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孔奐
孔奐
原文名 Huan Kong
出生 514年
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逝世 583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官員

孔奐,(514—583)南朝陳會稽山陰人,字休文。孔琇之曾孫,孔子的31世孫。

個人經歷

孔奐幾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被叔父孔虔孫收養。很好學,善於寫文章,經史及諸子百家的著作,沒有不通讀過的。

州里薦舉孔奐為秀才,參加射策考試,成績優異。

後進入朝廷為尚書倉部郎中,轉任儀曹侍郎。當時左民尚書沈炯[1]

被匿名信所誹謗,將要被判重刑,事情牽連到朝廷中樞機關,人人都心懷憂懼,孔奐在朝廷上發表議論辯審這件事,最後終於弄清楚了。

高祖受禪即位後,孔奐轉任太子中庶子。

永定二年,授為晉陵郡太守。孔奐清白自守,妻子兒女都不赴任所,惟自己一人乘單船到達郡治所在地,所得的官俸,隨即分給贍養孤寡之人。

等到繼承帝位後,徵召他為御史中丞,兼領揚州大中正。孔奐性格剛直,善於推理,多次彈劾官吏的過失罪責,朝廷官員對他很是敬怕。孔奐深曉治國的綱領要旨,每次陳述上奏,皇上沒有一次不稱好的,朝廷百司所積壓或難解決的事,都托請孔奐決斷。

兼領揚州大中正。孔奐性格剛直,善於推理,多次彈劾官吏的過失罪責,朝廷官員對他很是敬怕。孔奐深曉治國的綱領要旨,每次陳述上奏,皇上沒有一次不稱好的,朝廷百司所積壓或難解決的事,都托請孔奐決斷。 天嘉四年,重授他為御史中丞,不久又任五兵尚書,散騎常侍、大中正不變。

世祖駕崩後,高帝即位。孔奐在職任上清廉儉樸,對不當之處進行了很多改正,高宗對此很讚賞。 到了德元年死了,當時正七十歲。

人物軼事

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會稽郡山陰縣人孔奐出任晉陵太守.晉陵自南宋,南齊以後,一直是個較大的郡,雖幾經盜寇騷擾,仍然是個殷實富足之地.在這裡任職,對於那些貪婪的官員說,當然是一個肥缺.所以前後不少人在這裡為官,都有貪沾公家財物的行為.唯獨孔奐清白自守,妻子兒女都沒有隨他到晉陵去,只他一人單獨赴任.不僅如此,他到任後,所得俸祿,常常用來贍養那些生活無靠的孤寡老人.晉陵郡的老百姓都很慶幸本郡來了這麼一位太守,尊敬地稱他為"神君".曲阿一家富戶的主人殷綺,看到孔奐人為一郡之守,住的用的穿的都那麼樸素節儉,以為他手頭拮据,給他送來一套比較象樣的衣服和一床氈被.孔奐答謝說:"太守的俸祿是很多的,怎麼會買不起這東西呢 只是我看到郡中老百姓的生活還不富裕,所以才不敢使自己生活豪華.多謝您的美意了,但東西我卻不能收下,願以後也別再這樣打擾麻煩您了."

由於孔奐注重品德修養,又十分幹練,一個時期內在仕途上還算順利.到陳宣帝太建八年(公元576年),孔奐已是南陳的侍中了,相當於宰相,握有選拔人才,黜百官的重權.有些人想走他的後門向上爬,他一概拒絕.即使是皇親國戚,甚至那些公侯王子們,他也不肯通融.始興王叔陵在湘州,曾幾次私下活動,欲求宰相之職.

這天,孔奐與陳宣帝議論起此事,頗對始興王叔陵的行為不滿,對陳宣帝說:"我認為象宰相這樣的要職,考慮人選時應以品德是否高尚為根本,不一定非得是皇帝的後代或親戚."陳宣帝表示同意他的意見.當時陳後主為東宮太子,他想讓江聰為太子詹事,讓管記陸瑜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孔奐,孔奐直言相告說:"江聰這個人,雖有晉朝潘岳,陸機那樣的橫溢的文采,卻沒有漢初商山四皓中東園公和綺里季那樣的見識和才幹,讓江聰輔佐東宮,我認為很難達到輔佐的目的."

