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贤纯皇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孝贤纯皇后
孝贤纯皇后
出生 (1712-03-28)1712年3月28日
逝世 1748年4月8日(1748-04-08)(36歲)
国籍 中国(清朝)
职业 宝亲王嫡福晋→皇后
知名作品 鹿羔沴绒荷包

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2日),乾隆帝原配嫡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太保大学士公赠郡王傅恒姊。

皇后姿容窈窕却性格恭俭,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乾隆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乾隆十三年,随帝东巡,崩于德州舟次,乾隆深为哀恸,作《述悲赋》悼之。皇后的去世对乾隆的情绪及个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继而引起朝廷内外一场不小的风波[1]

人物生平

富察氏出身满洲镶黄旗。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

旺吉努率族众归附后金,在统一东北、创建帝国的多年征战中,战功卓著。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军功官至礼部副理事官,至顺治年间,累官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7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曾经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赠为一等承恩公。父李荣保为米思翰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历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谨老成,领袖班联,名望夙重,举朝未有若此之久者",另一位伯父马武任过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多年报效朝廷,被雍正称为"圣眷最渥之人"。时人记载:"明(明珠)、索(索额图)既败后,公(马齐)同其弟太尉公武(马武),权重一时,时谚云'二马吃尽天下草'。

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累世高官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加之天生的端庄文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选秀女中,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雍正帝以其独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经看出了这位端庄秀美文静的少女,具备成为大清一代贤后的素质。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举行了册立礼。

雍正六年(1728年),生弘历长女。

雍正八年(1730年)生次子永琏。

雍正九年(1731年)生弘历第三女。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当日),奉懿旨册为皇后。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行册立礼。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生皇七子永琮。

两个儿子的接连夭亡却彻底打乱了她的阵脚。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偕孝贤皇后东巡,谒孔庙、登泰山。二月二十四日,东巡队伍来到山东曲阜,游览了著名的孔庙。第二天,在孔庙举行了盛大的释奠典礼,这一天还谒了孔林。二月二十九日,他们还登上了东岳泰山。三月初四日,到济南游览趵突泉。三月初六日这天,他们游览了历下亭。三月初七日,再一次游览趵突泉。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回銮,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弃车登舟,沿运河从水路回京,当晚亥时,孝贤皇后就病死于船上,年仅37岁。

乾隆帝立即将皇后病死的消息上奏给了皇太后,皇太后亲自到皇后船上临视了孝贤皇后,"悲恸良久"。乾隆帝命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恭奉皇太后御舟缓程回京,自己在德州料理孝贤皇后丧事。三月十四日,乾隆帝护送孝贤皇后的梓宫到天津。皇长子永璜在此迎驾。三月十六日未刻,孝贤皇后梓宫到达通州,暂安在芦殿内。在京亲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通州。皇子们在孝贤皇后梓宫前祭酒,举哀行礼。当天戌刻,孝贤皇后梓宫到京。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官员、命妇,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分班齐集,缟服跪迎。由东华门入苍震门,奉安梓宫于孝贤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三月二十五日,孝贤皇后梓宫奉移景山观德殿暂安。三月 二十二日,帝亲定谥"孝贤",五月二十一日行册谥礼。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胜水峪裕陵地宫。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基本信息

本名 富察氏 儿子 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
别称 孝贤皇后、富察皇后 女儿 皇长女;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所处时代 中国(清朝) 祖父 康熙初年户部尚书米思翰
民族族群 满族(满洲镶黄旗) 父亲 察哈尔总管李荣保
出生地 北京 性格 恭俭
出生日期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3月28日) 容貌 芳型,窈窕
逝世日期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1748年3月11日) (37岁 喜好 通草绒花
主要作品 鹿羔沴绒荷包 陵墓 清东陵裕陵
主要成就 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居所 重华宫,长春仙馆,长春宫
职业 宝亲王嫡福晋→皇后 史料记载 《清皇室四谱》卷二后妃页十九
信仰 萨满教,藏传佛教格鲁派 相关诗词 述悲赋
相关作品 捣衣图、鹊华秋色图,亲蚕图 外文名称 穆麟德:hiyoošungga erdemungge yongkiyangga hūwangheo


