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文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孝文山

 

 

 

孝文山,别名南阳山,古名关华山,位于山西吕梁境内,北纬3753′,东经11129′,是关帝山的主峰,也是吕梁山脉的最高峰。

简介

山周长30公里,海拔2830.7米,走向东西,呈锯齿状山脊,南坡陡峭,北坡和缓,是北台期夷平面上的一座残山,山正南直线相距交城县横尖镇11公里,西北境与方山县为界。

历史

孝文山古为魏道武牧马之处。魏孝文帝丁母忧,曾避于此山“不食者三日”,人思其德,立庙于山巅,故名孝文山。相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五岁登基,由祖父成帝的皇后冯氏抚养教育,并代他主持朝政,冯氏颇有政治才能用历史上贤明皇主的手段治理朝政,使少年的孝文帝得益不少,冯氏病故之后,孝文帝万分悲痛,五日不进水米,后来他又进入吕梁山的幽静之处,隐居哀思,他居幽避政之处,后人称之为孝文山。民国初年,因山系东西走向,西南向阳,得名南阳山。主要植被为油松林、云杉及高山草甸。

孝文山,也称南阳山,海拔2830米,是山西仅次于五台山的山西第二高峰。关于孝文山,明万历《汾州府志》曰:“孝文山,顶无林薄,每雨山半云嶷,坚冰盛夏不解,千崖万壑,泉源胜瀑,诚奇观也。有魏孝文庙碑一通,长丈余,宽五尺,字迹剥落,不能辩”。

孝文山的远近闻名,不仅在于它是吕梁主峰山西第二,而且它和北魏孝文帝有着一段魂牵梦萦的历史渊源。除了山顶的“孝文古碑”、“孝文庙”,当地还流传着孝文帝感动天地的一段千古佳话。《山西通志》:孝文帝“曾避暑于此,”又曰:“居冯太后丧,避此山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请还宫,帝泣,群臣皆泣,因以名山”。古书记载的文字不多,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黯然泪下,这就够了。这大抵就是孝文山名的来历。孝文帝不仅是一个文治武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还是一个大孝子,这在中国帝王的孝顺口碑中并不多见。

走近孝文山

其实,孝文山距吕梁市并不远。顺209国道北去约20公里,在方山县峪口镇折而向东,顺峪(口)——米(峪)乡村公路就进入了苍松翠柏群峰耸峙的大山之中。公路盘旋逶迤绿树成荫,群山似大海的波浪尽收眼底。沿途你会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吕梁历史文化的“宝库”。来堡(当地人称“龙堡”)村,这是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两江总督于成龙的故乡;北面高耸入云的山峰,就是道教圣地——北武当山;东面一座云雾缠绕的大山就是骨脊山,它的名气很大,“旧称吕梁山,山上有汉刘耽碑,上书大禹治水事”(清光绪《永宁州志》)。

翻过分水岭,就到了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庞泉沟了,这里山高林深风景秀丽,会使你觉得误入张家界、神龙架,峰峦叠嶂中若要有片片清澈见底的海子(天湖)镶嵌其间,那简直可与人间天堂九寨沟媲美了。

山顶是一块长满杂草和矮小灌木的平地,风很大,直往脸上扑,四周是无边无际的山峦,云蒸霞蔚,喧染出一派莽莽苍苍的气韵,山的背阴处有终年不融的积雪,方山、交城、楼烦三县交汇地尽收眼底。真是一块好地方。

在离主峰不远有一孝文古碑。古碑就躺在附近的荒野上,周围是石块和瓦砾,大概是当年孝文庙的遗址。1300多年了,古碑不知在哪一年倒坍了,倒坍在风雨浸泡雷电交加的历史中。古碑长150公分,宽70公分,厚30公分。碑上依稀可见碑文,但已年久脱落,辨别不清了。古碑石材呈汉白玉色,显然是它山之石,古人是怎么把这块重千斤的石碑运上海拔2800多米的高峰来的呢?简直不可思议。

孝文古碑体积之大,石质之坚,立于高山之颠远离红尘,应该说是能“万古流芳”了吧,但它却抵御不了千年风雨,说不定再过千年将消亡得面目全非。但在山下、在民间、在老百姓心中,孝文帝“绝食三日”的佳话却代代相传,越传越神,千年不衰,只要有人类万年也不会衰,其间的道理是什么,恐怕不仅仅值得老百姓们去思索。

北魏孝文帝的年代已过去了1300多年,但那段感动天地的大孝之举,有如来自雨夜太空的一道闪电,划破茫茫苍穹洗涤着世间尘埃。“百善孝为先”,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崇孝敬孝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是的,孝文山是值得祭奠的,在这里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华夏儿女都会感到一种魂灵的震撼和道德的洗礼。说起来,吕梁山和北魏孝文帝的缘分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缘分体现在耸入云霄的孝文山,体现在荒草萋萋间掩隐着的那块孝文古碑,体现在连残垣断壁也说不上的孝文庙。

但不限如此,稍稍翻一下史料,就会看到更多的吕梁山和孝文帝有关的许多本事来。孝文山南去约百里是著名的古驿站吴城镇,吴城顺晋商古道东去就是吕梁山的东大门“薛公岭”了,这里自古便是汾州府到永宁州的必经之地,是一个飞鸟绝踪、寒风凛冽的地方。岭上“永宁州”界碑的东北方向,便是拓跋岭(顺便说一下,“拓跋”即北魏的皇家姓氏),岭下有泉名“马跑泉”,传说是当年孝文帝领兵打仗之地,山上有一大土丘,传说为北魏孝文帝陵。有古诗为证:

拓跋原头锁暮云,行看踪迹看孤坟,

英雄千古今何在,赢得人来说孝文。

孝文帝陵还有一说是在河南洛阳以北孟津县的邙山,这似乎为当今所公认。至于冯太后墓,在大同以北五十里的方山,这座陵墓前后修了八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葬于此,名“永固陵”。《水经注》曰:“方山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温廷筠也有诗云: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微草间。

孝文山以西约六十里是古“方山堡”所在(今方山县积翠乡方山村),金贞祐中,方山县治曾设于此。当然,我们不必去牵强附会,此方山也非彼方山。但两个方山相隔千里之遥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和拓跋族皇家有关。关于方山城,明万历25年巡检魏允贞上奏朱栩钧:“方山乃三晋要害之地,五县不接之所”,请设县衙,后来在修筑城墙时挖出太和八年县印一颗,后来便在此建察院和府署等。

那么,孝文山、孝文古碑、孝文庙永固陵、拓跋岭、孝文帝陵马跑泉方山,这些地名有没有内在某种的关联呢?那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事,不便妄加猜测。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