样子,公路两侧的杨树高高地遮出了墨色的阴凉,高矮不一的土墙草屋掩映在从胡同长出的绿树丛里,当年喊杀鬼子的声浪和五子炮弹的炸响随着硝烟早已远去,高大结实的围子墙也不见了踪影。媳妇让我在连着一座红石桥的路边,拐上这座桥连结的土路,路的南侧竟然是一条清水潺潺的溪流,水边生长着叫不上名字的水草,阳光映照下透明澄澈,绿油油地铺陈延展在眼前,让我现在还记忆清晰。

来到岳父母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天井中间的那一爿葡萄架,起先我感觉得有好几棵葡萄才能组成这么大的一片,犹如绿色的华盖把整个天井,遮出了丛生的阴凉,后来岳母说,只有一棵,七八年了,还是她从娘家中王岭移栽过来的,老藤干粗黑,生发出来的条条枝干犹如虬枝在天井的上空遒劲着。绿色的华盖下,有一眼压水井,应该是水位很浅,稍一用力压水井杆,就有泉水汩汩流淌出来,接住泛着白浪井水的是一些细碎的红石片,水花溅过后那颜色就更鲜艳,脚踏在上面,凉爽禁不住从心底沁出。见到岳父母的媳妇恰似当年的小女孩,情不自禁地让水花绽放在脚边,满脸的童年从放松骄惯的表情里溢满出来。

葡萄架叶片间挂满了成串的果实,此时还没有成熟,泛着和叶片一样的盎然绿色。岳母说,等到秋天成熟了,不光能让孩子们吃个足,还趁着逢板泉大集的日子,绞下一些放在提篮里去卖了换些钱贴补家用,有一年让才十五六岁的媳妇挎着去位于板泉老街西头的集市上卖,她挎的提篮里不只是葡萄,还有一袋豌豆也要卖,最后一份葡萄卖了,买家让去他家里拿钱,提篮和那袋豌豆就托付给旁边摊位的一个老太太照看,那老太太满脸的热情和堆笑的话语,让媳妇相信了她,去拿了葡萄钱回来,只看见了一只空提篮,旁边的那个老太太也不见了。

媳妇大哭着跑回了家,给岳父说明了原委,邻居的三叔听了媳妇对那个老太太形象的描述,很有把握地说是谁,说这个老太太就是嘴甜心苦腰里别着剪子股整天坑蒙拐骗的人,附近村里没有不知道的,说着骑上自行车带着我媳妇去了板泉西村那个外号叫“大佐”的人家里,三叔见了大佐就问你娘呢,大佐说赶集去了还没回来。三叔说这都天晌西了没回来不可能吧,说着走进了锅屋,在门后边找到了那袋豌豆,上边还盖了一些稻草,大佐看了张口结舌,其实他娘早就回家了。

后来回想起来,岳父说媳妇掉进了大佐娘设的局里了,那个买了最后一份葡萄让媳妇去拿钱的人,和大佐娘是一伙的,故意用这个法子把她支开,好让大佐娘把那袋豌豆拿走。

见到连襟是在两天以后的中午,应该是约好了的,我和父亲去渊子崖之前,在板泉前村的二姐家还商量带点什么礼物好。连襟一家和奶奶早就从县城坐车来到岳父母家里,我跟父亲的到来增加了天井里的愉快气氛,真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感觉,似乎那华盖下的阴凉更加熨贴了。连襟不愧是笔杆子,戴着金属边眼镜,说话有板有眼,白白的脸盘告诉了我他在长时间地坐办公室。说起来还是我邻村河里的,话题随之就多了起来,氛围更加和谐,能考上第一届高中中专很不易,本来想考大学的,他父亲说,什么大专中专咱有块砖石头抱着就踏实了。

中午饭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进行着,岳母、奶奶还有媳妇、二妹忙着炒出了一桌香喷喷的菜肴,在一连串的过去和现在的话题里,连襟有礼节地频频举杯,让我受到了感动,他在服务县领导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增长了才干,包括酒量和嘴健,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只能甘败下风自愧弗如了,在一大桌子菜肴的加持下,我和父亲都醉意连连了,而他还在侃侃而谈。

岳父母的五个孩子,除了媳妇,最早见到的应该是弟弟。在县城见到二妹和奶奶之前,我和她坐火车从延吉回家,下午路过泰安,她说,你想不想去泰山看看?泰山我早就听说过,只是从没谋面,就好奇地说,当然想看啦。她说那咱们下车,明天去爬泰山。我佩服媳妇的敞亮干脆,但怀疑她哪里来的底气。出了车站走在路上,她说,弟弟在这里的变压器厂上班,四妹在山农大读书。我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噢,原来如此呀。那晚我住在弟弟的宿舍里,她去了四妹那里住下了。

