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孝女曹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孝女曹娥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曹娥

国籍;中国(东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虞

出生日期;公元130年

逝世日期;公元143年

职业;孝女

主要成就;负父出水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1]

人物介绍

曹娥(130-143),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见其尸。

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五日后抱父尸出。"(前为原文,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把瓜抛投到江上,以保存她父亲的尸体。说:父亲如在这里,瓜应该会沉下去。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褒扬。宋元佑八年(1093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大观四年(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顺。淳佑六年敕封纯懿夫人,又敕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元后至元五年(19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刘基亲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应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国民党多有军政要人题赠楹联匾额,其中蒋介石先生题匾"人伦之光"现悬庙宇正殿。

曹娥庙

曹娥庙

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江东庙。《后汉书.曹娥传》:"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这一阶段庙宇虽也几度兴废,但囿于"铁面曹江"作祟,规模上没有大的发展。二是北宋元佑间庙西迁现址。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载:"曹娥庙在十都曹娥江西岸,旧在江东,属上虞,后以风潮啮坏,移置今处,隶会稽。"庙宇西迁后规模有所扩大,但也仅建正殿五间。三是南宋嘉定年间,郡守汪纲扩建了曹府君祠及朱娥祠五间,另在正殿北首建双桧亭。四是民国18年庙遭大火后,乡绅任凤奎募民资重建。这次修建不但进一步扩大了正殿范围,而且还添建了饮酒亭、戏台等,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基调。鉴于年久失修,加之"文革"人为破坏,庙宇濒临坍塌,1984年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政府拨款,在文物部门主持下,鸠工庀材,历时三载修葺庙宇,使这处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青春。

五月庙会

庙会,泛指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一年一度的曹娥庙会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始,至五月二十二止,为期七天。每年曹娥庙会各地香客云集,盛况非凡。

五月曹娥庙会是为纪念"千古孝女"曹娥而举行的。曹娥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为上虞皂湖曹家堡人。娥父曹盱为一巫者,善于"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按汉代吴越地区逢端午节祭祀潮神伍子胥的习俗,这一天都要在舜江上驾船逆潮而上祭祀和迎接潮神。

这个传统风俗,主要是为纪念吴越忠臣伍子胥文种,传说这两个忠魂死后被封为潮神,伍子胥为前潮,文种为后潮,祈潮可保地方平安,渔业丰收。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江(时称舜江)上举行迎潮神仪式,曹盱不幸溺水而死,尸体亦被浪涛卷走。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到十七天时,她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言毕,衣服旋即沉没,她即于此处投江寻父。五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此事迅速传扬开去,轰动朝野。

8年以后,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有个原在皇帝身边当郎中(侍卫)的官,派到上虞当县令,名叫度尚,他为官清正,深察民情,对曹娥投江救父的事迹非常感动,就上报朝廷封为孝女。他为避免江水侵蚀,将原葬江东的坟墓迁移到江西南首的官道旁边(即曹娥镇今址),并为曹娥立碑建庙,以彰扬她的一片孝心。后来人们把流经该地的一段江名改称为曹娥江。每逢农历五月十五至二十二,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

在曹娥庙会期间,不但各地远近香客不仅来曹娥庙烧香、祭拜和宿山(宿山,即整夜在庙内坐着念佛到天亮),同时趁赶庙会期间购买各种物资用品。因此五月庙会既是个香会,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个物资交流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就有上虞各镇与绍兴、嵊县、余姚等各地商贩到曹娥庙走廊和沿街沿塘摆设摊位,销售各种商品,如香烛佛珠、黄袋木鱼、衣服鞋帽、百货杂货、烟酒南货、干果水果、铁木农具、箩簟竹器、缸甏瓷器、铜器锡器等等,连医治跌打损伤、看相拔牙等亦在庙会之列,不胜枚举。除上述商业集市外,还有缸甏弄(三角道地)大力士表演戏石担、丁山打石等武技,在义井弄场地有马戏团表演马术杂技,在相公殿和大王庙做绍剧戏文,更增添了热烈气氛。曹娥庙会可以说是香客、卖主、戏客、商贩的大聚会,比市还要热闹。据史载曹娥庙会期间赴会最多一天达近万人,通常平均每天也有四五千人。有意思的是,一到农历五月二十二下午,香客、商贩等如奉令般的一应返回,庙内及周围会显得一下寂静,与日前的喧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民国廿五年,曹娥庙重建落成的庙会,连续一个月,特别热闹,可谓曹娥庙会之最。当时有轮船三艘,在曹娥江上持续往返于县城百官与曹娥庙之间。更有外地龙船队到曹娥庙前江上表演划龙船比赛。外地龙船共有六条,船身狭长,龙头昂首在前,龙尾上翘在后,均绘彩色,队员均穿一色的古式服装,双手持浆,在鼓声指挥下,一齐划浆前进,很有特色。

