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惠芬」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Row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3: 行 13:
  
 
'''<big>姚惠芬 </big>''',
 
'''<big>姚惠芬 </big>''',
 (1967- )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张大千肖像》、《泼彩红荷图》、《荷之韵》等。
+
 (1967- )出生于[[ 苏州]] 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 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任嘒娴]] 。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张大千肖像》、《泼彩红荷图》、《荷之韵》等。
 
 中文名 姚惠芬  出生日期 1967 主要成就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代表作品 《张大千肖像》、《泼彩红荷图》、《荷之韵》
 
 中文名 姚惠芬  出生日期 1967 主要成就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代表作品 《张大千肖像》、《泼彩红荷图》、《荷之韵》
 
 姚惠芬 (1967- )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
 
 姚惠芬 (1967- )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师从近代苏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
行 26: 行 26:
  
 
 那天,我们就在她的引领下,参观了姚惠芬刺绣艺术馆。走进这座三层楼的房子,里面放满了各种风格的刺绣艺术品,我不知用何种文字来表达我瞬间的感受,光知道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洒落在那些刺绣作品上,使人恍惚有一种梦幻的感觉。比如那幅叫《水乡》的乱针绣,远处的屋,近处的水,迷蒙的树,站在它的面前,一股潮湿漉漉的水气向你扑来,让你想到元代马致远的那首“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那幅叫《葡萄少女》的虚实乱针绣,我们甚至不敢正视那位小女孩的忧郁的眼神,在这种无辜的、纯净的眼神面前,我恨不得脱了衣服跳到湖里洗个澡,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丑陋的东西,只有在艺术的面前,在大自然的面前,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完成我们的自我救赎。写到这里,请原谅我在这之前对刺绣艺术认识上肤浅,总以为只是些花花草草,直到那天让我们穿行在艺术历史的时光隧道,才看到了徐渭、八大山人,还有达芬奇、塞尚、米勒等艺术家的影子……
 
 那天,我们就在她的引领下,参观了姚惠芬刺绣艺术馆。走进这座三层楼的房子,里面放满了各种风格的刺绣艺术品,我不知用何种文字来表达我瞬间的感受,光知道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洒落在那些刺绣作品上,使人恍惚有一种梦幻的感觉。比如那幅叫《水乡》的乱针绣,远处的屋,近处的水,迷蒙的树,站在它的面前,一股潮湿漉漉的水气向你扑来,让你想到元代马致远的那首“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那幅叫《葡萄少女》的虚实乱针绣,我们甚至不敢正视那位小女孩的忧郁的眼神,在这种无辜的、纯净的眼神面前,我恨不得脱了衣服跳到湖里洗个澡,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丑陋的东西,只有在艺术的面前,在大自然的面前,才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完成我们的自我救赎。写到这里,请原谅我在这之前对刺绣艺术认识上肤浅,总以为只是些花花草草,直到那天让我们穿行在艺术历史的时光隧道,才看到了徐渭、八大山人,还有达芬奇、塞尚、米勒等艺术家的影子……
 
+
[[File:姚惠芬刺绣作品,青年女子肖像.jpg|有框|居中|姚惠芬刺绣作品,青年女子肖像]]
 
 追溯苏绣的历史,大约可以推及到战国年代。当时吴国的首都——苏州,满大街最风尚潮流的就是“绣衣”。到了盛唐年代,刺绣艺术更加精美,不过大都与宗教艺术有关。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宋代的刺绣,它就像宋词一样,符合附庸风雅的读书人的口味。到了明代,随着苏州的丝织业的发达,苏州刺绣也随之兴起,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连那些豪门贵族的小姐也会在闺楼上绣花绣草,可以说“女红”已成为那个年代淑女们的必修功课,也是谈婚论嫁的标准之一。不过,任何的工艺品的繁荣必须要有艺术领头羊,非常庆幸的是,有了像松江画派的董其昌,吴门画派的唐寅、沈周这样的大画家,更是把苏绣艺术推向“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高峰。到了清代可谓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光绪年间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当年她为慈禧寿辰的八幅“仿真绣”作品,让慈禧大为赞赏,亲自题字,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再后来,到了三十年代初,丹阳的杨守玉创造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更加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力。
 
