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孙伟正 |
![]() |
孙伟正,男,主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1],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我国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2],全国中西医结合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命名的名中医,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
出生日期----1942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临床职称----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教授
毕业院校----黑龙江中医学院
专 业 ---- 中医
科 室 ---- 内科
执业地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育经历
1966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工作经历
1966年至今,工作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诊时间
周一、周二、周四上午。
研究方向
擅长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
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理事、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思想
在经过多年对慢性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后,孙教授提出了慢性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本质是瘀血阻络的观点,瘀血阻络,血难归经是引起本证的病机关键所在。从这一点出发,他提出了活血化瘀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于一个出血性疾病,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这的确是一个冒一定风险的大胆尝试和实践。但孙伟正本着“有是证用是药”的理论提出了只要有瘀血表现、不管是出血性疾病,还是其它病证,只能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并广泛应用到对慢性和对代偿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实践中。
科研成果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虚病机的造血粘附信号转导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粘附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孙伟正 |
《补肾生血法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粘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博导类),课题负责人;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临床研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
《急性髓劳中医分阶段/分期诊断证候要素的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分中心负责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的研究》。“十一五”中医药行业专项,分中心负责人;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障造血细胞粘附作用影响的机理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负责人;
《补髓生血冲剂的研制与开发》。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负责人。
获奖情况
部省级科研奖励(8项):
1.慢性再障新药补髓生血颗粒的开发与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8-124-1
2.补肾生血法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3-07-01
3.中医血液病学
奖励等级: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名次:第1主编
奖励证书号:2001-6
4.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障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粘附作用影响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10-269-01
5.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粘附作用的研究
奖励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7-03-04-LC-09-R-01
6.补肾生血法抑制慢性再障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
奖励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3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4-03-24-J1-29-R-01
7.补髓生血冲剂的研制与开发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孙伟正 |
![]() |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1-249-01
8.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6-119-01
厅局级奖励(10项):
1.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障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粘附作用影响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9-01-01
2.慢性再障新药补髓生血颗粒的开发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7-01-01
3.补髓生血冲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状态影响的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7-04-1
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5-02-01
5.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细胞粘附作用的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6-19-01
6.补髓生血冲剂的研制与开发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0黑中医药7-01
7.慢白灵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2完成人
孙伟正 |
![]() |
奖励证书号:2000黑中医药9-02
8.中药“补髓生血冲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机理的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7-047第1号
9.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分型客观指标的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105-1
10.紫茜胶囊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效学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次:第3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2006-24-03
其它奖励(5项):
1.补肾和解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与疗效机理的研究
奖励等级:吉林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名次:第2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023026-2
2.中药治疗复发性口疮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奖励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名次:第3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7-4-36-3
3.复血康煎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奖励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名次:第三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7-4-34-3
4.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编写不同层次《中医内科学》系列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奖励等级:黑龙江省教委优秀高等教育科学成果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证书号:99289
5.教材建设与教学法研究
奖励等级:黑龙江中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
名次:第1完成人
奖励年月:1989-9-1
2022年3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主要论文
[1]孙伟正.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A].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09:1.
[2]孙伟正.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I-3K和PKB的影响[A].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2009:1.
[3]孙伟正.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10:8.
[4]孙伟正,徐萍,尹艳. 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患者粘附分子VLA-4MRNA表达的影响[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10:4.
[5]孙伟正,王金环,孙岸弢. 补髓生血颗粒对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粘附分子影响研究[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10:4.
[6]孙伟正,雍彦礼. 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333例临床疗效观察[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10:6.
[7]孙伟正.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A]. 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04:15.
[8]孙伟正,王金环,李志侠.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造血负调控因子IL-6和TGF-β1表达水平及意义[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07:4.
[9]孙伟正. 三氧化二砷 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疾病[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2007:13.
出版著作
主编及主审(7部):
1.《中医血液病主治医生862问》。主审。2013年9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血液疾病临床诊治》。主编。2006年5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常见血液病中医治疗范例》。主审。2005年9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中医内科学》。主编。2004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5.《中医血液病学》。主编。2000年6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中医内科学》。主编。1991年12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7.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1988年7月,黑龙江中医学院。
副主编(4部):
1.全国七年制规划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副主编。2005年1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实用中医血液病学》。副主编。2005年5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医临证指南》。副主编。1991年9月,吉林科技出版社。
4.《针灸内科学讲义》。副主编。1984年,黑龙江中医学院。
论著作者及编审(4部):
1.高等中医药院校内部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一作者。1989年7月,黑龙江中医学院。
2.《肺病辨治》。第一作者。1988年1月,天津科技出版社。
3.《脾病辨治》。第三作者。1987年9月,天津科技出版社。
4.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指导丛书《中医内科学》。编审。1987年2月,辽宁科技出版社。
常务编委及编委(5部):
1.《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荟萃》。常务编委。1996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全国21世纪课程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编委。2002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医学问答题库-内科学分册》。编委。1994年8月,山西科技出版社。
4.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康复学》。编委。1990年2月,上海科技出版社。
5.《中医学多选题题库--中医内科学分册》。编委。1986年4月,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著及参编(11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全国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导-中医临床分册》。2000年4月,学苑出版社。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99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1999年8月,民族出版社。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99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1999年8月,民族出版社。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医执业医师1999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1999年8月,学苑出版社。
5.《当代中医内科学新论》。1992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北方医话》。1988年7月,北京科技出版社。
7.《龙江医话医论集》。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1977-1985年全国中医学院考试题解-临床分册》。1986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9.《千家妙方》。1982年7月,战士出版社。
10.《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讲义》。1980年9月。
11.《晋升内科妇科中医师复习提纲》。197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