而今的曹娥庙会,除保留原有的传统特色外,还以弘扬孝文化为主线,开展了更为丰富的一系列充满"孝"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举办孝题材的摄影、书画展,举行颇具规模的民间文艺大会串活动等。今天的曹娥庙会已被赋予了弘扬孝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上虞旅游经济发展的崭新内涵,蕴含着民族文化与时代思想道德情操相映成辉的盎然生机。

传说故事

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的父亲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

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曹娥碑的故事

关于曹娥碑的撰写,还有一段有趣的事情。本来县令度尚是邀请著名文士魏朗来写碑文的。魏朗写成之后没有拿出来,故意要卖弄一下。他说这碑文如何如何难作,想待他拿出来那一刻震惊大家。却不知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邯郸淳在场,邯郸淳听说魏朗说困难,于是文不加点拿起笔来就写了碑文。魏朗看完后自叹不如,只好把他原来写的文稿撕了。这段史料见于《会稽典录》。

提到曹娥碑,就不得不提到杨修曹操,当年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辞","辞""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淳佑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

曹娥庙的传说

孝女曹娥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早先,曹娥庙很小,庙里只有一个曹娥娘娘的神位。

一日,有人躲到曹娥娘娘的神位下,听到外面追赶的脚步声,吓得连声祝告:"娘娘菩萨救救,保佑我躲过难关,日后出山之日,一定重建庙宇。"

这人说完,听得外面人声远去,心里安定下来,朦胧进入梦乡,梦见曹娥娘娘说:"脱去我的内衣,去某当铺当二百两银子,日后上京,万事大吉……"

一梦醒来,天已五更,这人不敢多留,就照娘娘梦中吩咐,脱了她的内衣,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沈宏奎,本地人,从小父母双亡,讨饭过日子。这天撩人家晒着的衣裳,想换碗饭吃,被人发现追赶。当日他到那爿当铺当内衣,朝奉一陈惊讶,原来他也得一梦,竟与眼前的事实一样,便问要当多少银子,沈宏奎说"二百两",朝奉并无二话,依言照付。

沈宏奎到了京里,正逢皇上限期捉拿十八大盗。已捉到十七个,还缺一个。捕快正愁交不了差,一见沈宏奎这个衣衫褴褛的外地人,也就不管是非,抓去抵了数。

第二天,一道圣旨:午门问斩。沈宏奎被剥去上衣,绑到午朝门外,口口声声念叨:"娘娘呀娘娘,是你叫我上京,今朝我受冤枉,怎么不来救我?"

当时,看热闹的人很多,其中一个看台上挂着竹帘,帘内坐着御妹娘娘。听见有人叫娘娘,撩起帘子一看,不觉笑出声来,原来犯人个个赤脯,而沈宏奎脸孔金黄,身子雪白,恰好与她相反,她是脸孔雪白,身子金黄,算命先生说她是"玉盖金瓶",照这么说,这犯人是"金盖玉瓶"了。

监斩官听得沈宏奎口叫娘娘救救,而御妹娘娘竟掀起帘子来看他,猜其中必有缘故,何况他是最后抓来充数的,忙叫留下沈宏奎,把此情上奏皇上。恰好太后也得到消息,就以"一笑定姻缘",把沈宏奎招了驸马。

沈宏奎招了附马,想起曹娥庙里的心愿未还,心里着急。有个老臣给想了个办法。这日一早,御妹哭奏皇上,说驸马欺侮她。皇上见御妹头发散乱,衣裳被撕破,龙心大怒,下旨立斩驸马。众大臣说:"夫妻床上相骂是家常小事,再说斩了驸马,以后娘娘……"皇上闻言,改判充军。充军充到哪里?又有大臣说:"充他到东关曹娥,去冻煞、关煞、馋(读曹)煞、饿煞!"