 追溯苏绣的历史,大约可以推及到战国年代。当时吴国的首都——苏州,满大街最风尚潮流的就是“绣衣”。到了盛唐年代,刺绣艺术更加精美,不过大都与宗教艺术有关。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宋代的刺绣,它就像宋词一样,符合附庸风雅的读书人的口味。到了明代,随着苏州的丝织业的发达,苏州刺绣也随之兴起,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连那些豪门贵族的小姐也会在闺楼上绣花绣草,可以说“女红”已成为那个年代淑女们的必修功课,也是谈婚论嫁的标准之一。不过,任何的工艺品的繁荣必须要有艺术领头羊,非常庆幸的是,有了像松江画派的董其昌,吴门画派的唐寅、沈周这样的大画家,更是把苏绣艺术推向“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高峰。到了清代可谓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光绪年间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当年她为慈禧寿辰的八幅“仿真绣”作品,让慈禧大为赞赏,亲自题字,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再后来,到了三十年代初,丹阳的杨守玉创造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更加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力。
  
行 36: 行 36:
  
 
 姚惠芬17岁那年,跟着父亲去苏州,在当时的吴县刺绣厂,她第一次看到那幅《蒙娜丽莎》的绣像,据姚惠芬回忆,那是一种令她惊艳的感觉,她才知道原来手里的针线是可以画画的。其实那时候,姚家姐妹的刺绣在方圆几十里已小有名气,但也许正是这次的“惊艳”,让她领略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感受到古老刺绣艺术的巨大诱惑力。
 
 姚惠芬17岁那年,跟着父亲去苏州,在当时的吴县刺绣厂,她第一次看到那幅《蒙娜丽莎》的绣像,据姚惠芬回忆,那是一种令她惊艳的感觉,她才知道原来手里的针线是可以画画的。其实那时候,姚家姐妹的刺绣在方圆几十里已小有名气,但也许正是这次的“惊艳”,让她领略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感受到古老刺绣艺术的巨大诱惑力。
 
+
[[File:姚惠芬作品,姑苏老桥.jpg|有框|居中|姚惠芬作品,姑苏老桥]]
 
 在姐妹俩的强烈要求下,父亲辗转托了很多关系,终于“乱磨硬泡”拜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为师,牟志红从小就和奶奶学绣花,14岁就进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了沈寿最得意的弟子、76岁的金静芬最后的关门弟子。从此,苏绣贯穿了牟志红的大半生,牟志红可算是创造“仿真绣”沈寿大师的第三代传人。
 
 在姐妹俩的强烈要求下,父亲辗转托了很多关系,终于“乱磨硬泡”拜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为师,牟志红从小就和奶奶学绣花,14岁就进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了沈寿最得意的弟子、76岁的金静芬最后的关门弟子。从此,苏绣贯穿了牟志红的大半生,牟志红可算是创造“仿真绣”沈寿大师的第三代传人。
 
+
[[File:姚惠芬绣品《泼彩红荷》.jpg|有框|居中|姚惠芬绣品《泼彩红荷》]]
 
1989年,姚惠芬姐妹挑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拜师学艺的路程,在苏州距离牟老师最近的地方租下房子,每天天亮了就开始刺绣,直到晚上天光被夜幕取代才停下来,牟老师则利用上下班从这里经过的机会偷偷来给她“上课”,三个月下来的“作业”,让牟老师很是吃惊,她很有感触的说:“你们是主动拼命想学,这跟我们所里一些年轻人被动学习,完全是两样。”那是一段晨昏颠倒的日子,姐妹俩常常十几天不下楼,可能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这样一学就是三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姚惠芬的刺绣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上,她所绣的一幅乱针绣——《张大千肖像》荣获了一等奖,被誉为“中华巧女”。
 
1989年,姚惠芬姐妹挑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拜师学艺的路程,在苏州距离牟老师最近的地方租下房子,每天天亮了就开始刺绣,直到晚上天光被夜幕取代才停下来,牟老师则利用上下班从这里经过的机会偷偷来给她“上课”,三个月下来的“作业”,让牟老师很是吃惊,她很有感触的说:“你们是主动拼命想学,这跟我们所里一些年轻人被动学习,完全是两样。”那是一段晨昏颠倒的日子,姐妹俩常常十几天不下楼,可能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这样一学就是三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姚惠芬的刺绣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上,她所绣的一幅乱针绣——《张大千肖像》荣获了一等奖,被誉为“中华巧女”。
 
