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姜泗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姜泗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13年9月15日
天津市
逝世 2001年9月9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医疗科研工作者

姜泗长,(1913.9.15-2001.9.9)天津市人。耳鼻咽喉科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在中国第一个开展显微镜下内耳开窗术、镫骨底板切除术;首先将纤维内诊镜技术,应用于诊治气管、食管疾病;主持对爆震性聋、老年性;聋、感音神经性聋等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3]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履历

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曾任中央大学医学院耳咽喉科主任、副教授。1947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耳鼻咽喉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附属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论组成员,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十年代初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实验研究。1950年在中国首先成功地施行了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改进了顶盖造窗术,并在局部麻醉下获得成功,已被列入<世界耳硬化症索引摘要>。1962年首先采用蹬骨底板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聋获得成功,先后治疗1024耳次,有效率达94.8%。将蹬骨底板病变形态分为薄型、厚型及封闭型。著有<耳科学>,主编有<临床耳鼻咽喉科学>等。

生平介绍

姜泗长,1913年9月15日出生在天津一个职员家庭。父亲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商业,回国后在盐务稽核所任职。1918年姜泗长随家由天津迁居北京。

1919—1930年姜泗长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中学,后被保送入北京辅仁大学医预科。1932年考人北平大学医学院,因学习成绩优异每年获奖学金。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时值芦沟桥事变,他辗转南下到南京中央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39年他选择了当时发展还较缓慢的耳鼻喉科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嗣任成都华西、齐鲁、中央三所大学联合医院(存仁医院)眼耳鼻喉科住院医师。1940年任中央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及住院总医师。他工作勤奋,刻苦钻研,被耳鼻喉科前辈胡懋廉教授选为助手。1943年晋升讲师,1947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获得美国援华助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专攻颞骨病理组织学及治疗耳硬化症致聋的内耳开窗术,并协助导师林赛(J.R.Lindsay)进行手术及动物实验研究。1949年初绕道南美回到上海,继续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耳鼻喉科主任教授,兼任江苏医学院耳鼻喉科教授。

1950年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耳鼻喉教研室主任、教授。195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改为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第五军医大学与第四军医大学合并,姜泗长迁往西安任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喉教研室主任、教授。1959年调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任耳鼻喉科主任、教授。1978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姜泗长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组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耳鼻喉科研究所所长。军队耳鼻喉科专业组学术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喉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法国波特曼基金会中国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顾问。

姜泗长
姜泗长:打开内耳禁区的人

长期致力于耳病理学、听力学、耳外科学的研究,为中国的耳科发展奠定基础 耳聋是中国主要残疾症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传导性听力减退发病率很高,耳聋病因主要是中耳炎导致传导系统损伤。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一些耳聋患者与中耳炎没有关系,怀疑是耳硬化症聋,而当时国外文献认为中国并没有耳硬化症。1950年,姜泗长对南京、西安、北京的门诊病人进行统计,发现因耳疾初诊的每221名病人中有一例为耳硬化症聋的病人,当时内耳被视为“禁区”,他开始了耳硬化症的外科治疗和颞骨组织病理学的系统研究。

1950年,姜泗长首先在中国用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取得满意的疗效。通过观察他发现内耳开窗术后的迷路反应和窗口封闭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他认真仔细地分析做过内耳开窗术而疗效欠佳需再次开窗的病例,将窗口封闭分新骨增生和纤维形成二型,并提出防止窗口再封闭的措施。他感到当时普遍采用的造窗方法尚有缺陷。通过动物实验,他改进了手术,创用形成内骨衣骨层顶盖的造窗术,不仅使顶盖造窗术更臻完美,而且皮片也能更紧密地与膜迷路相接,从而防止了术后“窗口”封闭发生和外淋巴外溢,避免已得到改善的听力重新减退。他还大胆地改在局部麻醉下手术,以便在术中既能判断疗效,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他用此项手术施治的100余例,有效率为81.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53年和1957年他发表的有关耳硬化症开窗术的论文,被美国“Archive of Otokaryngokogy”(《耳鼻咽喉科学汇刊》)列入耳硬化症文献索引中。1964年,姜泗长总结临床经验,认为开窗术后的迷路反应是外淋巴外溢、耳蜗内液体压力不平衡引起的非炎症反应,这早于后来国外学者对迷路窗破裂症状机制的解释。

