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孙中山

移除 5,759 位元組, 11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孫中山'''({{bd|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catIdx=S孫}}
{{notetag|
孫文生日採用公定日期與公認說法<ref>{{cite web|url=http://laws.mol.gov.tw/chi/flaw/FLAWDOC01.asp?lsid=FL014931&lno=23|title=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publisher=勞工部法令查詢系統}}</ref>,為其逝世後,廣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向時居[[澳門]]的孫氏[[元配]][[盧慕貞]]求證生辰,盧氏據[[訂婚]]時交換之[[八字]]查出,孫文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農曆]]十月初六[[寅時]]([[公曆]]11月12日)。然而孫文在1897年11月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之請所著自述,則自稱生於1866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與訂婚八字相差10天。學者[[黃季陸]]推測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筆誤<ref>{{cite book|author=黃季陸|chapter=〈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title=《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location=台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ref>。}}),''' Sun Yat-sen''',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于日本時,曾化名为'''中山樵'''<ref name="辭海"/>{{rp|2936}},故通稱'''孫中山'''。出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 (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中国]][[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哲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醫師]]、[[兴中会]]会长、[[三民主义]][[倡导者]]、[[中華民國]]的[[缔造者]]、[[中华民国]]国父、[[中國國民黨]][[創黨人]]、[[黄埔军校]][[创始人]]、[[黄埔军校]][[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File:孫中山.jpg|缩略图|右|[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5%AD%AB%E4%B8%AD%E5%B1%B1%E7%9A%84%E5%85%AC%E7%9C%BE%E5%BD%A2%E8%B1%A1/ 原圖連結]]]
'''孫中山'''({{bd|1866 1905 |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catIdx=S孫}}{{notetag|孫文生日採用公定日期與公認說法<ref>{{cite web|url=http://laws.mol.gov.tw/chi/flaw/FLAWDOC01.asp?lsid=FL014931&lno=23|title=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publisher=勞工部法令查詢系統}}</ref> 為其逝世後,廣東[[ 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向時居[[澳門]]的孫氏[[元配]][[盧慕貞]]求證生辰,盧氏據[[訂婚]]時交換之[[八字]]查出,孫文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農曆]]十月初六[[寅時]]([[公曆]]11月12日)。然而孫文在1897年11月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之請所著自述,則自稱生於1866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與訂婚八字相差10天。學者[[黃季陸]]推測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筆誤<ref>{{cite book|author=黃季陸|chapter=〈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title=《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location=台北|publisher=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ref>。}}),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ref name="辭海"/>{{rp|2936}},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 (清)|廣東省]][[廣州府]][[香 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 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ref name="辭海">{{cite book|title=《辭海》(1989年版)|publisher=[[上海辭書出版社]]|year=1989|isbn=7532600831|editor=辭海編輯委員會}}</ref>{{rp|2936}};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ref name="辭海"/>{{rp|2936}}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ref name="辭海"/>{{rp|2936}}。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华民国臨时政府]]<ref name="辭海"/>{{rp|2936}}。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ref name="辭海"/>{{rp|2936}}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ref>{{cite web|url=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64|title=國父孫中山先生}}</ref>。[[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ref name="辭海"/>{{rp|2936}}<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nzhongshan/200906/0628_7072_1223479.shtml|title=毛泽东: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ref> 孙中山是[[中国]][[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哲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醫師]]、[[兴中会]]会长、[[三民主义]][[倡导者]]、[[中華民國]]的[[缔造者]]、[[中华民国]]国父、[[中國國民黨]][[創黨人]]、[[中国国民党]][[总理]]、[[黄埔军校]][[创始人]]、[[黄埔军校]][[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ref>{{cite web|url=http://military.dwnews.com/news/2014-06-10/59477084.html|title=遭李鸿章冷落孙中山失望下发起革命|publisher=多维新闻网|date=2014-06-10}}</ref>。