[[File:姚惠芬作品.jpg|有框|左|姚惠芬作品]]
 
[[File:姚惠芬作品.jpg|有框|左|姚惠芬作品]]
行 46: 行 46:
  
 
 姚惠芬的先生俞宏清当年毕业于苏大中文系,1994年3月,当他第一次见到27岁的姚惠芬时,用了“温婉”这个很文学的形容词,后来就一路相爱、结婚、生女,直到今天。俞先生说,1997年,姚惠芬绣那幅乱针绣《董建华》的七个月,正是她的怀孕期间。任老师真是像对待女儿一样,言传身教。如今只要一提起这个已故的恩师,姚惠芬心里就有点堵,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毕竟任老师手把手带了她四年。“任老师真是个大家,不但教我技法,更是教我如何做人。任老师曾多我说过,绣品就是人品,人要正,东西才对。”是的,老一辈艺人对物质非常淡泊,对那些想利用刺绣发大财的人非常反感。“用心做人、淡泊名利”这些东西对姚惠芬的人生影响很大,比如对待那些参展评奖评职称之类,姚惠芬不会往心里去,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创造,是创新。是期待“下一个作品”。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有心开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年来,姚惠芬得到无数个国内外的大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不但业余时间学习素描,她的妹妹还有幸送到中央美院进修了两年。1998年,姐妹俩的“琴芬绣庄”开业了,妹妹的名字在前,为的是和“勤奋”二字谐音。再以后,她们的作品开始参加各种博览会,开始被更多的苏绣热爱者和收藏者接受,
 
 姚惠芬的先生俞宏清当年毕业于苏大中文系,1994年3月,当他第一次见到27岁的姚惠芬时,用了“温婉”这个很文学的形容词,后来就一路相爱、结婚、生女,直到今天。俞先生说,1997年,姚惠芬绣那幅乱针绣《董建华》的七个月,正是她的怀孕期间。任老师真是像对待女儿一样,言传身教。如今只要一提起这个已故的恩师,姚惠芬心里就有点堵,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毕竟任老师手把手带了她四年。“任老师真是个大家,不但教我技法,更是教我如何做人。任老师曾多我说过,绣品就是人品,人要正,东西才对。”是的,老一辈艺人对物质非常淡泊,对那些想利用刺绣发大财的人非常反感。“用心做人、淡泊名利”这些东西对姚惠芬的人生影响很大,比如对待那些参展评奖评职称之类,姚惠芬不会往心里去,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创造,是创新。是期待“下一个作品”。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有心开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年来,姚惠芬得到无数个国内外的大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不但业余时间学习素描,她的妹妹还有幸送到中央美院进修了两年。1998年,姐妹俩的“琴芬绣庄”开业了,妹妹的名字在前,为的是和“勤奋”二字谐音。再以后,她们的作品开始参加各种博览会,开始被更多的苏绣热爱者和收藏者接受,
 
+
[[File:姚惠芬绣品《雄狮》.jpg|有框|居中|姚惠芬绣品《雄狮》]]
 
2003年2月,87岁的苏绣大师任慧闲老师去世,当时姚惠芬正在观前街上,当手机接到这个噩耗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滞了。” 姚惠芬说她平时是个内敛的人,但那天去任老师家里吊唁时哭得是“昏天瞎地”,几个人都架不住她。“任老师一生很苦的,家境清贫,文革中她和她的先生遭了不少罪,几十年来她一直是甘于淡泊,“埋头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任老师的德艺我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那天,我有幸在展厅看到了一张任老师辅导姚惠芬的照片,画面上老人正凝神刺绣,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脸庞……而现在的“姚惠芬刺绣艺术馆”几个字就是任老师题写的。
 
2003年2月,87岁的苏绣大师任慧闲老师去世,当时姚惠芬正在观前街上,当手机接到这个噩耗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滞了。” 姚惠芬说她平时是个内敛的人,但那天去任老师家里吊唁时哭得是“昏天瞎地”,几个人都架不住她。“任老师一生很苦的,家境清贫,文革中她和她的先生遭了不少罪,几十年来她一直是甘于淡泊,“埋头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任老师的德艺我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那天,我有幸在展厅看到了一张任老师辅导姚惠芬的照片,画面上老人正凝神刺绣,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脸庞……而现在的“姚惠芬刺绣艺术馆”几个字就是任老师题写的。
 
