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孝武帝 |
中文名;劉駿 別名;字休龍,小字道民 國籍;南朝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430年9月19日 逝世日期;464年7月12日 廟 號;世祖 諡 號;孝武皇帝 年 號;孝建、大明 陵 墓;景寧陵 在位時間;453年―464年 |
劉駿(430年9月19日-464年3月9日),字休龍,小字道民,徐州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南北朝時期政治家,劉宋第五位皇帝(453年5月20日-464年3月9日在位),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宋明帝劉彧異母兄,母為路淑媛。
劉駿自少機智聰穎,文武雙全。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寵,屢鎮外州。先後統軍平定雍州蠻族叛亂、參與元嘉北伐、征討沿江群蠻,屢立功勳,頗得軍民推戴。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劉駿起兵攻殺劉劭,奪得帝位。劉駿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如削弱士族權力,大力提拔寒士,整頓刑律,並改置州鎮和設立典簽;經濟上,繼續推行「土斷」,赦免奴婢和軍戶,抑制土地兼併,限制士族封山占水,推行「檢籍」,設立台使,改革稅制,並改鑄錢幣;軍事上,任用顏師伯等將領擊潰北魏,取得了第一次青州之戰的勝利,收復了濟水以北的失地,同時開展軍制改革;文化上,尊孔崇佛,恢復禮樂,並引導「大明詩壇」走向繁榮,打破了士庶門閥界標,使士風為之一變。但在統治末年,他大興土木、濫殺無辜、奢侈無度,耽於享樂。為了鞏固帝位,過度削弱宗室力量,引發宗室內鬥局面,動搖劉宋統治基礎。大明八年(464年),劉駿在建康玉燭殿崩逝,在位十二年,年僅三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葬於景寧陵。
劉駿文章華敏,才藻甚美,所作詩文菁華璀璨。有文集三十五卷,今有部分詩歌文疏傳世。[1]
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是南朝劉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元嘉七年八月十六日(430年9月19日)出生。劉駿十五歲時,被立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戶。
《南史》記載劉駿:「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於騎射。」
元嘉十六年(439年),任征虜將軍、都督湘州(治今湖南長沙)諸軍事、湘州刺史,兼管石頭戍事務。
次年(440年),升為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軍事、南豫州刺史,仍為征虜將軍,負責建康石頭城的防務。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調任秦州刺史,晉升軍號為撫軍將軍。
自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劉道產病死後,雍州境內的蠻族紛紛造反動亂,宋文帝為平息群蠻叛亂,於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外調劉駿為雍州刺史兼寧蠻校尉,任伐蠻總指揮,並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的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六郡軍事,持節、將軍職務如舊。劉駿因此成為自東晉偏安江東後,百年來,第一位出鎮襄陽的皇室成員。劉駿到境雍州後,在沈慶之、朱修之、柳元景、宗愨等將領的輔助下,大力在雍州境內招募北方流民組建伐蠻軍,後來又接受了帶着北方義兵南歸劉宋的薛安都,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荊雍兵。