60年代初姜泗长带领科内医师又对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了鼓室成形术的手术进路、移植物选择、清除病变与重建传音结构的关系,设计了手术方式,制做了所需的显微手术器械。截至1990年,他们为2514例患者施行了鼓膜修补术和鼓室成形术,效率达93.1%,听力改进达70.7%。

1989年,他又指导研究生开展了耳声发射的研究工作,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研究表明,听觉的敏锐度、分辨能力与耳声发射有密切关系,此项研究成果对评估感音神经性聋,以及研究听生理、探讨聋病防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成就

五十年代初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实验研究。1950年在中国首先成功地施行了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聋,改进了顶盖造窗术,并在局部麻醉下获得成功,已被列入《世界耳硬化症索引摘要》。1962年首先采用蹬骨底板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聋获得成功,先后治疗1024耳次,有效率达94.8%。将蹬骨底板病变形态分为薄型、厚型及封闭型。著有《耳科学》,主编有《临床耳鼻咽喉科学》等。

1978年所领导的科室成为全军专科中心,1987年创建军队第一个耳鼻咽喉科研究所,1989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重点学科点。1981年中美建交之前作为军医代表团副团长,出访美国;1982年作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副团长应邀出访日本;1986年应法国、美国邀请在哈佛大学House耳研所、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在全法耳鼻咽喉科会议做了重要发言,被授予法国波特曼教授基金会中国主席。1991年做为贵宾在亚太地区耳鼻咽喉科会议祝词;1992年作为会议主席主持了北京国际耳鼻咽喉科会议;1998年任国际聋病会议名誉主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贺词。迄今为止世界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员700余人次到他所领导的耳研所参观和学习。

姜泗长
姜泗长教授指导研究生

显著成绩

姜泗长教授是中国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和创始人之一。他从医60余年,为中国的耳鼻咽喉科学的建立、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确诊了中国首例耳硬化症聋,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例治疗耳硬化症聋的内耳开窗术,打破了国外实施此项手术采用全麻的惯例,应用局麻获得成功。推翻了耳硬化症聋为白种人多发病的论点,为治疗内耳疾病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手术有效率为81.4%,达国际先进水平。经l临床实践不断地改进手术方法,又首先开展对治疗耳硬化症聋疗效更好的镫骨底板切除术,迄今共手术4000耳次,有效率达94.8%。自行设计了一整套手术器械,其开创的手术方法及设计的手术机械在中国广泛应用。 1950年又在中国率先开展了耳神经学研究工作,诊治了大批病人。在中国较早地进行了听力学的系统研究工作,建立起听力室、眼震电图检查室、中枢听功能检查室及听生理实验室,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从50年代起就对中国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在手术进路、移植物选择、清除病变与重建传音结构的关系上,摸索总结出一整套手术方法和经验,为2000余名患者施行鼓膜修补术和鼓室成形术,有效率达93.1%。在中国首先开展内耳迷路电凝破坏术治疗美尼尔氏症顽固眩晕并首先将纤维内诊镜技术应用于检查食管、气管,为中国普遍开展此项业务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他以防治聋病为重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尤其在传导性耳聋的外科治疗、爆震性弓聋、老年性耳聋、耳神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取得各类科研成果57项。在他的主持下,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在中国首先开展了AP调谐曲线、耳声发射、耳蜗主动机制、耳蜗微循环、毛细胞离子环境与聋病关系等一系列高尖端的课题研究。

获得荣誉

1989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4]

1993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医学教授”荣誉称号[5]

逝世

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姜泗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6]

人物评价

姜泗长培养造就了中国几代耳鼻咽喉科专业人才,军内外大医院的专科学术带头人大都是他的学生。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他题词:“技术精益求精,诲人桃李天下”。他培养了博士后2名,博士、硕士生50名及400余名高级专业人才,先后送18名学生出国留学,均学成归来;他所领导的科、所现已形成老、中、青结合,医、教、研、工程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他提出设擂求贤的建议,被院党委采纳后,为中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新路,并为军内外诸多单位所效仿。 几十年间他主编专著8部,其中1950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临床耳鼻咽喉科学>,填补了中国空白,成为当时耳鼻咽喉科专业人员的必读书。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还一直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并多次立功受奖。

视频

姜泗长:举贤荐能 立身为梯2019年07月30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