+
[[File:姚惠芬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虎丘塔.jpg|有框|居中|姚惠芬作品,苏州新梦-园林组画-虎丘塔]]
 
 这些年,姚惠芬多次赴捷克,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绣品展,那年她在法国罗浮宫她是流连忘返,仿佛是走进童年的梦里,当然她也第一次看到了那幅《蒙娜丽莎》油画的原作。
 
 这些年,姚惠芬多次赴捷克,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绣品展,那年她在法国罗浮宫她是流连忘返,仿佛是走进童年的梦里,当然她也第一次看到了那幅《蒙娜丽莎》油画的原作。
 
+
[[File:姚惠芬绣品《写意太湖》.jpg|有框|居中|姚惠芬绣品《写意太湖》]]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先天培养和后天的教化,姚惠芬的成功看似偶然,实是必然,生在刺绣世家,长在天然环境,拜师学艺,结婚生女,都沿着一条线在文化、艺术、文学的酒缸里浸泡,2008年,姚惠芬被评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先天培养和后天的教化,姚惠芬的成功看似偶然,实是必然,生在刺绣世家,长在天然环境,拜师学艺,结婚生女,都沿着一条线在文化、艺术、文学的酒缸里浸泡,2008年,姚惠芬被评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
[[File:姚惠芬绣品《水乡之晨》.jpg|有框|居中|姚惠芬绣品《水乡之晨》]]
 
 近100年来,从沈寿到金静芬、牟志红,从杨守玉到任慧闲,再到姚家姐妹;刺绣艺术像一个生命的密码在悄然传递。前不久,著名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孙子吕存来“琴芬绣庄”,看见姚惠芬时说她和任老师年轻时太像了: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近100年来,从沈寿到金静芬、牟志红,从杨守玉到任慧闲,再到姚家姐妹;刺绣艺术像一个生命的密码在悄然传递。前不久,著名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的孙子吕存来“琴芬绣庄”,看见姚惠芬时说她和任老师年轻时太像了: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行 58: 行 58:
  
 
 针对这个现象,任老师生前就说过:“刺绣艺术的前景不容乐观,现在有些人急功近利,将这一国粹艺术粗制滥造,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么多年来,任老师的话经常在姚惠芬耳边轰鸣。如何突破绣品创作的“瓶颈”,姚惠芬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她明白,钱是永远赚不完的。未来10年,是她姐妹创作上的黄金期——因为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
 
 针对这个现象,任老师生前就说过:“刺绣艺术的前景不容乐观,现在有些人急功近利,将这一国粹艺术粗制滥造,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么多年来,任老师的话经常在姚惠芬耳边轰鸣。如何突破绣品创作的“瓶颈”,姚惠芬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她明白,钱是永远赚不完的。未来10年,是她姐妹创作上的黄金期——因为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
 +
 +
[[Category:中國人]]
 +
[[Category:藝術家]]

於 2020年1月23日 (四) 16:08 的最新修訂

姚惠芬
姚惠芬.jpg
姚惠芬
出生 1967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省蘇州市
職業 蘇繡大師
知名作品 《張大千肖像》、《潑彩紅荷圖》、《荷之韻》

姚惠芬 , (1967- )出生於蘇州刺繡世家,自幼就開始學習刺繡。師從近代蘇繡"仿真繡"大師沈壽的第三代傳人牟志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擅長將蘇繡亂針繡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繡制中,使其繡品更具獨創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張大千肖像》、《潑彩紅荷圖》、《荷之韻》等。 中文名 姚惠芬 出生日期 1967 主要成就 "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代表作品 《張大千肖像》、《潑彩紅荷圖》、《荷之韻》 姚惠芬 (1967- )出生於蘇州刺繡世家,自幼就開始學習刺繡。師從近代蘇繡"仿真繡"大師沈壽的第三代傳人牟志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擅長將蘇繡亂針繡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繡制中,使其繡品更具獨創性。 從藝近二十五年,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榮獲"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辦有自己的繡莊--姚惠芬刺繡藝術館。其作品曾連續在三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榮獲金獎。主要代表作品有《張大千肖像》、《潑彩紅荷圖》、《荷之韻》等。