轶事典故

富察氏后人玄海的回忆录有如此描述:忽一日,雍亲王(雍正)突然来访。李荣保和夫人,小女回避不及,紧施礼请安。雍亲王环视书房,只见格为整洁俭朴,满桌皆是抄经文。信手拿起一张看罢,脱口称赞此字写的精楷,笔力刚劲。他说:"此笔锋大有欧阳洵之骨,柳公权之 。是出自谁笔?"李荣保指着帝格格说:"是掘女习字。"雍亲王再看站在夫人旁边之女,雍容华贵,一身威仪。雍亲王点着头问:"格格,今年几岁,从师付何人?"雍亲王回过头问李荣保,"福敏,是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吗?"李荣保答:"是。现散取在家,他又是我族兄,故此请教本族子侄授业。"雍亲王笑容满面的又问格格,读什么书,格格对答如流,声如学簧,谈吐大方。雍亲王大喜,便向李荣说让格格当面写来。李荣保说:"您雍亲王乃书法大家,连皇上都赞亲王之楷笔,此童雅幼笔怎敢在亲王献丑。"雍亲王说:"你乃富察家贤人,怎么也俗套起来了。"只见格格略加思索,提笔敬录圣祖康熙一首五言绝句,《古北口》: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雍亲王站在旁边见格格挥笔娴熟,字字流畅,结构严整,连声说好。于是问格格可能解圣祖诗意。格格说:"师傅已讲过,自己才 知道'在德不在险'一句,是出自《史记· 孙子吴起到传》。长城中险固,没有德政,没有明政,雨好天险也是挡不住我满族巴图鲁。只有事理洞明,修仁、修德、修明,才能治理天下。"雍亲王点头夸赞格格的聪明。雍亲王回府后,嫡福晋与拉纳喇氏过来与他说话。这时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也过来请安。雍亲王便把刚才李荣保之女,敬录圣祖康熙的字幅拿出来让三位阿哥看,对他们说:"此字乃是一位九岁的格格所写,你们如不用心上进,可连女童都不如了。"然后又问了问学习之事,让他们退下。

人物影响

乾隆曾赞孝贤皇后:"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同时他把他治国的功劳也分给皇后一份:"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皇后出身名门望族而生性节俭,平素以通草绒花为饰。有次秋季去关外,乾隆对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当今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

乾隆九年,蚕坛建成,富察氏带领妃嫔命妇大行亲蚕之礼,祭祀先蚕嫘祖,并当众演习养蚕织丝之术。后来蚕丝多了,富察氏不忍心遗弃,下令把它染上色彩,织成御衣,亲自进献给皇帝。乾隆穿惯了锦衣玉裘,见到这件略显粗糙的丝织御衣,竞感到格外亲切,除对皇后大加褒扬外,还下令大小臣工崇俭去奢,并在祭祀登朝时多次穿用。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阿桂曾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疮,愈后体弱,医生嘱咐须静养百日。孝贤皇后于是就住在皇帝的寝宫外屋,无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后,见皇帝气色如初,身体复原才搬回自己的寝宫。

皇后一直为皇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休戚与共、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旸为念的,莫过于皇后。膜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旸繋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孝贤皇后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相处也极为融洽。《清宫词》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高宗称其淑德为古今贤后,故侍遇后族宠贵无比……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大意是孝贤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欢心,乾隆称她的美德为古今的贤德皇后,所以对待皇后的家族无比宠爱,皇帝对她的垂爱关注在古代是罕见的。)

家庭成员

皇长女

(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初二子时生,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戌刻殇,未封。