[[日本]]命令將兵遣師,[[甲午戰爭|侵入中國]]<ref name="師">{{cite book|quote=「近者日本命將遣師,侵入吾土,除宅居戰地之人民外,罕有知中日開釁之舉也者。」|authors=孫文自述、甘作霖譯|chapter=《伦敦被难记》布里斯特耳1897年英文初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年5月中文譯版|location=北京|year=1981|title=《孫中山全集》第一卷|publisher=中華書局}}</ref>{{rp|52}}。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ref name="孫中山全集">{{cite book|title=《孫中山全集》第一卷|location=北京|year=1981|publisher=中華書局}}</ref>{{rp|52}}。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ref name="孫中山全集"/>{{rp|53}}。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中國國民黨主席|總理]]。
== 名字 ==
孫中山除了本名與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亦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ref>{{cite web|url=http://www.sunyat-sen.org:1980/b5/sunyat-sen.org/sun2007/show.php?id=182|title=孫中山的名號稱謂獵趣|publisher=孙中山故居纪念馆|accessdate=2010-07-29|language=zh}}</ref>,多是為了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而取,部分則在於宣揚[[革命]]或是表達人生期望<ref>{{cite web|url=http://www.sszx.org.cn/sunyjView.aspx?id=969|title=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author=李纾|accessdate=2018-01-12|language=zh-cnhans}}</ref>。1912年以後,孫氏不再面臨[[滿清]]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他本人從來不以「'''孫中山'''」自稱。在歐美,孫氏以其號「'''逸仙'''」或全稱「'''孫逸仙'''」行。
{| class="prettytable"
=== 尊稱「國父」 ===
孫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後,當時於[[北京]][[中山公园|中央公園]][[北京社稷坛|社稷壇]]舉行公祭時,[[河南省 (中華民國)|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ref name="由來">{{cite web|language=zh-twhant|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國父的由來|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2_01}}</ref>。
[[中國抗日戰爭]]中期,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 “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積極拉攏[[汪精衛]];1940年3月29日,汪精衛和日本達成協議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為了爭取正統地位,1940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决议,[[国民政府]]以孙「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中国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 家族背景 ==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direction = horizontal
| header =
| image1 = Sun Yat Sen family.jpg
| width1 = 170
| alt1 =
| caption1 =孫中山与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後排左数第五位
| image2 = HK PakFaLam.JPG
| width2 = 180
| alt2 =
| caption2 = 孫中山母親楊氏葬於香港[[飛鵝山]][[百花林]]
| footer =
}}
祖籍广东省东莞县。<ref>{{cite web|language=zh-cnhans|publisher=孫中山故居紀念館|title=《孫中山的家世——資料與研究》|url=http://www.sunyat-sen.org/sun2007/sunjiasi/sunjiansi1.htm|accessdate=2015-09-16}}</ref>孙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年(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思想影响,隨[[何真]]由广府人南迁广东中转站[[南雄]][[珠玑巷]]迁来廣東省東莞縣長安鎮上沙村定居,到第五世房礼赞公才搬迁至[[中山市|香山]]。根据孙文故居《孙氏家谱》所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孫文高祖父孫殿朝(1745年-1793年),高祖母林氏;曾祖父孫恒輝(1767年-1801年),曾祖母[[程氏]];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父親[[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親楊氏(1828年-1910年);長兄[[孫德彰]](1854年-1915年),二兄孫德佑(1860年-1866年),長姊[[孫金星]](1857年-1860年)、二姊[[孫妙茜]](1863年-1955年)、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父親孫達成在澳門一家鞋店當學徒,32歲才與家鄉的楊勝輝的女兒結婚。孫中山是家中排行第五的孩子,上面有二兄([[孫德彰]]、孫德佑)及二姊(孫金星、孫妙茜),其中二兄孫德佑及長姊孫金星均在幼年過世,下面有一個妹妹孫秋綺。孫中山家裡貧窮,他出生時,父親已經53歲,母親38歲,長兄孫德彰與他相差12歲。
1871年(清[[同治]]十年),長兄[[孫德彰]]與母舅[[楊文納]]前往[[檀香山]]謀生,最初他在農場打工,後來向檀香山政府領地,自己在[[茂宜縣|茂宜]]開墾經營農場({{coord|20|41|30.58|N|156|22|42.47|W|region:US_type:landmark}}) ,事業有成。
1872年,孫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ref name="非常言">孫中山著、葉匡政編:《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ref>{{rp|204}}。自称童年受一位[[太平軍]]老战士的影响很深。
=== 第一次前往夏威夷(1878年) ===
