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畈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孛畈鎮位於安陸西北約25公里處,隔清水河與隨州市相鄰,是安陸有名的「口子鎮」之一。
行政區劃
孛畈鎮鎮政府駐孛畈,人口33476人(2017年),面積117.2平方千米(2017年)。轄30個村委會:柳林、青龍、良畈、楊堰、候沖、三里、長松、月嶺、板金、東廟、清水、高沖、馬畈、龍沖、二嶺、潘沖、福德、長棚、杜廟、曹棚、楊家、劉橋、龍窩、桃園、周埂、李寨、張畈、黃寨、檀崗、石當、羅畈。
簡介
孛畈鎮位於安陸市西北部,現有國土面積117.2平方公里,下轄17個村,總人口33476人(2017年),耕地面積2400畝。孛畈鎮地處大洪山余脈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兼具南北氣候特點,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200mm,山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有數以萬計的各種中藥材和多種礦產資源,境內四大水庫居高臨下,東南清水河、府河兩河環抱,太平寨、獅子頭、涼傘石、青龍潭、土珠極具文化蘊涵,是頗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帶。[1]
地理區域
孛畈鎮現有國土面積117.2平方公里,下轄17個村,33476人(2017年),耕地面積2400畝。孛畈鎮地處大洪山余脈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兼具南北氣候特點,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200mm,山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有數以萬計的各種中藥材和多種礦產資源,境內四大水庫居高臨下,東南清水河、府河兩河環抱,太平寨、獅子頭、涼傘石、青龍潭、土珠極具文化蘊涵,是頗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帶。
孛畈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善,漢十高速公路橫穿境內,安桃線延伸至隨州洛陽,連接安陸洛陽兩個互通口,通村主幹道四通八達,全長46.3公里,全面實現硬化。建有裝機容量2000門的數字程控電話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差轉塔十座,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000餘戶,四大集鎮建設規劃科學、設施配套、環境優良。
孛畈鎮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大力實施「開放興鎮、產業強鎮、誠信立鎮」戰略,做大做強食用菌、林果、種養業三大產業,食用菌生產初具規模,已發展成為花菇、水菇、黑木耳、雙孢蘑菇四大品類和山區、丘陵、畈區各具特色的三大板塊,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
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美麗而極具文化底蘊的孛畈將煥發無限生機和活力。
自然資源
落葉闊葉林是境內僅次於馬尾松林的第二大林型。其組成樹種最豐富、分布也較廣。
麻櫟、栓皮櫟群落。廣布於境內北部,是境內物種容量最大、穩定性最強的群落。最大處在大悟豐店傅堂村,海拔310米,面積60多畝,平均樹高22米,平均胸徑66厘米。2、槭樹群落。廣布於大悟、安陸、孝昌。一般以伴生樹種或下木形式出現,林間偶見野漆、櫸樹。
化香群落。在境內山地較常見為次生林組成樹種。在海拔700米以下向陽山坡,能形成優勢樹種。立地條件一般較差,結構簡單。采樵過度即退化為灌叢地。
楓香群落。是境內落葉混交林中的上層樹種,北部有零星保存的大樹。
青檀群落。是中國特有的單種屬保護樹種,大悟、安陸等地均有分布。最大群落在大悟姚畈鐵店村乾溝,海拔345米,面積1900平方米,平均樹高18米,平均胸徑98厘米,最大胸徑163厘米。青檀一般生長在土壤濕潤有水流的山溝兩側。伴生樹種較多。<ref>孛畈鎮
竹林