劉駿出任雍州刺史的三年多時間內,統領沈慶之、柳元景、王玄謨、朱修之、宗愨等將領,討平雍州境內的驛道蠻、諸山蠻、鄖山蠻等蠻族的騷亂,俘獲了近十萬蠻族人口,納入劉宋國家編戶。
此外,他又在雍州境內興修水利,與民休息,並任用劉秀之等修復六門堰,解決了雍州地界長期「堰久決壞、公私廢業」的問題,雍州由是連年大豐收。他也在雍州地界樹立了聲望。
力拒北魏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劉駿調任安北將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的梁郡軍事、徐州刺史,仍照舊擔任,鎮守彭城。不久,又兼任兗州刺史。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劉宋,攻占汝陽,直奔懸瓠。宋文帝詔令劉駿領兵北襲屯駐於汝陽的魏軍。劉駿接詔後,領一千五百兵馬進襲汝陽,魏軍因無防備而潰敗。宋軍殺北魏軍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營救了大批被魏軍擄掠的宋民。但幾天後,魏軍探得宋軍後無援軍,便從虎牢引救兵反撲,宋軍兵力不足而戰敗,僅有九百人生還,戰馬只剩下四百多匹。
劉駿「先勝後敗」降號為鎮軍將軍。
不久,魏軍因懸瓠之戰失利和糧草被斷,而於當年四月,撤兵北歸。
北魏軍撤兵後,宋文帝隨即發動第二次北伐。七月,劉宋兵分三路並進,大舉伐魏。後來,魏軍南下反攻,兵分四路驅入劉宋境內,兵鋒直指長江北岸。當時宋軍「諸將奔退」,數以百計的營守和數以千計的城鎮因為畏懼魏軍而驚恐逃竄。唯獨鎮守彭城的徐、兗二州刺史的劉駿決心堅守彭城,但當時也駐在彭城的宋統帥劉義恭準備出城南逃,劉駿和部下張暢力諫勸阻,劉駿對劉義恭說:「皇叔你既然身為統帥,要走要留不是我能干預得了的。可我身為一城之主,如果也放棄城池奔命逃生,我實在沒有臉再在朝廷任職,我一定要和彭城共存亡。」
劉義恭聽罷,才決意堅守彭城。
拓跋燾率大軍圍攻彭城,宋軍據城固守,魏軍不能克,於是繞過彭城,奔向留城。劉駿派部將嵇玄敬率軍提前進至留城,觀察魏軍的動向。魏軍後攻留城,留城守軍由於當地百姓協助,取得勝利,魏軍遭到失敗,於是又繞過留城,率軍南行。後魏軍在飲馬長江之後率軍北返,路過離彭城幾十里處的安王陂休息時,劉駿與其他彭城宋將請求劉義恭趁魏軍勞師疲憊之際襲擊魏軍,但劉義恭畏懼不敢截擊,並禁止將領私自帶兵出擊。次日,宋文帝詔令劉義恭全力追擊魏軍,劉義恭才派檀和之領兵追擊。當時,負責殿後魏軍拓跋那偵知宋軍追擊的消息,便殺死所俘獲的廣陵民眾,輕裝加速撤回魏境。宋文帝聽聞魏軍平安返境,極為惱怒,斥責江北六州的宋軍,劉駿也因彭城宋軍未能及時在魏軍北返途中攔截魏軍,被降為北中郎將。
統軍伐蠻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劉駿晉升為都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鎮守山陽。不久升遷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並都督江州及荊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軍事,仍持節。
當時劉宋境內的沿江群蠻趁劉宋北伐失敗,府庫空虛之際,紛紛舉兵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等都深受其害。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派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參與伐蠻,江州、雍州、豫州、荊州都派軍參戰,各路軍隊在劉駿的南中郎府的總督下組建討蠻聯軍,並由劉駿統領諸軍征討沿江群蠻。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四日,劉駿自潯陽(今江西九江)統率討蠻諸軍抵達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率先討伐反叛群蠻中帶頭作亂的西陽五水蠻。
沈慶之等也自巴水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