1878年5月,孫中山接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ref>轉引自吳倫霓霞等編:《孫中山在港澳與海外活動史蹟》,廣州:[[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第7頁</ref>。1879年6月,到檀香山茂宜島茄荷蕾埠孫眉開設商店當店員<ref name="非常言"/>{{rp|204}}。後入盤羅河學校習算術等科<ref name="非常言"/>{{rp|204}}。同年秋,孫於[[英國聖公會]][[主教]]{{le|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link-en|伊奥拉尼書院|Iolani School}}<ref name="白吉爾">{{cite book|author=[[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title=《孫逸仙》|location=台北|publisher=[[時報出版]]|year=2010}}</ref>{{rp|35}}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
[[File:Sun Yat Sen's Young Time2.png|thumb|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
1882年7月27日,孫畢業於夏威夷{{link-en|伊奥拉尼書院|Iolani School}}。<ref name="非常言"/>{{rp|204}}{{cn|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雖然孫眉希望孫中山協助他的事業,但孫中山更希望求學,最後孫眉支持了孫中山的心願。|time=2018-03-12}}
=== 與元配盧慕貞結婚(1885年) ===
1885年夏,畢業於中央書院<ref name="非常言"/>{{rp|205}}。5月26日,孫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ref name="註2"/>。盧慕貞自幼纏足,盡心操持家務,照顧公婆和兒女<ref name="下">{{cite book |year=2015 |title=《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Hong Kong New Media |isbn=978-988-14176-8-8 |authors=蕭若元說、劉文慧統籌、Jo Cheung撰稿及編輯、-{于}-非資料搜集 }}</ref>{{rp|205}}。出生於累世積善的書香門第之家,父親盧耀顯曾至美國檀香山經商致富。二人婚後生了一子二女,即長子[[孫科]]、長女[[孫娫]]與次女[[孫婉]];由於孫中山終日在外奔波,所以和元配聚少離多<ref name="下"/>{{rp|205}}。
 
== 習醫與懸壺濟世 ==
[[File:Si Da Kou.jpg|220px|缩略图|右|「四大寇」,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 就讀於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1886年) ===
=== 倫敦蒙難、完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 ===
{{main|倫敦蒙難記}}
[[File:Sun Yat-Sen plaque.JPG|thumb|孫中山逃亡於英國倫敦期間的住處,今為紀念有一孫中山的浮雕像]]
1896年10月11日,孫被滿清駐[[英國]][[公使]]館誘捕<ref name="非常言"/>{{rp|206}}。根據歷史學者蕭若元和權威學者黃宇和闡述,孫中山最初於滿清駐倫敦使館外游盪,並計劃爭取領使館內華人支持革命,1896年10月10日,孫終得領館內相熟朋友批准,於第二天容許孫中山進入滿清使館裏巡視。翌日,使館工作人員得悉孫中山將要前來,並設置埋伏,將孫中山拘捕<Ref>蕭若元,[http://www.memehk.com/player-1215-%E8%95%AD%E9%81%99%E9%81%8A-%E7%AC%AC75%E9%9B%86# "蕭遙遊 第75集"], ''MemeHK'', 2014-02-24</Ref><Ref>黃宇和, ''孙逸仙伦敦蒙难眞相''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Ref> ,預備祕密押送回國[[處決]]。孫得機會說服公使館內一名英國僕人協助,將求救字條轉交[[康德黎]]。經康德黎奔走媒體後,[[英國外交部]]認為[[公法]]上清廷無權在英國領土上拘捕孫,使得此事成為國際事件。孫12天始脫險,撰《[[倫敦蒙難記]]》<ref name="非常言"/>{{rp|206}}。孫因而名聲大噪。11月,孫在倫敦應英國[[漢學家]][[翟理斯]]之請,撰寫《自傳》。
==== 奔走建立革命聯絡組織 ====
[[File:Sun Yat Sen in Japan 1898.png|thumb|1898年興中會會長楊衢雲等人於[[日本]]的合照。前排左起︰安永東之助、楊衢雲、[[平山周]]、末永節、[[內田良平]];後排左起︰可兒長一、小山雄太郎、[[宮崎寅藏]]、孫中山(秘書)<ref>{{cite news|url=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62000|title=FOCUS 香港烈士楊衢雲被遺忘的辛亥革命|location=香港|publisher=《[[都市日報]]》}}</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1104/inf/01a.txt|title=回首香江醫療百年|journal=[[明報月刊]]|issue=二零一一年四月號|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2153303/http://www.mingpaomonthly.com/cfm/Archive2.cfm?File=201104%2Finf%2F01a.txt|archivedate=2015-09-22}}</ref>、清藤幸七郎、大原義剛。]]
 
1898年春夏,孫來往於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橫濱等地,結識[[菲律賓]]起義軍代表{{tsl|en|Mariano Ponce|馬里亞諾·彭西}}<ref name="非常言"/>{{rp|207}}。秋冬,與亡命日本之[[梁啟超]]會談聯合反清,未成<ref name="非常言"/>{{rp|207}}。1899年春夏,孫繼續在日本作革命聯絡策動,並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ref name="非常言"/>{{rp|207}}。12月,孫命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 (香港)|中國日報]]》於香港<ref name="非常言"/>{{rp|207}}。
==== 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1900年) ====
[[File:Sun Yat Sen 1900.png|220px|缩略图|右|革命时期的孫中山,攝于1900年8月]]
1900年,中國發生[[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孫藉此機會聯繫[[兩廣總督]][[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行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清廷陷阱。而後,李鴻章赴[[北京]]協調[[庚子條約]],會面無疾而終。9月,孫與日本友人及原香港興中會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故孫命鄭士良等人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史稱[[惠州起義]])。<ref name="辭海"/>{{rp|2936}}由于孙临时改变军事路线向东北方向进军,未能按计划与新安、虎门的义军会合,该地义军被迫解散。四战四捷后义军枪支弹药无法获得补给,郑士良急电孙,孙在台湾致电宫崎寅藏速送枪弹,由于采购枪械事物的中村弥六从中渔利,所购全是废枪。起义失败告终<ref>沈晓敏、[[倪俊明]]著:《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ref>。孫亦返回日本。