在境內分布較廣、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區域在孝昌小悟,大悟三里、宣化,安陸孛畈等地。
灌叢
櫟類、山糊椒、黃檀、化香、鹽膚木灌叢群落是境內習見灌叢類型。結構簡單、成分較多,經濟價值一般不高。
連翹灌叢群落。分布不廣,處立地條件差的風口,海拔400-700米的山體中、上部,上層有稀疏的槭樹、殼斗、胡桃、榆科喬木,間有少量薔薇科灌木混生。
胡枝子灌叢群落。常見於荒山、荒坡上,群落內無喬木,間雜有黃荊、懸勾子屬灌木伴生。
小徑竹灌叢群落。廣布於大悟、安陸、孝昌低山區、海拔100-500米的山腳、凹溝潮濕地帶,呈零星分散小群體,竹叢內幾乎沒有其它喬、灌、藤成分。主要竹種有苦竹、箬竹、水竹、淡竹。
特色產業
簡介
孛畈鎮為保證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鎮村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同步增長,黨委、政府深入剖析一批依靠山場資源發展食用菌生產致富的典型,充分認識獨到的山場資源和食用菌產品優勢,從1999年開始,把食用菌產業當作富鎮、富村、富民的支柱產業來抓,並制訂了通過5-10年的努力,使食用菌產值過億元,孛畈鎮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達到50%的「食用菌產業強鎮」目標。黨委政府堅持這一思路,在山場資源開發利用上作文章,在苦幹實幹上下功夫,在食用菌產業上攢實勁,有力地推進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大大增強了全鎮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活力。
2005年,全鎮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達到1100戶,生產椴木黑木耳300萬棒、袋料食用菌250萬袋、雙孢蘑菇2萬平方米,食用菌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830元,占當年人均純收入的32%。孛畈鎮人民堅持一手抓老基地的管理擴規,一手抓新基地的規劃建設,一手抓產品的開發流通,全面加速了食用菌產業化的發展進程。2006年,全鎮新增食用菌生產大戶900戶,椴木黑木耳達到400萬棒、袋料食用菌400萬袋(其中袋料花菇50萬袋、袋料黑木耳10萬袋、袋料香菇340萬袋)、雙孢蘑菇10萬平方米,年創產值8500萬元,年創收入4200多萬元,農民人均從中實現純收入1230元。
多輪驅動抓生產
一是帶頭示範。黨委號召孛畈鎮廣大黨員幹部以身示範,帶頭引導抓發展。2000年,孛畈鎮村幹部125人,身體力行示範種植袋料香菇25000袋,獲得豐厚回報,2004年6月開闢雙孢蘑菇新品種生產,當年生產戶達30戶,生產規模8000平方米。長松村支部副書記吳再強從應城考察回來以後,率先投資12000元搭大棚發展800平方米雙孢蘑菇。在他的帶動下,本村范錫柏、范慶朝兩個農戶各投資2000多元,掛靠他一起生產。因為技術掌握得好,管理得當,當年他的大棚最先出菇,取得了較好的收益,不僅收回了成本,純收入還達到了8000元。在他的幫助下,其他兩個農戶也獲得了豐厚的效益。二是大戶帶動。黨委政府積極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抓發展。杜廟村村民陳厚民以前在鎮採石場上班,1992年他主動辭職自費到福建古田學習袋料香菇栽培技術,並於1993年投資5000元開始生產,當年獲純收入5000餘元,嘗到甜頭以後,他逐步擴大規模,效益不斷增長。去年,他又投資6000餘元發展雙孢蘑菇300餘平方米,收回成本之餘,還獲利2000餘元。他先後幫助20多戶學會食用菌種植技術,並通過發展食用菌致富。三是幹部包保。為了切實將食用菌發展成為富民強村的骨幹產業,鎮成立了以鎮委書記吳以安為組長的食用菌生產領導小組,下設了生產指導和加工銷售兩個辦公室,每個辦公室由一名鎮委副書記負責,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參與。此外還嚴格實行國家幹部包村聯戶制度,並明確要求每個國家幹部都必須聯繫1-2個農戶,幫助他們致富。
優化龍頭強素質