蘇繡

蘇州的鎮湖是個三面環水的小鎮,雖然它也是環繞太湖,但在歷史上不能和名氣更響的東山、西山同日而語,可能是歷史上由於交通的閉塞,通往外面的世界就是一條狹窄的石子路,再則出門就是靠船,吱吱呀呀搖啊搖,就像張藝謀那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電影場景。也許就是這裡地理位置的閉塞,才會讓那種「男耕女織」的農耕文化保持在原生狀態,也許就是這種緩慢的生活節奏,也才會出現一個小鎮擁有八千繡娘的奇觀,成為名震四方的蘇繡藝術之鄉。

走進鎮湖,追溯蘇繡的歷史

那天上午,當我們走進這個已劃為蘇州新區的小鎮時,整齊有序的街道上,非常安靜,穿行街道的車輛也很少,街道兩側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鋪,店鋪的門楣和掛在大門口的「招牌」也大同小異,這裡正是該鎮的蘇繡一條街。後來我們就在一座古色古香的門樓前停了下來,「琴芬繡莊」的女主人、蘇州工藝美術大師姚惠芬女士正笑盈盈地等着我們,讓我們吃驚的是,待人接物的姚惠芬沒有一點大師的架子,就像生活中鄰家的嫂子,很親切,但臉上那種淡定的氣息也不斷點明的她的身份。

那天,我們就在她的引領下,參觀了姚惠芬刺繡藝術館。走進這座三層樓的房子,裡面放滿了各種風格的刺繡藝術品,我不知用何種文字來表達我瞬間的感受,光知道陽光從窗戶照進來,灑落在那些刺繡作品上,使人恍惚有一種夢幻的感覺。比如那幅叫《水鄉》的亂針繡,遠處的屋,近處的水,迷濛的樹,站在它的面前,一股潮濕漉漉的水氣向你撲來,讓你想到元代馬致遠的那首「小橋流水人家」。還有那幅叫《葡萄少女》的虛實亂針繡,我們甚至不敢正視那位小女孩的憂鬱的眼神,在這種無辜的、純淨的眼神面前,我恨不得脫了衣服跳到湖裡洗個澡,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醜陋的東西,只有在藝術的面前,在大自然的面前,才能淨化我們的心靈,完成我們的自我救贖。寫到這裡,請原諒我在這之前對刺繡藝術認識上膚淺,總以為只是些花花草草,直到那天讓我們穿行在藝術歷史的時光隧道,才看到了徐渭、八大山人,還有達芬奇、塞尚、米勒等藝術家的影子……

姚惠芬刺繡作品,青年女子肖像

追溯蘇繡的歷史,大約可以推及到戰國年代。當時吳國的首都——蘇州,滿大街最風尚潮流的就是「繡衣」。到了盛唐年代,刺繡藝術更加精美,不過大都與宗教藝術有關。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宋代的刺繡,它就像宋詞一樣,符合附庸風雅的讀書人的口味。到了明代,隨着蘇州的絲織業的發達,蘇州刺繡也隨之興起,家家養蠶,戶戶刺繡,連那些豪門貴族的小姐也會在閨樓上繡花繡草,可以說「女紅」已成為那個年代淑女們的必修功課,也是談婚論嫁的標準之一。不過,任何的工藝品的繁榮必須要有藝術領頭羊,非常慶幸的是,有了像松江畫派的董其昌,吳門畫派的唐寅、沈周這樣的大畫家,更是把蘇繡藝術推向「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高峰。到了清代可謂是蘇繡的全盛時期,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光緒年間的刺繡藝術家沈雲芝,當年她為慈禧壽辰的八幅「仿真繡」作品,讓慈禧大為讚賞,親自題字,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再後來,到了三十年代初,丹陽的楊守玉創造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更加豐富與提高了蘇繡藝術的表現力。