==== 組建同盟會(1905年8月20日) ====
[[File:同盟會成立.jpg|220px|缩略图|右|同盟會成立情形示意油畫]]{{main|中国同盟会}}
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19日抵日本[[橫濱]],當即由[[宮崎寅藏]]和[[楊度]]等人介紹認識了[[黃興]],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ref name="大拼盤">{{cite journal|author=唐德剛|title=〈同盟會這個革命大拼盤〉|journal=《[[明報月刊]]》1991年12月號|location=香港|publisher=[[明報雜誌有限公司]]}}</ref>{{rp|125}}。8月13日,孫在東京向留學生作公開演說,大為轟動;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ref name="領導風格"/>{{rp|38}}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ref name="領導風格"/>{{rp|38}}。
===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
{{main|辛亥革命}}[[File:WuchangUprising.jpg|thumb|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後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博物館]],又称“红楼”]]
1911年,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具體執行、共同策劃发起[[武昌起義]]。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成功掌控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革命黨咸起響應,引發各省宣布獨立,終推翻清朝,導致[[溥儀|清帝]]退位。
11月11日,孫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ref name="非常言"/>{{rp|57}},至11月20日離開<ref name="非常言"/>{{rp|58}}。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ref>[[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ref>。據[[唐德剛]]口述歷史研究指出,辛亥革命當時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 (科羅拉多州)|典華]]」的朋友的[[餐馆]]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ref>历史资料:[http://www.boxun.com/hero/200801/orthodox/6_2.shtml 成都血案、武昌起义、鄂州约法、民国公报-1911]{{zh-cnhans}}</ref>;但[[封從德]]據一封未经认证的郵件断言,辛亥革命之際孫中山正在美國[[猶他州]]小鎮[[奧格登 (猶他州)|奧格登]]持續其演說募款之旅<ref>历史资料:[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sunyaxian.htm 武昌起义时,孙文并非在丹佛打工]{{zh-cnhans}}</ref>。但孙长期以来一直为推翻清朝这一大事业募款,即便辛亥革命时孙亦在募款,这也只能说明孙当时在干他一直以来都在干的一件事,而不能说明孙当时对辛亥革命这一具体事件有详细的认知。
== 建立民國 ==
=== 民國成立 ===
====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
[[File:孫中山先生.jpg|thumb|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職照片]]
1911年11月24日,孫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馬來亞]][[槟城]]、[[新加坡]]、[[香港]]。12月25日,孫到達[[上海]]<ref name="非常言" />{{rp|72}},偕[[胡漢民]]答稱:「我沒有一文錢。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的精神!」。12月26日,孫與黃興等在[[上海孫中山行館舊址|寶昌路408號(今淮海中路650弄3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ref name="非常言" />{{rp|73}}。在南北和谈进行之际,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结果孫中山以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ref name="經緯"/>{{rp|96}}。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ref name="非常言"/>{{rp|72}}。孫宣誓就任<ref name="非常言"/>{{rp|72}}。是年1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國會]])。但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对{{link-en|这次选举的代表|wikisource:The New York Times/1911/12/31/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的合法性提出疑问<ref>{{cite web|url=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90CE3DC123AE633A25752C3A9649D946096D6CF|title=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publisher=《[[纽约时报]]》|date=1911-12-31|language=en}}</ref>。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孫文曾在選舉中舞弊?.png|thumb|1911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報導,孫文的國會代表未得到普遍認可,質疑選舉的合法性
File:Xinhai Revolution in Shanghai.jpg|thumb|1912年元旦上海街頭懸掛著當時[[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
File: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_1912-1928.svg|thumb|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thumb|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通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海軍軍旗
</gallery>
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均採用「[[五色旗]]」作為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
==== 二次革命 ====