起兵奪位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劉劭發動叛亂弒殺了宋文帝,而此時劉駿正統軍在巴口(今湖北黃州市東巴水入江處)
征討叛蠻。劉駿的部下董元嗣從建康返回,將劉劭弒殺文帝的消息告知劉駿,劉駿大哭。
劉駿隨即將正在前線剿蠻的各路軍隊悉數召回,準備起兵討伐劉劭。
此時劉劭寫密信給沈慶之,命他殺死劉駿。沈慶之便拿着劉劭的信前去求見劉駿,將劉劭寫給他的書信呈上。劉駿閱後請求與母親辭別,沈慶之連忙說道:「下官蒙受先帝的厚恩,常常想要報答,怎麼能做對不起殿下的事呢?今天的事情,只是要看力量如何,殿下不用擔心。」而後劉駿與沈慶之商議起兵討逆的事,商議完後,劉駿鄭重地道:「家國的安危,就拜託將軍了。」
於是命沈慶之領府司馬,部署起兵之事。
不久,劉駿從江州起兵,率軍討伐劉劭,先後攻克南洲,溧州等地,順江東下直撲京師建康。劉駿還向天下發布討逆檄文,以「千古未有之大逆」為名痛斥劉劭弒父篡位之罪,於是各方軍鎮紛紛舉兵響應。
四月,劉駿大軍已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修建營壘擊敗劉劭軍。劉駿隨即在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劉秀之、朱修之等諸將的勸進下,於四月二十七日(453年5月20日)在新亭稱帝。五月四日,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及二兄劉濬,大赦天下。對文武百官和將士皆賜爵;對年邁、鰥夫寡婦 、孤兒、病殘、不能生存的百姓,每人賜谷五斛;陳租舊債不再徵收,被罰服長期勞役的儘量寬恕。
劉駿即位伊始,還採取了一系列穩固局勢的措施:以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分掌領軍將軍、左衛將軍、右衛將軍,組建新的中央禁軍;給劉義恭、劉義宣、劉誕、劉宏、劉禕等進號加爵,以安撫宗室;任命劉秀之、朱修之、垣護之、申恬、龐秀之等頗有治績的大臣出任益、雍、冀、青、梁、南秦、兗等各邊州刺史,以穩定邊州地方局勢;派遣大使十五人巡視地方各州郡,了解地方民情,消除劉劭對地方的影響,加強對地方軍政的控制;暫不改元,仍使用父皇的「元嘉」年號,改議劉義隆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以彰顯自己延續文帝皇統的合法性。
削藩平亂
孝建元年(454年),由於劉義宣擔任荊州刺史長達十年,勢力強大,荊州地區地廣兵強,號稱「江左第一大州」,往往也是之前的異臣叛亂的根據地。劉駿即位後為加強對荊州地區的控制,下詔調劉義宣為丞相、揚州刺史,以削弱其實力,但劉義宣「一不遵承」,不願交出兵權和離開荊州。車騎將軍、江州刺史臧質陰有異志,欲假劉義宣之手來奪取天下大權,於是,便聯合兗州刺史徐遺寶、豫州刺史魯爽等人,趁機鼓動劉義宣起兵謀反。
同年二月,劉義宣在荊州稱帝,舉兵起事。劉駿隨即任命南兗州刺史沈慶之統率諸軍總督平叛戰事,同時遣撫軍將軍柳元景屯兵採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謨於梁山江岸築卻月城,陳列舟師,據險扼守。
益州刺史劉秀之、雍州刺史朱修之、廣州刺史宗愨也響應朝廷號召,舉兵向荊、江二州進攻。
三月六日,徐遺寶率先被安北司馬夏侯祖權擊敗,棄眾逃走。四月二十日,沈慶之率諸軍在歷陽的小峴擊斬魯爽。五月十八日,劉義宣、臧質率軍攻梁山,攻陷梁山西壘,一度聲勢浩大。王玄謨督領朝廷諸將,盡遣精兵出壘迎戰,朝廷軍在薛安都、垣護之、宗越等部的奮擊下,最終大破臧質軍主力。朝廷軍趁勝以火攻,襲擊劉義宣、臧質的殘軍。劉義宣逃回江陵,被朱修之捕殺。六月三日,臧質在逃到武昌後被殺,傳首建康。
劉駿在平定劉義宣之亂後,基本不再信任和重用宗室親王(除七弟建平王劉宏因「謙儉周慎,禮賢接士」受劉駿親愛重用,一度擔任尚書令),並制訂出車服制度二十四條以貶抑宗王,利用和設置典簽和行事加強對地方宗室的監察,大肆限制和削弱宗親勢力。在地方重要州鎮的任命上,以其幕府舊屬朱修之為荊州刺史(在任九年),打破了劉宋自開朝以來以宗室出鎮荊州的慣例和武帝遺詔,又先後以檀和之、沈慶之為南兗州刺史,以劉延孫為南徐州刺史,以垣護之、申坦、王玄謨等為徐州刺史,改變嘉年間以來宗室輪流出鎮荊州、南徐州、南兗州、徐州等重要大州的局面。終劉駿一朝,幾乎再無宗室鎮邊的任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