端慧太子永琏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历次子,雍正帝亲自为其命名为永琏,"琏"字,在弘历看来意味着将来能够继承皇位之意。如此一来,富察氏在弘历心目中就更受爱重了。弘历在乾隆元年,把永琏密定为皇太子。斯时皇帝年纪不过26岁,这样早就建储,显然是因为太钟爱某个儿子了,未想到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仅9岁。最为中意的爱子早夭,对乾隆帝身心是一个巨大打击。为此,平素勤政的青年皇帝接连五天没有临朝。并把密定谕旨公布于众,谕曰:"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旋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后功令讳其名"琏"字。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隆重举丧,弘历多次亲临祭奠[2]

固伦和敬公主

公主生于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薨于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公主本下嫁蒙古王公,但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她也是居于京师而享受1000俸银的第一位公主。和敬公主薨后,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3]

公主所生之子极受乾隆珍爱,清代文人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如此记载,乾隆亲自为公主之子命名为鄂勒哲依忒木尔额尔克巴拜,共12字,可以称之为古代最长的命名,这样命名的原因是"王为大长公主长子,上爱之,幼时期其有福有寿,结实如铁,而又珍之若宝贝,故以是名之。鄂勒哲依,蒙古语有福之谓也。"哲依"二字急读,音近追上声。忒木尔,有寿也。额尔克,铁也。巴拜,宝贝也,音读若罢摆。"

悼敏皇子永琮

皇七子尚未出生便受到乾隆的格外偏爱和重视。乾隆十一年正月,因皇后富察氏怀孕,乾隆并未按惯例去圆明园山高水长处度上元节、观看烟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宫紫禁城陪伴她们母子。当年的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日),皇后生下皇七子,当天正逢久旱之后大沛甘霖,笃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顾。皇七子生而颖悟出众,甚得乾隆帝钟爱,乾隆命名永琮,内定为皇位继承人。

虽然此时乾隆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他对皇七子仍然爱如珍宝,他觉得这个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爱最聪明的一个,"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可惜这位聪慧异常的皇子,因出痘于乾隆十二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未满两岁。乾隆悲痛万分,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之过耶!"

乾隆赐谥"悼敏"(这在清朝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并以皇后"侍奉皇太后,承欢致孝,备极恭顺,作配朕躬,恭俭宽仁"之故,命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葬端慧太子陵园内,嘉庆四年追赠哲亲王。

主要事件

鹣鲽情深

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为皇四子弘历和富察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赐长春仙馆作为她们夫妇在圆明园的居处。婚后,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恩爱逾常。乾隆在当皇子时,就已经娶了福晋、侧福晋、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后,又纳了不少妃嫔。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孝贤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备受乾隆宠爱。乾隆在怀念富察氏的《教潘岳悼亡诗体即用其韵》便写道:"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即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4]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赐弘历号长春居士。为了表达对皇后的爱意,登基后,皇后在紫禁城赐居长春宫,在圆明园赐居长春仙馆,将与自己名号相匹配的地方赐爱妻居住,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乾隆诗由多次由衷赞美和怀念富察氏姿容"窈窕",这在其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风姿绰约。但做为一个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对女人的要求当然不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乾隆诗歌中对她有"绝伦轶巾帼"的褒扬,"绝伦"表示同类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者。在乾隆帝心中,她是他的知音,因此他在诗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亲密的情形:如"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山亭水榭间,并辇同舟所"、"一日不见如三月"、"深情赢得梦魂牵"、"忆昔室家赋琴瑟"等不一而足。

乾隆对于皇后家人的赐封更是超出常制,傅恒与福康安是清代少有的非宗室王,时人载福康安"生平所受恩宠,亦复空前旷后,冠绝百僚。"富察氏一族也是清代外戚恩泽最为优渥的家族,事见《清宫词》所载:"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泽古无伦。