陸瑜把這些話原原本本地說給了陳後主,陳後主為此對孔奐懷恨在心,並親自把想讓江聰任太子詹事的事問陳宣帝說了,陳宣帝竟然同意了陳後主的意見.孔奐聽說後立即進諫說:"江聰是個文人,如今皇太子並不缺乏文才,何必借重於江聰!依我之見,應當選擇品行敦厚又有政治主見的人輔佐太子."陳宣帝問他說:"依你所言,誰比較合適 "孔奐說:"都官尚書王廓,世世代代德行操守都很有名聲,他本人又才識過人,是較合適的人選."當時陳後主也在旁邊,連忙阻止說:"王廓是王泰的兒子,不可居太子詹事之職."

孔奐又上奏說:"南宋范曄即范泰之子,也曾任太子詹事之職."陳後主聽了他這番話,仍然堅持已見,極力向陳宣帝陳述他的理由,陳宣帝最後還是聽從了陳後主的意見,結果江聰成了陳後主身旁的要人,陳後主即位後又成了寵臣.最後南陳江山喪落在陳後主手中,與這件事極有關係.如果陳後主或陳宣帝聽從孔奐的意見,那麼後陳的歷史恐怕是要另寫的.

人物軼事

司馬光評事

永定元年(557),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是為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霸先在位雖只二年,卻很能幹,史評「江左諸帝最為賢」。陳霸先喜愛侄兒陳蒨勝過自己的兒子們,常稱道說「此兒吾宗之英秀也」。永定三年(559),陳霸先駕崩,陳蒨繼位,是為陳文帝。

陳文帝起自艱難,知百姓疾苦。《通鑑》載有他勤於國事的一例。為避免晚上打瞌睡,陳文帝命每晚傳送更籤(古代夜間報更用的計時竹籤)的人,一定要把簽扔到石階上,令其鏘然有聲,「吾雖眠,亦令驚覺。」陳文帝在位七年,表現也不差。

天康元年(566),陳文帝病重,國事皆由到仲舉、孔奐兩人來決斷。此時中國版圖上也是小三國的形態。北方原有東魏西魏,之後高洋篡東魏建北齊,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

陳文帝知道兒子陳伯宗懦弱,擔心「三方鼎峙」的局面,陳伯宗守不住江山,表示要將皇位傳給弟弟安成王陳頊。陳頊撲通跪在地上,一把濞涕一把淚,推辭不做。文帝又對尚書僕射到仲舉、五兵尚書孔奐說:如今局勢複雜,需要長者為君,我想把皇位傳給弟弟,你們依詔行事。

然而孔奐聲淚俱下地表態:堅決擁護太子,不同意行廢立事,況且安成王足可當周公之任。 將死的陳文帝聞言,很是高興,稱讚孔奐有直道而行的遺風。於是任命孔奐為太子詹事。「太子詹事」在南北朝時期是東宮所有官員的首長。也就是說,陳文帝將保駕太子的重任交給了孔奐。

然而一年之後,陳頊野心勃發,廢了侄兒陳伯宗,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孔奐對此無動於衷,被宣帝從外任招回朝廷,歷任清要之職而終天年。

司馬光在「臣光曰」第84篇里,首先祭出「人臣之事君,宜將順其美,正救其惡」一句。意思說,人臣事君,要玉成其美事,匡救其過失。然後分三點,把孔奐批得非常狠。

其一,孔奐負托腹心重任,決策國家大計,如果認為陳文帝的話不出真心,就應當像竇嬰、袁盎那樣,據理力爭,防微杜漸,以絕陳頊非分覬覦之心。

其二,如果認為陳文帝真有那個意思,就應當請皇帝明下詔書,向中外宣布。這樣,既可宣揚陳文帝舍子立弟的美德,又可避免陳頊後來廢侄自立的惡行。

其三,如果真心擁護皇太子,就應當竭忠盡誠來輔佐他。可是陳奐在陳文帝活着時,一味揣測他的心思而去迎合。等到陳文帝死了,陳頊篡國卻不能挽狂瀾於即倒,嗣主失位又不能殉節去死。 司馬光認為,象孔奐這號人,「乃奸諛之尤者」,是奸詐奉承到極品的人物。陳文帝托他顧命之重,是看走眼了。