皇上顺水推舟,沈宏奎就带足金银,到了曹娥,大兴土木,扩建娘娘庙。

一年半载后,御妹想念驸马,坐了龙舟来曹娥看望。沈宏奎正在钓鱼,听说御妹娘娘龙舟到岸,高兴得丢下钓竿,赶到埠头,一脚跳上龙舟。船上卫士见是个平头百姓,大喝一声,一刀将他杀死了。等御妹娘娘走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沈宏奎死后,曹娥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娘娘庙的偏殿旁为他盖了个"沈家台门",至今还在。

曹娥庙吸币趣事

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曹娥庙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则用尽全力也贴不住。

相传民国庙宇重修之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才去南洋采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非孝女神力莫为,不但运输之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之上,以示纪念和敬慕。

所以,民间传说,币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来庙祭拜曹娥,币没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顺,必须经常到庙以添孝心。

沿革记事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为孝女曹娥造墓建庙,并立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郎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八字于碑阴,隐语"绝妙好辞"四字,为中华第一字谜。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于庙,并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成碑。

曹娥江;古名舜江,自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迹流传后,魏晋以来,上自东山,东小江,经龙山至百官,更名曹娥江。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上虞朱回之女朱娥,十岁为护卫祖母而被杀死,祖母赖以得脱。宋神宗时,会稽令董楷立像庙中。

北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建正殿五间。侍郎蔡卞重书曹娥碑(今存庙中)。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加封昭顺夫人。郡守汪纲扩建后殿五间,供曹娥父母与朱娥配享。并于孝女墓前建"双桧亭",张即之题写亭匾。

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加封纯懿夫人,并封神父为和应侯,神母为庆善夫人。

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敕封慧感夫人,尹宫诚重修殿宇。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奉敕祭奠。有青田诔辞书额存庙。

明洪武间,山阴诸娥,父士吉以诬罪论死,二子吁父冤亦拟大辟,娥年八岁,诣金陵捩钉板叩阍,三冤并雪,娥归里伤重道卒。明万历间巡抚刘公立像配于庙。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重修殿宇。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监赖恩集唐剌史李邕(李北海)文字,凑成曹娥碑,为大碑于殿壁。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郡守南大吉修庙廊之。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沈东江募建高间。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总漕尚书沈文奎,重建殿宇,加高大焉。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刑部郎中沈志礼重修殿宇(沈文奎第三子)。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军后裔,中书舍人王作霖,临摹王羲之曹

娥碑字帖镌石庙壁。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二月,曹娥庙坏于飓风,郡守俞卿捐俸创修,九月完成。复建"沈公祠"于庙右,以褒沈文奎建庙之功。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郡守顾济美、建华表石牌坊于墓道前。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后殿火毁,次年重建。

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庙前建照墙和左右两座石辕门。

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双桧亭(祭厅)前建"过廊"三间。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敕封福应夫人,于庙前建"御碑亭"恭勒徽号。又浙江巡抚阮元,属金匮(今无锡)钱泳,以隶体书曹娥碑一通,由山阴县知事徐元梅捐赀上石,由会稽陈鸿熙从杭州运石到上虞立于庙中。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仲夏,庙前石圹上,左右两边各建一个"观潮台"。系兰溪蔡步阶之室徐氏所造。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加封灵感夫人。有慈禧太后懿旨赐"福被曹江"匾额一块。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月,委员长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曹娥庙瞻拜孝女。同年七月曹娥庙全毁于大火。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当地乡绅任凤奎,募资重建曹娥庙,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竣工。

公元1984年浙江省,上虞县人民政府拨款三十三万仟元,与上虞县民间集资委员会募资八万多元,重修曹娥庙。于1987年基本修复,并辟为旅游点向公众开放。

公元1989年曹娥庙被定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986年上虞县文物管理所,把原来梁湖"天香楼藏帖"的书法古碑共一百二十块,集中陈列在曹娥庙。

