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1]。
背景
五胡亂華以後,終由鮮卑族的魏太武帝統一華北,建立北魏,其時北魏歷代君主都已重視漢文化之學習。到魏孝文帝一代,已有馮太后與朝臣李沖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農業為主體的大帝國。由於孝文帝由屬漢族的馮太后撫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漢化政策。
內容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孝文帝用盡心思來到這裡,就是為了擺脫鮮卑舊臣的束縛,為他後來的強制性漢化打下了最有利的基礎。
孝文帝遷都後,一改早起鮮卑的舊俗,帶頭和漢族高門通婚;規定漢族語言為官方語言,禁止三十歲以下的年輕官員在朝堂上講鮮卑語,皇宮里的拓跋族也一律學習漢語,說漢話。除此之外,一百多個拓跋貴族姓也統統改為漢姓,拓跋皇室改姓為元,至此,孝文帝拓跋宏成為元宏。
遷都後的第二年,孝文帝率領群臣離開洛陽,去祭拜一位他敬仰已久的漢人——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
表面看來,孝文帝的改革使拓跋族失去了自己的語言,改變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習慣,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但作為部落的首領,他完成了祖先的遺願,使整個拓跋鮮卑融入了華夏文明之中,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才使華夏民族的發展有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影響
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於緩和民族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
曹魏創立的九品官人法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由於鮮卑族自身並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魏書‧官氏志》記載:「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使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和唐朝完善科舉制度時方才衰落,到五代十國時期才徹底消失。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貼近當時鮮卑人的文化,當時的鮮卑貴族大都已能講漢語,且多著漢人服飾,只是還有鮮卑語的母語能力,並且偶爾穿穿胡服,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習俗改易的過程。
視頻
文帝改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歷史上的今天,2015-10-8
-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高三網,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