东巡崩逝

《金川纪略》中记当时宫中传闻:皇七子去世后,皇后悲悼成疾,她告诉乾隆帝,在病中时时梦见碧霞元君在召唤她,她已经许下心愿,病好后定亲往泰山还愿。皇帝学识渊博,知道碧霞元君是传说中泰山的神女。他答应了皇后的要求,同时还告诉她,自己也要亲往碧霞宫拈香,为皇后祈福,日后身体康健,早诞贵子。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恭奉皇太后东巡,皇后随驾出巡。谒孔庙、登泰山。二月二十四日,东巡队伍来到山东曲阜,游览了著名的孔庙。第二天,在孔庙举行了盛大的释奠典礼,这一天还谒了孔林。二月二十九日,他们还登上了东岳泰山。三月初四日,到济南游览趵突泉。三月初六日这天,他们游览了历下亭。三月初七日,再一次游览趵突泉。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回銮,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弃车登舟,沿运河从水路回京,当晚亥时,孝贤皇后就病死于船上,年仅37岁。三月初,富察氏于济南一病不起。皇帝闻讯,立即决定停止按程赶路,就近在济南府驻跸,以便皇后调养。皇后不愿因自己而贻误皇帝的国家重务,故一再促请皇帝旋辔北还。皇帝沉吟良久,命三月初八日回銮。在山东德州舟次,富察氏撒手人寰。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在事业上即将步入辉煌时期的乾隆皇帝,与恩爱发妻白头偕老的心愿却无可挽回地破灭了。宁静惬意的人生旅途对于还未到不惑之年的皇帝来说,似乎已到了终点,在今后千千万万的夏日冬夜里,他只能在梦幻中与皇后相见[5]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

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以上语句出于乾隆悼念亡妻的《述悲赋》,乾隆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丧妻后内心的苦闷孤独、对人生的幻灭、对未来无望的心境,春风秋月仿佛已经走到人生尽头,往后无数个夏日冬夜里,却只能形单影只地度过。

皇后去世时所乘的青雀舫曾保留了她最后的体温,皇帝命令把这艘大船运进北京城。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船舶体积十分庞大,而城门门洞狭窄,在没有起重机械的古代根本无法进城。为了保留这艘船舶,皇帝想把城门楼拆掉。还是礼部尚书海望最后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命人即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御舟运进了城内。

丧葬风波

乾隆丧子、丧偶以后,极度悲痛,情绪恶劣,在烦恼焦躁中由于孝贤皇后的丧葬事件引起了大官僚一连串的贬责黜革甚至赐死,使乾隆初年相对平静的宦海突然掀起了波澜。朝廷的政策方针从"宽"趋"严",向着新的统治格局和统治作风演变。

首当其冲的便是皇长子和皇三子。他们作为庶出皇子,从未被乾隆列入储君考虑对象,这使他们十分不满,在孝贤皇后去世后,无哀慕之诚,受到乾隆的严厉斥责,并且联系到立储大事,乾隆断然宣称:"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永璜的师傅俺达相继受到处分,其中和亲王弘昼、大学士来保、侍郎鄂容安各罚俸三年,其他师傅谙达各罚俸一年。

乾隆十三年四月,皇帝阅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一词不小心译成了"先太后",这让皇帝勃然大怒,刑部尚书阿克敦被交刑部治罪。其他刑部官员见皇帝盛怒,加重处分,拟绞监候。不料,暴怒的君王尚不满意,责备刑部"党同徇庇",故意"宽纵"。将刑部全堂问罪,包括满尚书盛安、汉尚书汪由敦、侍郎勒尔森、钱阿群、兆惠、魏定国,均革职留任,而阿克敦则照"大不敬"议罪,斩监侯,秋后处决。这样严厉的处分使当时官僚们个个胆战心惊。

五月,乾隆又抱怨光禄寺筹备的给皇后的祭品等"俱不洁净鲜明",光禄寺卿增寿保、沈起元、少卿德尔弼、窦启瑛俱降级调用;工部因办理皇后册宝"制造甚用粗陋",全堂问罪,侍郎索柱降三级,涂逢震降四级,其他尚书、侍郎从宽留任;礼部"册谥皇后,未议王公行礼之处",尚书海望、王安国降二级留任,其他堂官也分别受到处分。

