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字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1953年在《伍记小字典》的基础上由新 辞书社编撰而成,主编魏建功。《新华字典》最初的版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到21世纪初,成为世界出版史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也是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本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小型字典。1953年新华辞书社编,主编者为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1901~1980)。195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第一版,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以后续有修订,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转由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新华字典》第十一版已于2011年7月出版发行。在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中,新增了800多个正字头,另外,还增加了1500多个繁体字和500多个异体字。

字典的来历

我们学习遇到难字,找本字典查查,十分方便。谁发明的“字典”呢?古代,很早就有“训诂”之类的文辞注解,更有《说文解字》之类的书籍,但是真正叫成“字典”的,并非很远的古代,是从清康熙年间才开始的。 康熙皇帝曾责令下属编纂一本包括所有汉字的书,编成之后,康熙非常高兴。他说,这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赞扬此书可当作常备的经典法则。字之典常,被人们缩减之后,造出“字典”一词。康熙很喜欢这名字,就将这部收入了四万多字的书,命名为《康熙字典》了。 康熙是位功勋卓著的大帝,他主持朝政,严惩贪污,平乱拓边,扩展版图,可谓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为什 么有暇责人编字典呢?这源自一个对他教训极深的文字故事。 康熙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二君,他主张满族官员必须学好汉文汉语,否则不可治国,他自己也积极带头学习。但是有一次,他的属下招安了一个江湖豪侠叫石铸,康熙亲自召见这侠客。在当着文武百官念名字的时候,皇上的汉文出了纰漏,他不识石铸的“铸”字,拆开了念成“金寿”。石铸跪在堂下说“臣石铸叩拜圣上”时,康熙才知道“铸”的读音。 事后他立即传旨,责令翰林院组成庞大的编纂班子,用十年工夫,编成了空前巨著《康熙字典》。[1]

编撰历程

《新华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记小字典》 。但未能编纂完成。 1950年5月23日,叶圣陶向北京大学商调该校中文系系主任魏建功到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筹建主持“新华辞书社”,着手《新华字典》编写工作。 1950年10月,随着新华辞书社的正式成立,《新华字典》正式开始重编。其凡例完全采用《伍记小字典》。主编者为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 1951年8月,《新华字典》初稿结稿, 1952年7月11日,金灿然叶圣陶魏建功等共谈重新改定后的《新华字典》印发的部分征求意见稿。 1953年7月6日,正式发到印刷厂排字。 1953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华字典》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 1954年7月初,进行首次修订,改音序排列为部首排列。部首排列的《新华字典》1954年11月付印,发行20万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字典》由魏建功写书名。 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以后续有修订,改用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新华字典》也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6年文革开始,《新华字典》的版被毁。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有字典”后,1971年商务印书馆从咸宁干校抽调了一批有经验的老专家回京,做了《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从1971年到1992年中间的20年,《新华字典》的组织修订和维护完全由商务印书馆自己负责。 1998年商务印书馆有了专有出版权的意识,把全国印刷权收回。每次《新华字典》开印都是50万册、100万册。 截至2009年,历经几代上百名专家学者10余次大规模的修订,重印200多次(其中商务印书馆印制了20四个印次),总发行量突破4亿册,为当时世界出版史上字典的最高发行量。 截至2011年7月,共发行十一个版本。