1913年3月23日,孫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ref name="非常言"/>{{rp|99}}。孫中山力主興師討袁,但黃興認為兵力不足,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ref name="用"/>{{rp|6}}。提倡五权宪法的孙却反对法律程序解决,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是為[[二次革命]],开民国武力解决政治争端先河<ref name="二">{{cite web|language=zh-twhant|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4_02}}</ref>。「二次革命」因勢單力薄,在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ref name="用"/>{{rp|6}}。8月2日,孫由上海乘[[德國]]船舶潛逃至[[福州]],之後轉往台灣[[基隆]],隨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濃丸赴日本尋求援助。10月15日,袁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孙及二次革命首要<ref>{{cite web|language=zh-tw hant |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国父生平事迹简表·民國2年|url= 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1_01}}</ref>。在[[日本內閣]]默許下,孫經[[門司]]、[[神戶]],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notetag|孫中山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原件內曾提出以二十一條相匹敵之條件,以換取聯日、討袁。該函件由日本學者松末英紀教授從日本戰前檔案中影印,並在1986年於孫中山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學術討論會中發表}}<ref>[[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內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證明。</ref><ref name="辭海"/>{{rp|2936}}。
==== 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 ====
=== 孫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1915年10月25日) ===
[[File:Sun-Soong wedding photo.jpg|thumb|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于[[日本]][[东京]]结婚]]
孫與盧慕貞分居多年,協議離婚。<ref name="非常言"/>{{rp|102}}1915年10月25日,孫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ref name="非常言"/>{{rp|102}}
=== 第一次護法運動「三次革命」(1917年7月6日-1918年)===
[[File:Hubei Military Government.jpg|thumb|中華民國軍政府在「紅樓」前合影]]
7月6日,孫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ref name="非常言"/>{{rp|121}}。孫中山即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組織軍政府<ref name="用"/>{{rp|11}}。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邀孙赴[[粤]],並派[[程璧光]]之獨立[[海軍]]載孫中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廣州]]。7月17日,孫抵達廣州<ref name="非常言"/>{{rp|121}}。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护法军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空軍[[大元帥]]<ref name="非常言"/>{{rp|122}}。9月10日,孫正式就任<ref name="非常言"/>{{rp|122}}。孫在廣州組織軍政府,並就任海陸軍大元帥,謀求[[北伐]]。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ref name="年表"/>{{rp|7}}。此計劃受到孫讚許。
孫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誓師[[北伐]]<ref name="二"/>。由於南方軍閥本無誠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ref name="用"/>{{rp|11}}。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旧桂、滇系軍人控制,孫實力有限,甚至「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大元帥府]])」。孫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5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ref name="用"/>{{rp|11}}。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
[[File:Sun Yat-Sen's House.jpg|thumb|孫中山上海故居]]
孫中山見事不可為,惟有黯然離去<ref name="用"/>{{rp|11}}。孫抵達上海後,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29號寓所(今香山路7號、上海孫中山故居)<ref name="非常言"/>{{rp|141}}。
{{main|中國國民黨|陳炯明|六一六事變}}
=== 成立中國國民黨(1919年10月) ===
1919年10月,孫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ref name="年表"/>{{rp|8}}<ref name="改">{{cite web|language=zh-twhant|publisher=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title=改組政黨與北伐|url=http://sun.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1_04_03}}</ref>。1920年,[[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率領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在廣東之桂系軍閥,重建廣東根據地<ref name="用"/>{{rp|33}}。陳炯明請孫中山重回廣州。11月28日孙从上海回到广州。
=== 第二次護法運動(1921年4月7日-1921年6月) ===
1924年1月1日,孫與宋慶齡在廣州大元帥府舉行慶祝中華民國成立12週年暨授勳典禮<ref name="非常言"/>{{rp|189}}。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600多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ref name="用"/>{{rp|34}}。軍校參照蘇聯紅軍制度實行「軍事與政治並重」之方針,學生除學習軍事外,還要學習革命理論,以提高政治覺悟<ref name="用"/>{{rp|31}}。
[[File:Whampoa3.jpg|thumb|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Whampoa-Sun.jpg|thumb|孙中山同[[蔣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File:孫中山與蔣介石.jpeg|thumb|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與蔣中正合影
