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昌实验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孝昌实验中学,前身是孝昌县陆东中学。实验中学是孝昌县属重点中学之一。她坐落于湖北孝昌陡山乡路东村。学校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精心打造实验中学品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1],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实施名师工程和校园文化[2]建设工程。实验中学人自创办以来,致力于创新课程改革、重视创新教育,成绩斐然。逐步炼就了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0名,共有学生1000余名。

学校简介

学校重点级别:县级示范重点中学

风呼火啸的实验中学人为她铸造灵魂,锤炼个性;文采斐然的实验中学人为她养育精神,培植人文。学校校园环境幽雅,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显。依山傍水,绿树叠翠,繁花铺彩,是“花园式学校”,置身其中,四季如春,书墨飘香,是有志学子施展抱负的好所在。

近几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中考上线人数年年攀高,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一大批先后考入孝感高中、孝昌一中等著名学校。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的挑战,学校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正确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他们的办学思路是:在传统与实践的融合中明确学校定位;在严格与活泼的磨合中优化学校管理;在树德与育才的统一中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在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凸现办学特色。学校工作整体推进,办出了规模,也办出了特色。

近几年来,在广州大洋机电集团公司鲁楚平先生的大力支援下,实验中学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备课、上课的现代化;校园网络、实验室、办公室一应俱全;综合大楼、塑胶体育场已破土动工。附属小学也即将动工。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孝昌实验中学凭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孝昌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孝感、武汉等周边地区的学生慕名而至。展望未来,实验中学人与时俱进,斗志高昂,信心百倍!

办学理念

和谐创新,共同成长

师资力量

孝昌实验中学现有教师80余人,有一支重教敬业爱岗、精于教学业务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有一批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和学术上颇有建树的教师。他们用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行动实践着“敬业、修艺、进取”的良好教风,谱写出了孝昌实验中学一页页辉煌的校绩,培养的学生有一大批先后考取硕士、博士,出国留学的学生层出不穷。还有一大批孝昌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的知名人士、骨干力量,学生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要想获得最大的提高,孝昌实验中学是最理想的选择。

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确立"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家长享受到子女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奉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的办学理念;用"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强不息、敢于争先"的精神,提高办学效率,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我校办成县初级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市内一所名校。

学校创建和现状

孝昌实验中学位于孝昌县陡山乡陆东村,107国道东侧,原孝大线、陡邹路的交汇处,2004年由鲁楚平先生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陆东综合高中,2005年正式招生,2006年9月鲁楚平先生将学校交县教育局代管,改制成县直公立学校,2008年9月28日更名为孝昌实验中学。2008年12月6日,鲁楚平先生再投资950万的校园二期工程建设以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已交付使用,配套工程还在进一步完善。改制从2004年到2008年四年以来,学校环境、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07年孝昌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孝昌县教育局授予"孝昌县示范学校"与"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县教育局授予"教育质量先进单位"。2008年叶美佳在英语竞赛和化学竞赛中分别获国家级三等奖、市级二等奖,陆成猛在应用物理竞赛中获省三等奖,首届中考130人参考升重点高中21人,2009年教育成绩更加喜人,在竞赛中有四人获国家级一等奖、二人获省一等奖、七人获市级奖,151人中考升孝高1人,升重点高中23人。学校现有学生近千人,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80余人。2011年,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行风评议、民主监督、学生评教等活动促进全校师生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开拓创新,通过四年的办学,结合本地区域实际确立了“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奉行让每名学生都进步”的教育理念,铸成了“严谨、求实、细致、认真”校风;孕育了“刻苦、灵活、互助、进取”学风;积淀了“砺志乐学、深思开拓”教风,全校师生正蓬勃向上,奋力拼搏,为孝昌实验中学的建设与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