出版背景

新华字典,顾名思义,就是新中国出版的字典。 1950年5月23日,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驰函北京大学校长,商调在该校中文系当系主任的魏建功到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来筹建主持“新华辞书社”,着手早有计议的《新华字典》编写工作。此项工作,不仅是魏建功、叶圣陶等人计议中要干的事,也是“新形势”的急需。——“新政权”得有自己人弄出的普及性字典,让“新社会”的读者广泛使用。 不出1个月,魏建功在北京大学的职务得以解除,来到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组建“新华辞书社”。起初,所谓“新华辞书社”只有魏建功和萧家霖2个人,不久萧家霖的夫人也加入了,再后来杜子劲又加入了。似乎早期“新华辞书社”就只这么几个成员,叶圣陶代表国家出版机构“领导”着这个“新华辞书社”。 “新华辞书社”的工作于1950年8月10日正式展开了之后,同年10月9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才召开“成立会”,叶圣陶兼任社长,实际也成为《新华字典》的终审。 1951年3月17日上午,“新华辞书社”开社务会议,议定《新华字典》与1951年9月底完稿。这个时间要求倒是达到了,该年8月29日下午3点“新华辞书社”举行社务会议时,《新华字典》初稿早已结稿,但修订进度甚缓。为了赶速度,社内同仁的工作有所调整。调整之后,仍处于紧张状态,1951年11月29日下午的社务会议,再次鼓劲,力争1952年6月修订完工,年底出版。 这一次的规划落空。 1952年7月11日,金灿然、叶圣陶、魏建功等共谈重新改定后的《新华字典》印发的部分征求意见稿,结果都发现问题多多;读者对象不明确、体例有点乱等等。更要命的是虽说“新华辞书社”已“发展”至十多个人,但能动笔写稿的人极少,魏建功、萧家霖又都不写稿,只做“审订”工作,连叶圣陶也只好叹气:“欲求成稿之完善,实甚难。” 改、改,不停地改!到了1953年1月中旬,看终审的叶圣陶仍在摇头:“字典总觉拿不出去,尚须修改。”这年的2月21日,魏建功再一次求助叶圣陶,让他为“编辑同仁”讲今后如何修改,力争6月完稿、7月付排。 实际上,最后均由叶圣陶逐字改定,于1953年7月6日正式发到印刷厂排字。一星期后,由叶圣陶改定了魏建功、萧家霖写的《新华字典》宣传稿。《新华字典》的排版格式是1953年7月17日下午商量一次,10天后又商量一次才定下来的。之后便是读校样。但在叶圣陶这里却是“流水作业”,他于1953年7月29日才把《新华字典》全稿审改完毕。8月22日,叶圣陶审读魏建功和萧家霖起草的检字表,也觉不完善,28日与二位商量后才定。 魏建功写的《新华字典》的《凡例》,也被叶圣陶判为“琐琐”、“达意不甚明畅”,又得改。 1953年12月4日《新华字典》终于完工,即将出版。总结《新华字典》初稿乃至修订过程,叶圣陶觉得“计划未前定,随时变更,耗力甚多,而又未能作好”。1953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华字典》是依音序排列的,版权页上说是一次印了十万册,但叶圣陶日记上写的是300万册。[2]

历次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华字典》第11版 1953年10月初版 1954年第2版 商务印书馆 1957年6月商务新1版 1959年5月第2版 1962年7月第3版 1965年第4版 1971年6月修订第1版(版权页即这样标注,这一版没有按版次顺序称为第5版,而是单独称为修订第一版,通称1971年修订重排本) 1979年12月第5版 历次版本版权页(11张) 1987年12月第6版 1990年2月第7版 1993年7月第8版 1998年5月第9版 2004年1月第10版 2011年6月第11版(最新版)

定价策略

《新华字典》的定价一直是一斤肉的价格。1957年是1元,后来是7角,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2.5元。这里有个典故,周总理曾经提议降低成本,所以,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绞尽脑汁,要好纸又要便宜,让农村的孩子能买得起。当然,这种低价政策也符合商务的作风,商务的辞典定价普遍很低。

世界纪录

《新华字典》是一本神奇万能的书!2016年4月12日,世界权威的纪录认证机构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高级副总裁确认:《新华字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至去年7月28日,新华词典出版了最新版本,这是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现代汉语词典,全球发行量达5.67亿本。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是全球各国和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2018年10月19日,获得“2018年中国版权金奖”。   马克·弗里加迪说:“在过去的一年间,我们的团队为这两项纪录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汇总、审核工作。”“这本小字典销售五亿余册可谓是惊人的成就,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出它在推广汉语学习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有诸多历史悠久的知名出版机构和著名出版品牌,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次获奖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汉语的永恒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影响力。”[3]

总结

《新华字典》凝聚着几代学人的心血和智慧,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亿万民众的语言生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出版60多年来,《新华字典》曾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国家辞书奖特别奖等多个大奖。2012年起,《新华字典》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超过一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用上了免费的《新华字典》。因其篇幅小、便于携带、内容丰富和语言平易,《新华字典》还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得力工具。[4]

视频

百科古代文化“字典的历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