拜師學藝,繡娘的孤獨人生

姚惠芬姐妹的老家是在太湖邊上的東渚鎮,祖父是畫刺繡畫稿的高手,父親是全鎮的兩個高中生之一,曾經擔任過鄉刺繡站站長。姚家姐妹從小生長在蘇繡之鄉,耳濡目染,五六歲就跟着奶奶和媽媽拿起針線繡花。如今的姚惠芬為我們描繪童年記憶仍是非常清晰:家裡有文學藝術方面的書,放學回家就支起繃架繡花,傍晚天黑下來了,她就會走進院子裡,在暮色中和大樹、花草、小鳥「對話」,姚惠芬這種獨自瞑想的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每次只要繡不下去,就會去大自然走走。我是相信藝術的教化作用的,野百合也有春天,鄉下女孩子也會浪漫和小資。當然,姚惠芬也不是只是埋頭繡花乖乖女,她也和弟妹一道爬牆上樹,下湖游水。當然唯一害怕的是擦火柴,每次燒飯都要弟弟幫她……也許正是童年天性的盡情釋放,也許正是大自然風光的給予,使她許多年後仍保持生機勃勃的創造力。

15歲那年,姚惠芬的父親在當地給請了一位刺繡師傅教她學做刺繡,這一學就是近二年,這為她今後成為刺繡高手打下了一個較紮實的基礎。姚惠芬在總結那段學習生活總結了幾條:1、我不太喜歡繡重複的東西,挺沒勁的,因為沒有激情和想法;2、我不喜歡為繡而繡,我很想和別人不同;3、我不相信死繡能繡出好東西,我從來不起早摸黑地死繡。許多年來,姚惠芬在繡之前總要先翻翻雜誌和書,調整一下心定氣閒的情緒,那怕中午飯後也要休息一下,積蓄能量,畢竟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勞動。如實在繡不下去就不會勉強,而是停下來,不過她的東西繡得好,分值也高,常常遭到小姐妹的妒忌,風涼話常常傳到她耳朵里。「許多年裡我是非常孤獨的,但我不會往心裡去。」

姚惠芬17歲那年,跟着父親去蘇州,在當時的吳縣刺繡廠,她第一次看到那幅《蒙娜麗莎》的繡像,據姚惠芬回憶,那是一種令她驚艷的感覺,她才知道原來手裡的針線是可以畫畫的。其實那時候,姚家姐妹的刺繡在方圓幾十里已小有名氣,但也許正是這次的「驚艷」,讓她領略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感受到古老刺繡藝術的巨大誘惑力。

姚惠芬作品,姑蘇老橋

在姐妹倆的強烈要求下,父親輾轉託了很多關係,終於「亂磨硬泡」拜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牟志紅為師,牟志紅從小就和奶奶學繡花,14歲就進工藝美術研究所,成了沈壽最得意的弟子、76歲的金靜芬最後的關門弟子。從此,蘇繡貫穿了牟志紅的大半生,牟志紅可算是創造「仿真繡」沈壽大師的第三代傳人。

姚惠芬繡品《潑彩紅荷》

1989年,姚惠芬姐妹挑着簡單的行李,踏上了拜師學藝的路程,在蘇州距離牟老師最近的地方租下房子,每天天亮了就開始刺繡,直到晚上天光被夜幕取代才停下來,牟老師則利用上下班從這裡經過的機會偷偷來給她「上課」,三個月下來的「作業」,讓牟老師很是吃驚,她很有感觸的說:「你們是主動拚命想學,這跟我們所里一些年輕人被動學習,完全是兩樣。」那是一段晨昏顛倒的日子,姐妹倆常常十幾天不下樓,可能正是這種近乎殘酷的訓練,打下了紮實的功底,這樣一學就是三年。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姚惠芬的刺繡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1995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獎賽」上,她所繡的一幅亂針繡——《張大千肖像》榮獲了一等獎,被譽為「中華巧女」。

姚惠芬作品

再後來,姚惠芬又拜任慧閒先生為老師。1916年,任慧閒出生於江蘇丹陽,從小受伯母的影響,小學畢業時就已掌握了許多刺繡傳統針法。由於喜愛刺繡,她考入由著名藝術教育家呂鳳子創辦的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師從創造「亂針繡」刺繡藝術家楊守玉女士,繪畫則得呂鳳子親傳(是他的乾女兒),她邊繪畫邊繡,成績異常優秀,19歲就留校執教當老師。1958年,蘇州刺繡研究所成立,任慧閒被聘為導師。同年,她首創虛實亂針繡,達到藝術上"以少許勝多許"的境界,為刺繡藝術開闢了一條新的蹊徑。1966年初,她又創雙面異色異樣繡法,開創了雙面三異繡的先聲,完善和發展了現代刺繡藝術,奠定了她一代刺繡宗師的藝術地位,被譽為"中國肖像繡第一人"。1988年,任慧閒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並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特殊津貼。

