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始建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始建鎮位於仁壽縣南端,於民國末期成集鎮,始名鎮子場,建國後改為始建鎮。至今,始建場鎮上仍留有民國時期的民間建築——戲台,默默的見證着始建鎮的歷史。農業主產水稻、玉米、薯類、小麥。現代口腔醫學家毛燮均、物侯學專家王梨春生於此地。

仁壽縣轄鎮。隋置始建鎮,在大業五年(609年)升為縣,到唐聖歷二年(699年)始建縣治移徙於仁壽縣界,舊城又復為鎮;五代迄宋,始建鎮體制又反覆數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5年建鎮。

仁壽縣始建鎮位於仁壽縣南端,屬於仁壽的農業大鎮,全鎮幅員面積47.9平方公里,轄設2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戶數10579戶,總人口4.1萬人。耕地面積38427畝,主要農產品有:水稻、小麥、紅薯、蔬菜、水產、生豬等。始建場鎮,距仁壽縣35公里,鍾祥鎮15公里。場鎮共有街道7條,人口778人。場鎮作為始建鎮貿易中心,輻射周邊合興、鳳陵、藕塘等鄉鎮,在每月單號逢場期間,人山人海。趕始建場,已成為始建,乃至周邊數個鄉鎮人民的生活習慣之一。[1]

自然特徵

始建鎮位於龍泉山東側,處於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地形以丘陵為主,平均海拔470米。

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其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

始建鎮,各村已實現了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工程。全鎮農村已開通了1400戶程控電話,4025戶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鎮區共有街道7條。全鎮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292戶,中學3所,小學2所,在校學生3055人。有衛生院2所。場鎮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和地理條件優越。

楊泗村有地下鹽井(未探明儲量)。

在杏花村大規模種植桃樹1230畝,預計2008年以後成林,同時大力改善了該村的道路交通。屆時,杏花村將形成集水果種植、賞花旅遊、農家樂為一體的休閒旅遊點。

瓦店村與營山村交界處有一座工農水庫。

全鎮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項目與優勢項目的互補。其中,杏花村為中心的桃樹基地3000餘畝;古耳、鳳山兩村的梨樹1000餘畝;彬賢水庫為主的水產養殖基地;以鳳山、瓦店、營山為主的蠶桑養殖基地1000餘畝;以文武、營山、金魚為主的蔬菜種植基地1000餘畝。

2006年始建鎮發生了嚴重的旱災,造成農作物大面積的減產。為了幫助群眾旱災之年減產不減收,成立了以書記、鎮長為組長的晚秋生產領導小組,指導群眾搞好晚秋生產。鎮幹部除參加上級有關單位和部門召開的會議外,一般情況下不主動請假外出,與村社黨員幹部一起共同作好晚秋生產這一篇大文章。與此同時,始建鎮以營山、大眾、倚馬等村社為中心,補種了秋菜、秋苕、秋大豆等200畝以上的晚秋經濟作物示範田,各村20畝以上的集中成片的晚秋生產示範片。另鎮黨委政府在為全鎮群眾無償提供蘿蔔種子的基礎上,到廣元、成都、德陽等地組織秋洋芋種1萬餘斤無償提供給群眾種植,對種植秋大豆的群眾每畝給予10元的經濟補貼。

2008年以來,始建鎮在營山、高嘴、古耳等3個村集中發展桑蠶生產,通過大戶帶動散戶的模式,全力抓好以桑蠶為主的「一村一品」建設。鎮上對自願種植桑樹的農戶,免費提供種苗,並組織黨員幹部為缺勞戶、無勞戶、貧困戶搞好桑樹的移栽工作。同時,邀請仁壽縣匯源絲綢公司的技術人員為農戶種植、養殖提供技術指導。通過多方努力,2008年,春蠶始建鎮養蠶是400餘張,總收入30多元。夏蠶已經發種425張,總收入收入接近40萬元。2008年始建鎮四季養蠶預計接近1000餘張,總收入80萬元至90萬元。」

四川仁壽縣始建鎮衛生院堅持以人為本,科技興院,管理出效益的辦院理念。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提高醫療質量為核心,規範管理為手段,病人滿意為服務宗旨。以改革為動力,外塑形象創品牌,內強素質建信譽。2007年,以創建「縣級最佳文明單位」為契機,加強行風建設,開展「黨員保先教育」和「醫療質量優質服務」,極大激發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2007年全年就診門診病人35000人次,住院2400人次,手術240台,接生200人次,總收入215萬元,總資產達190萬元,實現了五年闖過兩個百萬大關。

科學規劃,突出特色。一是圍繞定位規劃。圍繞「生態商貿城」展開規劃,規劃中把基礎設施、功能分區、綠化用地緊密結合,充分考慮到了人、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關係,充分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二是突出特色規劃。根據仁壽縣屬丘陵區的特點,依託自然資源規劃,把兩山打造和挖掘仁壽文化內涵,宏揚仁壽人精神,突出了地方特色。三是依法規劃。嚴格按《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規劃,確保城市規劃依法進行。

合理布局,綜合開發。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並進,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注重把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城市功能,讓城市始終充滿活力。

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顯現。一是相繼開通1路、2路公交車,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緩解了交通壓力;二是綠地面積的增加,城市美化、亮化、淨化工作取得了成效。[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