依靠科技建龍頭。針對雙孢蘑菇保鮮期短、不易存放的實際,通過老促會牽線搭橋,得到了華農大教授的親臨指導,投資2.4萬元興建了一個占地200平方米,集鮮菇、青鍋爐、鮮菇清洗池、熟菇冷卻池等設備於一體的鹽漬菇加工廠。去年,該廠共加工鮮菇3.7萬斤,製成鹽漬菇12噸,銷售收入達到7.5萬元,獲純利1.5萬元。二是選優補缺配龍頭。針對鎮內食用菌收購網絡還不夠健全的實際,從去年7月底起,又在孛畈鎮成立孛畈鎮食用菌經紀人協會,組織20餘人的販運隊伍,辦起了融食用菌收購流通於一體的經營性實體,切實解決了菇農的銷售難問題。
優化環境促發展
改變工作方法,優化服務環境。把主要力量和主要精力放在抓規模生產、加工流通、開拓市場上,切實變行政指揮為引導服務,建立了包村幹部與農戶「一對一」的幫扶關係,負責技術全程指導和產供銷全程服務,村幹部建立了原料購置、生產技術、加工銷售的包保責任制,相關部門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創造條件,千方百計服務菇農發展生產。老促會老領導多次深入農戶,走訪調研,親自購買食用菌光碟,送到每個村科技文化中心戶巡迴播放,真正把技術送到了家門口,其精神感人至深。
制定激勵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發展食用菌的積極性。在老促會、扶貧辦的支持下,每年對生產大戶予以菌種補貼和資金獎勵。鎮政府又出資申請註冊「月嶺」牌商標,無償提供給銷售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使用。在惠農政策的激勵下,孛畈鎮群眾發展食用菌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許多農戶聯戶推磨轉圈干,請來親戚幫着干,花錢請人比着干,形成了食用菌生產的「攀比熱」。全鎮形成了三大生產基地:即以柳林為中心覆蓋候沖、三里、良畈、楊堰等800餘戶的黑木耳生產基地,以月嶺為中心覆蓋龍沖、高沖、清水、板金、東廟等1000餘戶的袋料香菇基地;以杜廟長松為中心覆蓋二嶺、潘沖、橫山、曹棚等250餘戶的雙孢菇生產基地,種植戶發展到2000餘戶,品種發展椴木黑木耳、袋料黑木耳、袋料香菇、袋料花菇、棚栽雙孢菇、地栽雙孢菇、平菇等七大品類,目前食用菌基本形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
改善基礎條件,優化投資環境。從2004年投資100多萬元起,按照食用菌產業億元街的建設規劃,對三里中心集鎮進行了延伸配套開發,隨着集鎮規模的擴大,綜合功能的增強,有效地激發了投資商的熱情。去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隨州市一名投資商投資200萬元興建了安陸市月嶺食用菌責任有限公司,為全鎮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教育
孛畈鎮現有初中一所,即安陸市孛畈中學。小學26所,分別是安陸市孛畈鎮三里中心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東廟小學 、安陸市孛畈鎮中心小學、安陸市孛畈鎮二嶺小學 、安陸市孛畈鎮周埂小學、安陸市孛畈鎮張畈小學 、安陸市孛畈鎮曹畈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月嶺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李寨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杜廟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楊壩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板金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柳林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桃園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橫山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檀崗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清水小學、安陸市孛畈鎮潘沖小學 、安陸市孛畈鎮福德小學、安陸市孛畈鎮良畈小學、安陸市孛畈鎮長棚小學、安陸市孛畈鎮青廟高小、安陸市孛畈鎮青龍中心小學、安陸市孛畈鎮馬畈小學、安陸市孛畈鎮黃寨小學、安陸市孛畈鎮龍沖小學。