文化傳承,貴在藝術的創新

姚惠芬的先生俞宏清當年畢業於蘇大中文系,1994年3月,當他第一次見到27歲的姚惠芬時,用了「溫婉」這個很文學的形容詞,後來就一路相愛、結婚、生女,直到今天。俞先生說,1997年,姚惠芬繡那幅亂針繡《董建華》的七個月,正是她的懷孕期間。任老師真是像對待女兒一樣,言傳身教。如今只要一提起這個已故的恩師,姚惠芬心裡就有點堵,人非草木,豈能無情,畢竟任老師手把手帶了她四年。「任老師真是個大家,不但教我技法,更是教我如何做人。任老師曾多我說過,繡品就是人品,人要正,東西才對。」是的,老一輩藝人對物質非常淡泊,對那些想利用刺繡發大財的人非常反感。「用心做人、淡泊名利」這些東西對姚惠芬的人生影響很大,比如對待那些參展評獎評職稱之類,姚惠芬不會往心裡去,她認為更重要的是創造,是創新。是期待「下一個作品」。世界上有許多事是有心開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年來,姚惠芬得到無數個國內外的大獎,但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不但業餘時間學習素描,她的妹妹還有幸送到中央美院進修了兩年。1998年,姐妹倆的「琴芬繡莊」開業了,妹妹的名字在前,為的是和「勤奮」二字諧音。再以後,她們的作品開始參加各種博覽會,開始被更多的蘇繡熱愛者和收藏者接受,

姚惠芬繡品《雄獅》

2003年2月,87歲的蘇繡大師任慧閒老師去世,當時姚惠芬正在觀前街上,當手機接到這個噩耗時,「仿佛整個世界都停滯了。」 姚惠芬說她平時是個內斂的人,但那天去任老師家裡弔唁時哭得是「昏天瞎地」,幾個人都架不住她。「任老師一生很苦的,家境清貧,文革中她和她的先生遭了不少罪,幾十年來她一直是甘於淡泊,「埋頭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任老師的德藝我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 那天,我有幸在展廳看到了一張任老師輔導姚惠芬的照片,畫面上老人正凝神刺繡,花白的頭髮,清瘦的臉龐……而現在的「姚惠芬刺繡藝術館」幾個字就是任老師題寫的。

姚惠芬作品,蘇州新夢-園林組畫-虎丘塔

這些年,姚惠芬多次赴捷克,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等國進行文化交流並舉辦繡品展,那年她在法國羅浮宮她是流連忘返,仿佛是走進童年的夢裡,當然她也第一次看到了那幅《蒙娜麗莎》油畫的原作。

姚惠芬繡品《寫意太湖》

其實,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先天培養和後天的教化,姚惠芬的成功看似偶然,實是必然,生在刺繡世家,長在天然環境,拜師學藝,結婚生女,都沿着一條線在文化、藝術、文學的酒缸里浸泡,2008年,姚惠芬被評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姚惠芬繡品《水鄉之晨》

近100年來,從沈壽到金靜芬、牟志紅,從楊守玉到任慧閒,再到姚家姐妹;刺繡藝術像一個生命的密碼在悄然傳遞。前不久,著名藝術教育家呂鳳子的孫子呂存來「琴芬繡莊」,看見姚惠芬時說她和任老師年輕時太像了:舉手投足,音容笑貌。

如今的鎮湖有幾百個繡莊,除了8000繡娘,還有5、6000人從事與繡莊的相關產業,據官方公布的數字產值有6個億,也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刺繡藝術之鄉。但是盛名之下,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心氣浮躁,重利忘藝的現象,甚至有些繡莊成了批發商。

針對這個現象,任老師生前就說過:「刺繡藝術的前景不容樂觀,現在有些人急功近利,將這一國粹藝術粗製濫造,我心裡真不是滋味。」這麼多年來,任老師的話經常在姚惠芬耳邊轟鳴。如何突破繡品創作的「瓶頸」,姚惠芬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她明白,錢是永遠賺不完的。未來10年,是她姐妹創作上的黃金期——因為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