</gallery>
 
[[File:Sun Yat-sen 1924 Guangzhou.jpg|thumb|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台幣100圓紙鈔上]]
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在广州组建北伐討賊軍,以[[譚延愷]]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軍閥|直系]]”,准备北伐。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率軍自長城前線回師[[北京政變|佔領北京]],軟禁總統[[曹錕]],馮玉祥部和胡景翼、孫岳部組成[[國民軍]]<ref name="用"/>{{rp|43}}。10月10日,广州发生[[陈廉伯|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回师广州击溃商团武装。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变。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請他北上共商國是<ref name="用"/>{{rp|43}}。11月,孫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ref name="辭海"/>{{rp|2936}}。孫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ref name="用"/>{{rp|43}}。11月17日,孫自北京抵達上海,與宋慶齡在上海寓所接見各界歡迎代表<ref name="非常言"/>{{rp|191}}。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宣稱「外崇國信」,承認一切不平條約繼續有效<ref name="用"/>{{rp|43}}。11月24日,孫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ref name="非常言"/>{{rp|195}}。針對孫中山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段祺瑞宣佈召開善後會議,只限各省首領、各省區長官、有功勳及特殊資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ref name="用"/>{{rp|43}}。11月25日,孫在神戶與前來拜訪之[[頭山滿]]長談<ref name="非常言"/>{{rp|194}}。11月28日,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ref name="非常言"/>{{rp|217}}。
1925年2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ref name="用"/>{{rp|43}}。2月18日孫中山自協和醫院出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ref name="非常言"/>{{rp|218}}。在內憂外患中,孫扶病入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ref name="用"/>{{rp|35}}。孫改以[[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1925年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藥]],改回用西醫治療。此期間[[湯爾和]]與[[汪精衛]]對中西醫治療爆發爭論,湯爾和在《[[晨報]]》上發表〈關於孫中山病狀的疑問〉,對中醫治療加以指責。3月11日,孫中山在[[遺囑]]上簽名,稍休後説幾句話勉勵各同志:「……生死本不足念,但所抱定的主義,還沒有完全實現,總是遺憾。希望你們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成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目的,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ref name="劉"/>{{rp|251}}。孫中山呼吸愈來愈困難,精神疲倦,在重複說著:「和平」、「奮鬥」、「救中國」;醫生因病人説話太多,就請孫入睡<ref name="劉"/>{{rp|251-252}}。3月11日晚上6時半,孫中山手腳變冷,已不能再出聲說話,醫生説:已沒有脈搏,請大家注意逝世時間;第二天上午3時,孫又醒來一次<ref name="劉"/>{{rp|252}}。3月12日9時30分<ref name="非常言"/>{{rp|218}},孫中山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ref name="劉"/>{{rp|252}},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ref name="辭海"/>{{rp|2936}}。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Sun Yat-sen 2.jpg|thumb|孫中山先生遺像
File:Obituary of Sun Yat-sen.jpg|thumb|孙中山逝世发布的讣告
</gallery>
孫中山的確實死因,外界普遍認為是肝癌,近年根據[[协和医院]]存檔的病理檢查報告,認為孫原发[[胆囊癌]],癌細胞转移到[[肝臟]]並救治無效<ref>[http://big5.chinanews.com:89/shipin/2011/06-16/news40012.html 揭秘孫中山最後的日子:死於膽囊癌]</ref>。3月15日大殮,3月19日移靈於[[北京中山公園|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供各界瞻仰致敬<ref name="非常言"/>{{rp|218}}。沿路護送民眾有12萬人,3月20日開弔,民眾前去弔祭更有幾十萬人<ref name="劉" >{{cite book |title=《國父傳》 |author=劉中和編著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益群書店 |year=1984 |isbn=9575520858 |series=中華偉人傳記叢書 }}</ref>{{rp|253}}。4月2日出殯,由中央公園出發到北京西郊三十里之香山碧雲寺,幾十萬民眾把馬路填塞滿滿,直到北京[[西直門]];還有30萬民眾把馬路填塞滿滿,直到北京[[西直門]];還有2萬多人步行直跟到香山[[碧雲寺]]<ref name="劉"/>{{rp|253}}。孫奉厝於北京[[西山 (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ref name="非常言"/>{{rp|218}}。
===遺囑===
{{main|總理遺囑}}[[File:国父遗嘱.png|thumb|總理遺囑的國事部分]] 1925年3月11日,孫簽字於汪精衛執筆的《[[總理遺囑|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上<ref name="非常言"/>{{rp|218}}。孫在彌留之際,由[[汪精衛]]代筆<ref>[http://book.sina.com.cn/wangjingweiyuchen/excerpt/sz/zt/2008-11-26/1702247809.shtml 執筆人汪精衛為何篡改孫中山先生遺囑?(圖)_讀書頻道_新浪網]</ref>簽署了兩份遺囑。孫弥留之际提到国事的遺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ref name="遺囑">{{cite web|url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0404/12214592.html |title =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遗嘱全解密 |date = 2005-04-04|accessdate = 2007-10-13|publisher=中华网 |language = zh-cnhans}}</ref>。
