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释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释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名词解释:

唐初诸经文本多有异处,对经文的理解分歧更大。于是唐太宗令经学大师孔颖达主持,对经书的经文进行统一整理。[1]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隋末考取明经科,入唐后为国子监祭酒。此时他年事已高,只是总揽大纲,由当时专治一经的经学名家分头编撰,最后由孔颖达总其成。

义是对诸师原文的解释,疏是对原注的解释,汉代以来经学家对诸师作过反复解释,有义也有疏。但章句繁杂,儒学多门。太宗令孔颖达整理的是:周易王弼注、尚书孔安国注。诗经毛传和郑笺、礼记郑注、左传杜注。各位中南北风格不一,孔颖达名义上不分南北,其实是以南学为主。孔颖达以“疏不破注”为原则,即以所选家的本子为标准,以原有注文进行解释,即使其它本子中有更好的注释也不用。

这不是义气用事,而是把整理经文作为手段,把统一思想作为目的缘故。注疏编定后成书180卷,定名《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天下。此后,凡儒生谈经、应试均以此为准,否则就是异说。这样,东汉以来诸家解说归于一说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只是把其他学派压了下去,儒学内部并未统一;统一儒学各派对诸经解释的是《五经正义》。

与之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唐太宗还令颜师古专力考订经书原文。颜师古将“五经”的各种本子找到后,写成《五经定本》,颁行天下,解决了经书原文殊异的问题。唐末文宗开成二年(837)郑覃主持全面校订包括“五经”在内的十二经,纠正了颜师古的失误,刻成“开成石经”114块650252个字,立于太学。隋唐经学的发展趋势是汉学向宋学过度。孔颖达“疏不破注”是传统的汉学风格,与这个趋势不协调;但他对注疏作阶段性清理和总结,为经学新阶段的到来做了准备。[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