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碗碗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孝义碗碗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流传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1],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简介
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戏曲最古老的声腔之一。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为“垛板”。伴奏分武场和文场。碗碗腔因有一碗状铜铃参与伴奏得名,属特殊的板腔体结构,不能以常规的板眼来规范节拍。
孝义碗碗腔孝义市位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
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再翻高形成。碗碗腔的优秀剧目,如《柳树坪》《三上桃峰》《风流父子》《风流姐妹》《风流婆媳》《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孝义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2],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演出有限公司获得孝义碗碗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视频
孝义碗碗腔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皮影戏 ,中国政府网,2017-07-17
-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