5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接受先生遺囑<ref name="非常言"/>{{rp|218}}。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遗体从北京迁葬南京中山陵<ref>{{cite web|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5/30/14926393_0.shtml?_from_ralated|title=遭李鸿章冷落孙中山失望下发起革命|publisher=多维新闻网|date=2014-06-10}}</ref>。中山陵的墓室室内是一座半球形,中央是直径约4.3米的大理石坑,深1.6米,[[大理石]]圹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坑的正中棺椁上安放着就是孙中山身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卧像与其真人比例大小一样,由[[捷克]]雕塑家高畦雕刻。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Hall of Sun Yat-sen Mausoleum.jpg|thumb|[[南京市]][[紫金山]]的[[中山陵]]
File:Sunzhongshan.jpg|thumb|南京[[中山陵]]國父墓室
</gallery>
== 思想與措施 ==
{{三民主義}}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TianXiaWeiGong.png|thumb|孙中山手迹,“天下為公”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
</gallery>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中國道統和[[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其所獨創。
孫文:“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汤 (商)|湯]]、[[周文王|文]]、[[周武王|武]]、[[周公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ref name="藍培綱">{{cite web | language = zh-tw hant |publisher=大紀元|title=植樹節憶孫中山先生|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8/3/11/n2040478p.htm|author=藍培綱|accessdate = 2010-11-18 }}</ref>
[[民族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ref name="三民主義">{{cite web|language = zh-tw hant |publisher =維基文庫|title=三民主義|url=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89%E6%B0%91%E4%B8%BB%E7%BE%A9|author=孫中山}}</ref>。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第一次到臺灣:1900年孫中山計劃在[[惠州起義]],本來想從香港內渡但不成功,於是折回日本,轉渡臺灣,擬由臺灣設法潛渡內地,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十分贊同中國的革命,再加上義和團事變導致八國聯軍,中國北方已經陷於無政府的狀態。於是兒玉總督命令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與孫中山接洽,允諾起事之後,可以相助。孫中山於是一面擴充原有計畫,就地加聘軍官,一面令鄭士良即日發動,並更改原定計畫,不直逼省城,而先占領沿海一帶,多集黨眾,等待孫中山的到來,等到有武器的支援後,然後再行攻取省城。不料惠州起義後不久,日本內閣改組,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的對華政策,與前任[[山縣有朋]]內閣大為不同,禁止臺灣總督與中國革命黨接洽,又禁止武器出口及日本軍官投入革命軍,於是孫中山的計畫乃遭到失敗。孫中山在1900年9月25日,化名吳仲,從日本神戶搭3,450噸的客輪臺南丸來臺。同行的有清藤幸七郎、[[宮崎寅藏]]、[[內田良平]]、平岡浩太郎、[[平山周]]、尾崎行昌等人。9月28日抵[[基隆]]進駐臺北,與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會晤。10月8日在臺北新起町設立革命總司令部指揮所,在此策劃惠州起義。新起町在割歸日本以前稱新起街,是艋舺後起的主要街道,現為長沙街。惠州之役失敗,孫中山聞訊,於11月10日仍舊化名「吳仲」,乘橫濱丸自基隆啟航返回日本,後藤新平同行。孫中山在臺前後停留44天,也獲得[[菲律賓]]製[[中古]]武器一批,曾與[[楊心如]]、[[吳文秀]]等會面。該次會面,也為兒玉總督於同年出兵佔領[[廈門]]的遠因之一。
[[File:Yixian Park entry 20130709.jpg|thumb|台北逸仙公園 (國父史蹟紀念館)]]
第二次到臺灣:民國2年(1913年)討袁失敗後,8月5日孫中山化名汪國權,與胡漢民等隨員二人,搭信濃丸秘密來臺,由臺灣總督派員接待,住進御成町梅屋敷。梅屋敷是臺灣歷史悠久旅社,建於1896年,1900年由新竹州山中移來古梅木200株栽作梅林,先為一小屋,後增建「吾妻別館」兼作料理業。孫中山身著黑色洋服,由日人護衛村田省藏隨行,進入梅屋敷,由主人大和宗吉、藤井悟一郎及佣人村上百惠接待孫先生用餐。餐後孫先生,揮毫「同仁」、「博愛」橫幅相贈,署名「孫文」。民國35年(1946年)10月10日,因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李翼中之請,保留梅屋敷成立「國父史蹟紀念館」。民國43年(1954年)11月於紀念館中設立紀念亭,蔣中正親題碑文「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以為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年紀念。紀念館現由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管理。孫中山在臺期間,曾與翁俊明晤商但無活動。8月中旬孫中山仍搭信濃丸到神戶。2005年,台灣統派知名學者[[李敖]]曾以孫中山下榻梅屋敷的史實,質疑孫逸仙1913年的台灣之旅,有所謂嫖妓行為。該考證曾引起部分台灣[[榮民]]的嚴重抗議。一般學者則認為,該史實所稱的高砂族藝妓,應只是單純歌唱舞蹈表演的[[台灣原住民]]。
中華民國現今通行的新臺幣,拾圓、伍拾圓硬幣及壹佰圓紙鈔鑄印有孫中山肖像,[[中央銀行 (台灣)|中央銀行]]亦會發行孫文紀念幣。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Sun Yat Sen Memorial Hall in Taipei.jpg|thumb|台北[[國父紀念館]]
File: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5383832572).jpg|thumb|[[國立國父紀念館]]之孫文銅像
File:Dr. Sun Yat-sen and the COA of the ROC.JPG|thumb|[[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大廳的孫文半身像
File: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amk.jpg|thumb|[[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牌樓上刻有「天下為公」
</gallery>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Guangzhou South Campus, Sun Yat-sen University.jpg|thumb|位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