孔奐不死於太子,這是當時的風氣所致。從南北朝的實際來看,行的是紳士政治,皇帝的走馬燈,士族們才不管,這一點我們在《城頭變換大王旗》(臣光曰76)中說過。孔奐不算最典型,他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司馬光的評論往往基於事實,又高過事實,他是從為人臣的大勢來看,認為孔奐當死。但我以為,死不是盡忠的最高境界。盡忠的最高境界當是匡扶社稷,如周勃的安劉。孔奐於此兩者都做不到,又不能匡扶太子,又不去死,所以挨批。

其實孔奐其人也有清介可取。孔奐,字休文,會稽人,孔子三十二代孫。善屬文,通經史百家。有個叫劉顯的,很是推重他,「盡以藏書相付」。

侯景之亂時,儘管他側身侯景心腹大將侯子鑒的手下,但別人對侯子鑒都高看一眼,獨孔奐傲然自若,說:「豈有取媚凶丑,以求全乎。」陳宣帝時,他任吏部尚書,誰來買官賣官,他都一律拒絕,連陳宣帝的太子、後來的陳後主的面子,他都不買。《宋書》稱「其梗正如此。」

但孔奐力保太子登基,表明了他的不知大勢。不管真心不真心,陳文帝的擔憂是對的,不有一個成熟的智慧來處理時事,皇位什麼時候被人搶了去還不知道。此一番顧慮宋初的趙匡胤也有。

趙匡胤與趙匡義有「燭光斧影」之說,傳為疑案。但我以為,趙匡胤有陳文帝的心思是可以肯定的,趙匡胤本人不就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皇位的麼。基於此而言,可以肯定,疑案之說不能成立。

如果孔奐聽從陳文帝的意見,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事。孔奐誤導了皇帝。因此,司馬光認為,孔奐是善於逢迎之輩。而其平生最為痛恨此類人,比如在「臣光曰」第22篇,就批叔孫通教唆惠帝文過飾非,但語氣沒見這麼狠。此篇是司馬光批此類人中語氣最狠的一篇。

廉篇孔奐單船

廉篇孔奐單船

孔奐清白。赴任單船。俸分孤寡。不受衣氈。

原文

陳孔奐、除晉陵太守。清白自守。妻子並不之官。惟以單船臨郡。所得俸秩。隨即分贍孤寡。郡中號曰神君。殷綺見其儉素。饋以衣氈一具。奐曰。太守身居美祿。豈不能辦此。但百姓未周。不容獨享溫飽。不煩厚意。

孔休文。靖之來孫也。少孤。為叔父虔孫所養。永定中。除晉陵太守。晉陵自宋齊以來為大郡。雖經寇擾。猶為全實。前後二千石。多行侵暴。惟奐清白自守。單船赴郡。應得俸秩。且分贍孤寡。況衣氈乎。

南北朝時候。陳朝有一個人。姓孔,單名叫一個奐字的。放到晉陵地方去做太守官。他的為人很清白自守。妻子們並不跟着上任去。只自己坐了一隻船、到晉陵地方去。他所應得的、薪俸。隨手立即分給那一般沒有父母、和沒有了丈夫窮苦的人。那一郡地方的百姓們。都稱呼他叫做神君。

有一個姓殷名叫綺的人。看見孔奐很儉樸。就送給他一套衣氈。孔奐見了就說道。我做了太守官。得了很大的俸祿。難道不能夠備辦這些物件嗎。但是百姓們還沒有周全。當然不可以獨自享着溫飽。你這種厚意。是可以不必的。

詩作品

賦得名都一何綺詩

南北朝:孔奐

京洛信名都,佳麗擬蓬壺。

九華凋玳瑁,百福上椒塗。

黃金絡騕裊,蓮花裝鹿盧。

咸言儀服盛,無勝執金吾。

參考文獻

  1. 沈炯 白話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