著名景點
太平寨
太平寨原名太平山,因兩山對峙,又名「石門山」,位於孛畈鎮柳林村境內,和白兆山一樣,都是大洪山余脈,它是安陸的四大名勝之一,《安陸縣誌》里記載說:「太平山,距縣城九十里,由石門入澗,緣馬鬃嶺而南,險峻不可方軌」。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極具旅遊價值:太平寨有極具旅遊和考古價值的古老寨堡,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太平寨山頂還保留有西晉張昌舉兵時所修建的古寨、石屋、古堡,古建築不下百間,規模極其龐大。太平寨有奇險秀麗自然景觀,如「飛泉迎陽」、「水簾羅漢」、「金庭玉洞」、「鷓鴣鑽天」、「鷂子翻身」、「獅子岩」、「龍頭岩」、牛角山」、「九個彎嶺」、「映花尖山」、「蠻王寨」、「英王寨」等,還有太平寨下那充滿靈氣的龍王寺水庫。太平寨有幽深的原始森林東面山谷中有面積大約100畝的原始森林,林內古木參天,生長着馬尾松等奇樹異木,灌木叢中還夾雜着柴胡、葛根、紫素、二花、伏苓等百種異草奇藥,植被極其茂盛,四季鬱鬱蔥蔥。聽說太平寨原始森林至今還沒有人能從其中穿過。
太平寨有中國內陸罕見的古長城,太平寨的古長城連綿10餘華里,氣勢雄偉壯觀,修在與太平山相毗鄰的群山頂部,全部用石料砌成,高約2米,寬約1.5米。太平寨有曲徑通幽的「龍王城」堡古地道,在太平寨山麓、龍王寺水庫南岸,有一座山叫做「龍王城」,其頂部碉堡內有循環地道,地道寬約1米,高約1.6米,人在其內可彎腰行走,現大部分保存完好。太平寨有神奇的九龍泉,九龍泉眼相傳是居住在的太平寨九條龍的住所,九龍泉一年四季都有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人們稱之為「九龍杯泉」,九龍泉泉水純淨甘冽、清澈甘甜、沁人心肺,最為神奇的是九龍泉泉水從來都不曾結過冰。太平寨有深不見底的溶洞——梅花洞,梅花洞在石岩山山南,由梅花洞折而南行,高山屏立,中間僅容一澗流水。據《德安府志》記載:「梅花洞在府西八十里太平寨校馬場南,洞深里許,高如廈屋,石壁仿佛有彌勒像,再進則水聲如崩濤怒瀑,從山頂四注而不見水,又進則一池似為龍蟄,常有誤驚者,自覺四沖,炬火盡滅,自後無敢探其幽者」。
太平寨有年代久遠的清朝古宅建築群——鄧家灣民居,鄧家灣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有140多年,鄧家灣有保存比較完整的古村舍60餘間,占地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村舍坐北朝南,有兩院三層。門前有下馬石,有嵌着浮雕銜環的紅底黑漆大門,大門口有粉紅照壁,照壁左右兩邊有一對石獅,大門內有一石鋪甬道直達二門,內有左右廂房,正中就是二層青磚木樓的主建築。鄧家灣古建築總體清秀娟雅,古樸自然,宛如清新可人的小家碧玉。
車蓋亭
車蓋亭的全稱是車蓋名亭,亦為車蓋雲亭,俗稱涼傘石。據《安陸縣誌》記載:「(車蓋亭)址逸在治西北三十里。考青龍潭有石可亭,蓋取魏文帝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似為近之。」其實,車蓋亭是人們在紅砂石的基礎上鑿成的兩層方形石亭,狀似古代車蓋,亭頂為近方形的平面,亭頂邊長約6米,上下兩層間高1.2米;腰周凹進約l米,高0.8米;亭底邊長8米,高2米,造型奇特古雅,碧波半繞,別具一色。
車蓋亭又稱「太白棋」、「太白亭」,這個叫法傳說和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一天李白和他的好友元丹丘外出遊玩,行經此地,突然兩人棋興大發,卻無下棋之所,縱目四望,見溳水西岸上有一塊平坦的大石於是兩人便上岸對弈起來,兩人一直下到日落西山,仍難分勝負,之後李白隨手撿了一塊石頭把棋盤壓住,倆人飄然而去,再也沒有回來,這塊小石頭慢慢和底盤上的大石頭長在一起,便成了今天車蓋亭的模樣。自古以來,車蓋亭為歷代到此訪古探幽的文人所傾倒,留下了許多傳名篇佳句,如宋代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清代陳作輔的《安陸八景調寄浪淘沙》詠車蓋名亭:「遠勢望亭亭,半敞疏欞。亂山合沓鎖空青。收拾煙巒齊入畫,四面雲扃。隔岸盡漁汀,蟹舍零星。風來檐鐸響冬丁。靜對滄浪歌一曲,幽夢初醒。」等。
相關視頻
我脫貧,我光榮!孛畈鎮脫貧攻堅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