File:The sculpture of Sun Yat-sen.JPG|thumb|[[深圳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石雕像。
</gallery>
[[File:孙中山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的合照.jpg|thumb|孙中山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的合照]]
孙中山于1912年卸任[[臨时大总统]]后,曾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合照。照片中,孙坐在前排正中,而参加此次会面的上沙孙族就有30多人。此照片至今仍保存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氏宗祠,可供游客观览。此外,还有两副昔日香山赠送上沙的对联(实物已不存)。
1989年1月26日,中国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中国南极中山站]],该站是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站中设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File:孙中山与人民英雄纪念碑.jpg|thumb|天安門廣場中特殊節日放置的巨幅孫文畫像]]
2005年起北京[[天安門廣場]]逢重大節日——[[勞動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被树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前方。
=== 其他 ===
<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
File:Cao Dai three saints signing an accord.jpg|thumb|越南[[高台教]][[西宁圣殿]]中的“[[三圣]]”画像,从左至右分别为'''孙逸仙'''、[[雨果]]、[[阮秉谦]]
</gallery>
 
孫中山與[[維克多·雨果]]、[[阮秉謙]]三人,被越南[[新兴宗教]][[高台教]]尊为“三圣”<ref>{{cite web |url = http://www.religioustolerance.org/caodaism.htm |title = Caodaism: A Vietnamese-centred religion |accessdate=8 May 2009}}</ref>。
=== 電視劇 ===
*{{TW}}: 《[[台灣廖添丁]]》([[艾偉]])*{{CHNML}}: 《[[走向共和]]》([[马少骅]])*{{CHNML}}: 《[[辛亥革命 (電視劇)|辛亥革命]]》(马少骅)*{{CHNML}}: 《[[孫中山 (電視劇)|孫中山]]》(赵文瑄)*{{HK}}: 《[[清宮殘夢]]》(孫必勝:孫文長兄[[孫眉]]曾孫)
===紀錄片===
== 軼聞 ==
[[File:Photograph of Dr. Sun Yat Sen, "HB Sun Yat Sen, 40, XPl Korea 3-28-10, File no. 140-C." - NARA - 296447.tif|right|thumb|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孫中山檔案照]]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菸]][[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1905年)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香菱|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見仁見智的題材,用現代的用語來對歷史作成合理的發想,例如進行政治上的調查或訪談並無可厚非,所謂『入桃花叢,不一定要採桃花』,和民間幫派人士例如洪門的接觸也是。-->
=== 來源 ===
{{refbegin}}
*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年,ISBN 978-957-612-075-6. {{zh-twhant}}*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勉爲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ISBN 978-7-80120-097-6. {{zh-cnhans}}*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27日世紀版D4版. {{zh-cnhans}}*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台北:中央日報社,2001-08-18. {{zh-twhant}}*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ISBN 978-957-32-3515-6. {{zh-twhant}}
* [[陳破空]]:《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香港:[[開放雜志]],2011年,〈[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490#.WgkO2mhSzIU 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
*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央日報社 譯.
== 外部連結 ==
{{Commons+cat|Sun Yat-sen}}
* [http://www.yatsen.gov.tw/ 国立国父紀念館 (台湾)]
* [http://www.sunyat-sen.org/ 孫中山故居記念館 (廣東省)]
== 參見 ==
{{Portal box|中華民國|政治|历史|人物}}
* [[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國民黨 (1912–1913)|國民黨]]、[[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總理遺囑]]
* [[2014年台南市孙中山铜像破坏事件]]
{{Authority control[[Category:中國大陸軍政人物]]|NCL_URL = 009862821|HKCAN_URL1 = 孫逸仙 |HKCAN_URL2 = 1866-1925 |HKCAN = 43295 |CALIS_URL = 2eed5526355f511287820d826c6b9037|NLC_URL = 000155666}}[[Category:革命家]]
{{DEFAULTSORT:Sun孫}}
[[Category:孫中山| ]]
[[Category:中華民國大總統]]
[[Category:中華民國政治理論家]]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中國國民黨主席]]
[[Category:中華民國國家象徵|父]]
[[Category:中華民國新教徒]]
[[Category:中国革命家]]
[[Category: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二次革命人物]]
[[Category:广州政治人物]]
[[Category:澳門中外交流史]]
[[Category:廣東裔美國人]]
[[Category:拔萃男書院校友]]
[[Category:香港大學校友]]
[[Category:在日本的中國人]]
[[Category:罹患肝癌逝世者]]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亞洲硬幣上的人物]]
[[Category:高台教圣人]]
[[Category:归化美国公民的中国人]]
[[Category:香山县人 (中山)]]
[[Category:孙姓|Z中]]
[[Category:醫生出身的政治人物|S]]
[[Category:葬于南京]]
2,1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