公元1993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资重建正殿暖阁,重刻曹娥座像,重铸铜香炉,并恢复蒋中正书"人伦之光"匾。

公元1995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资重建"御碑亭",系由浙江港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捐献。

公元1999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募资恢复双亲殿(后殿)重建双亲座像和暖阁。

艺术荟萃

曹娥庙有近两千年的文化积淀,艺术品位相当高。如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

曹娥庙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圆雕、透雕、浮雕,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曹娥庙的壁画以置之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曹娥生前及死后传说的全过程,线条圆润流畅,构图简括,极具表现力,对研究民国绘画史极具价值。

曹娥庙的楹联数量之多,为其它庙宇所罕见。并且,楹联作者层次颇高,于右任、居正、刘春霖、熊希龄、王震、李生翁、马一浮、邓散木等都属民国文坛盛名人物。从这个意义而言,称曹娥庙楹联近集民国文坛大成不算为过。

曹娥庙的第四绝是蔡卞书的宋碑,碑书为行楷体,笔法灵动,神采飞扬,被誉为宋代行楷的典范。此碑历经千年,堪称镇庙之宝,历代书坛名流视作瑰宝。

3村镇-曹娥

来历

很久以前,曹娥也是沿海的一块冲积平原。据说最早只有在当地凤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庄,名叫陈村。稍后才有凤凰山东麓的又一个小村落,名叫枣树湾。东汉年间,出了个孝女曹娥,是上虞县皂湖曹家堡人。据载,其父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乘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十七日,最终赴水而死。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并为她立碑建庙。后人为纪念这位孝女,改流经上虞的那段舜江为曹娥江,而此地也就称为曹娥了。

风俗

除一般的传统节日外,一年中有三大节日:一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演"灯头戏",从十三上灯至十八落,在曹娥庙里演戏五天五夜。二是三月廿八东岳大帝迎神会,从廿六至廿八要迎会三天。三是五月廿二曹娥娘娘庙会,从十五起至廿二落,庙会七天。值此三大节日,每家都有许多亲着眷朋友到曹娥来看戏、看会、烧香、购物。曹娥地方不大,影响不小。

1、正月十五闹元宵演"灯头戏"。从正月十三上灯至正月十八,在曹娥庙里要演五天五夜灯头戏。邀请绍兴有名的绍班来演戏。凡曹娥附近各地民众都会涌至曹娥看戏,热闹非凡。

2、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迎神会。从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二十八迎会三天,要迎遍曹娥全乡。三月二十六上午到曹娥庙内东岳殿抬菩萨,下午开始在本街绕游迎会。三月二十七从曹娥本街迎到乡下里睦桥、严村、方村、新庵前回本街。二十八日从曹娥本街沿河迎到龙王堂、白米堰、屠家埠,再从双板桥、后金、中墅、里睦桥返回曹娥本街,最后并各把菩萨送回曹娥庙内东岳殿。东岳大帝迎神会上其中的六乘大敲(吹打乐器),其旋律热烈雄壮,气势磅礴,震撼大地,令人叹为观止。

3、五月二十二曹娥娘娘庙会。庙会自农历五月十五始,至二十二止。曹娥庙会可以说是香客、卖主、戏客、商贩的大聚,比集市还要热闹。。

民情

有关曹娥民性,有人将其归纳为"勤劳能吃苦,勇敢有闯劲,喉响要面子,豪爽重义气"四句话。这与曹娥历来都靠坝头运输吃饭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旧时沿江一带乡民,约有大半数人都靠坝头生活,形成了豪爽、坦诚的性情。

旧时的曹娥大户,一般都是经商发家,也有从上海、杭州等外地经商发达的,拥有土地都有在百亩以下不等,其中有一部分乡绅,能体察民情,思想比较开明,因此曹娥地方的公益事业,比较有所建树,如崃平价米,施舍米,在风山公所施舍材,助建上下义渡,修建太平桥,铺设各条老街的石板路,修建路亭,施茶,施棉衣,助建文化古绩等为家乡做了好事。曹娥优良的民风传统已延绵至今。

史籍记载

后汉书.列女传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参考资料

  1. 孝女曹娥碑原文和译文 , 360文库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