晚饭的时候,弟弟很有礼貌地领我去变压器厂附近的餐馆,还约上了同宿舍的两个同事一起陪同,就着四菜一汤,喝了啤酒,我喝了不少,他和同事却正在兴头上,说着一些关于泰安的新闻和轶事,那时可能他还没有意识到我是他的大姐夫,只认为是大姐的老乡或同学,尽到礼道就可以了。第二天恰巧是星期天,弟弟拿着照相机招呼我,一大早就来到山农大门口跟媳妇和四妹汇合,兴致勃勃地往泰山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很快就过了岱庙,登上旧迹斑斑风化光滑的台阶,沿着帝王封禅的墨宝足迹,来到了中天门,往上就看见了慢十八盘和紧十八盘。

刚攀上紧十八盘两三个台阶,媳妇像是力气耗得差不多,瞅着冲在前边台阶上的弟弟和四妹,满脸的苍白,腿上似乎灌了铅,脚步也迈不动了,但看见身边陪伴的我,像是天外飞来了力气,攀起台阶来健步飞快起来,后来我想这大概就是爱情的力量吧。登上紧十八盘的最后一个台阶,站在天街上了,再往上看就是玉皇顶。她让弟弟走下台阶给我和她照合影像,弟弟好像还没回过神来,拿相机的手迟疑了一下。

站在媳妇身旁的四妹看了出来,快步走下台阶拿过相机弥补了弟弟的迟疑,可能昨晚媳妇把和我的关系告诉了四妹,抑或四妹聪明灵敏反应快捷。那张照片是四妹的作品,媳妇穿着藕荷色方格的短袖衫和邮电装的短裙,紧紧站在我的身边微笑着正视前方阳光下的山峦、台阶和往上蠕动的游客,流露着对新生活向往的爱意,后边是天街牌坊下游人如梭的背景。这张照片至今还保留在我的像册里,虽然颜色有些变化,但媳妇和我的神情依然如初。

三妹是最后一个考上学的,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岳父的泪水在眶里打转,嘴角也跟着颤抖,可能这些年来供儿女上学的辛酸一下子涌上心头,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看着媳妇和我说出了让他心地畅快的一句话:五个孩子总算都考上了。那时我已在乡政府上班,乡里的农民通讯员韩金福得到这一信息,认为是一条绝好的新闻,肯定能上头条,于是第一时间就让我陪着来到渊子崖的家里,岳父下地干活去了,岳母接受了采访,我记住了她的一句话:真是头拱地也得供应孩子上学,哪个留在家里能行啊。

我对岳母的这句话的理解是,孩子个个摽着膀用着劲学习功课,考上学的就吃国库粮,有地位受尊重,考不上学就得打庄户,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地位还低三下四。在考大学的路上,哪个孩子也不能落下,落下了的,岳父母似乎也过意不去对不起他。这成了韩通讯员报道的主题首先在县广播站以通讯的形式播送,又先后刊发在了《莒南报》和《临沂大众》的重要位置消息传遍了莒南县以至临沂地区的角角落落,很多人都知道“抗日楷模村”渊子崖有一家五个孩子全成了大学生。

村里人羡慕岳父母家的荣光,认为岳父母享受到了祖上的光环,才有了孩子们的出息,于是祖上的坟墓成了他们趋之若鹜的地方。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有个好前程,他们把自己的祖坟从很远的地方纷纷迁到了村子东北角的一块麦田里,即使用自家的一级地来置换这个沙土岭子,也要沾上岳父母家祖上的荣光。岳父可能深受这方面的影响,为了孩子们的工作生活更加平安顺利,有一年清明节在他上一辈弟兄四个的坟墓前全树上了紫红色的石碑,就跟村后那座六角七级抗日纪念塔的石材一样。

立碑前我和媳回到渊子崖,帮岳父忙里忙外,整理碑文。红石碑上不仅把儿子儿媳孙子的名字刻上,而且将女儿女婿外孙的名字也刻上了。岳父坚持的做法让刻碑文的石匠大不理解,可是得到了村里想享受他祖上光环人家的纷纷效仿,以期能收到岳父母家里人现在工作生活的效果,于是岳父母祖上的那块墓地里早已碑石林立,麦浪阵阵,掩映在被麦田包围的松树林里,俨然漂泊在田野雾霭中的海市蜃楼。

[1]

作者简介

韶融,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