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红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始红蝽 |
类型:昆虫 名字:始红蝽 学名:Pyrrhocoris apterus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Arthtopoda 纲:昆虫纲nsecta 目:半翅目Hemiptera 亚目:异翅亚目Heteropter 科:红蝽科Pyrh0c0dae |
始红蝽为异翅目,旧称蝽象,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没有单眼,全世界300种蝽中其中一种。翅膀有著亮红色和黑色的花纹,其颜色会随著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原因是温度影响著角质层上色素的构成。
成熟的始红蝽有9-13毫米长。
幼虫: 共5龄,初卵幼虫淡黄色,12小时后变红,喙达第1腹节;3龄后长出翅芽,背面生红褐斑3个,两侧有3个白斑;5龄体长8~10mm,颈白色,翅芽达第2腹节。
成虫爬行迅速,不善飞翔。成虫羽化后的10天雌虫开始交配,交配时不停止活动和取食,交配后10多天才产卵,产卵1~3次。
发育过程中,期间幼虫会五次蜕皮,翅膀的颜色也可以改变。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体卵圆形,群居性。 [1]
呼吸代谢
为阐明始红蝽呼吸代谢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其对温度适应的呼吸代谢策略,运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逐月测定始红蝽自然种群的O2吸收率、CO2释放率、代谢率和呼吸商。基于预实验获得始红蝽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代谢活动的时间为90 s,故每90 s记录1次数据。结果表明,始红蝽的呼吸代谢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种群(12-2月)呼吸代谢水平最弱,O2吸收率、CO2释放率和代谢率的平均值依次为(3.16±1.02)×10-5mL/min、(2.09±0.78)×10-5mL/min、(0.11±0.08)×10-3 mL g-1 min-1;春季种群(3-5月)呼吸代谢水平迅速增加,夏季种群(6-8月)呼吸代谢水平最高,O2吸收率、CO2释放率和代谢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3.68±2.68)×10-5mL/min、(36.00±3.07)×10-5mL/min、(18.16±0.83)×10-3mL g-1 min-1;秋季种群的呼吸代谢水平开始减弱并持续到冬季。始红蝽O2吸收率、CO2释放率和代谢率的值与栖息地的地表温度成正相关(r1=0.914,r2=0.909,r3=0.836);春、夏、秋3个季节始红蝽以糖类物质作为呼吸代谢消耗的底物,冬季则消耗脂类物质。研究得出,随季节温度变化,始红蝽不仅能够调节呼吸代谢水平的强弱以提高自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还可通过调整呼吸代谢消耗的底物类型以最大程度降低消耗,这对维持始红蝽种群数量和扩大其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
始红蝽越冬
聚集行为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生态对策。始红蝽Pyrrhocoris apterus在成虫滞育越冬期间具有显著的聚集行为。采用LI-6400型光合仪测定了5种聚集度(分别用1头、5头、10头、20头和50头的群体大小表示)下始红蝽的呼吸量,通过呼吸量计算得到各聚集度始红蝽的呼吸速率(rate of respiration,Rr)及能量代谢速率(rate of metabolism,Rm),旨在明确聚集行为是否能够对始红蝽越冬时的能量代谢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聚集度间始红蝽的Rm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随聚集度的增加,Rm值与聚集度呈显著负相关,Rm值依次为0.052,0.044,0.041,0.037和0.033W/g。结果说明聚集行为可以有效降低始红蝽新陈代谢速率,有利于种群成功越冬。[3]
参考资料
- ↑ 红蝽走了,乡愁来了 ,搜狐
- ↑ 始红蝽呼吸代谢的季节变化及对温度的适应性,生态学报
- ↑ 始红蝽越冬聚集行为对其能量代谢的影响,昆虫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