乾隆与皇后生前感情挚笃,各地督抚大臣、提督、总兵、织造、盐政等官员纷纷借此邀宠,呈递奏章,要求"跪请圣安"并"叩谒大行皇后梓宫"。两淮盐政吉庆声明自己"惊闻皇后崩逝之信,心胆俱裂",福建陆路提督则"伏地哀泣,涕泪交流"。乾隆对这些奏折大多是一览了之,表示毫不在意。但是,各省满族的督抚、将军、提督、都统、总兵,凡是没有奏请赴京的,各降二级、或销去军功记录。这样受到处分的有两江总督尹继善,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湖广总督塞楞额、漕督蕴著、浙江巡抚顾琮、江西巡抚开泰、河南巡抚硕色、安徽巡抚纳敏等五十多名满族文武大员。

六月,举行祭奠孝贤皇后典礼的时候,来的大臣不到一半,各省督抚大员要求进京参加葬礼的也太少,这让乾隆尤其不爽,他决定找个由头杀人。正好,杀人的机会来了。

按照满族旧习,帝后之丧,官员们在一百天内不能剃发,以表示自己专心悲痛,顾不上收拾自己的仪表。这种风俗大清会典中并无记载,雍正皇帝去世时,许多官员并没有遵照旧习,百日内已经剃发,朝廷并没有追究责任。因此,皇后之丧中,许多人都剃了头。6月,锦州知府金文醇,在百日内剃头,被人举报,当场抓了起来,交到刑部,刑部定了斩监候,乾隆正在气头上,刚好遇见这个杀人机会,一看刑部的判决,马上把刑部尚书盛安叫来大骂一顿,说他徇私,把他也关了起来。不久又发现大官僚江南总河周学健在百日内剃发。乾隆震怒,斥责周学健"丧心悖逆,不惟一己敢于犯法,并所属官弃同时效尤,弃常蔑礼,上下成风,深可骇异"。湖广总督塞楞额也于丧期剃发,因他是满人更令乾隆不能容忍,故批示:先有个金文醇,再有个周学健官职比他大,所以我就不怪金某了,如今又有个塞楞额,身为满人,也不知道以身作则,这样,就处理塞楞额。于是,塞楞额被下令自杀,周学健革职,发到边疆做苦力,至于金文醇等人,就算你们运气了,保住性命,滚蛋吧。

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于百日内剃头。听说乾隆严厉追究此事,吓得战战兢兢。杨锡绂准备自行检举,以求减轻罪证.塞楞额因是旗人,恐加重治罪,阻止杨锡绂自首,后来事情败露。乾隆的怒气更是火上加油,将杨锡绂、彭树葵革职。

乾隆此时重谴内外大臣的行为被指为"迁怒",乾隆遂下旨为自己辩解:"今皇后之事。朕哀则哀矣。而饮食起居用人理事如常。····朕岂迁怒之主乎。果使迁怒。当怒御医进药之辈。何怒于百日内剃头之人。更何怒于金文淳",并放言"且即有人加朕以恶名。朕亦不避",不过这种辩白,实属苍白无力。

翰林院撰拟皇后祭文,用"泉台"二字,乾隆又吹毛求疵,认为这两字用于常人尚可,"岂可加之皇后之尊",大学士张廷玉以及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等"全不留心检点,草率塞责.殊失敬理之义",俱罚俸一年。

从乾隆十三年的官场风暴开始,乾隆对大臣的态度从开始的"以礼待之"渐渐变成了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动辄痛骂训斥,任意挫辱。"彬彬有礼"的面纱从此被撕去,"君使臣以礼"这一词条在乾隆的政治词典中被删掉。

相关文物

她的朝服现在就珍藏在故宫博物馆里,美艳不可方物,明黄色丝绸,上面用金线"雕梁画栋"地绣着龙凤齐飞,内胆是小羊皮和天马皮,领口袖口镶着银鼠毛和貂毛,金扣玉环,领子和披肩上点缀着无数翡翠、青金石、珊瑚、孔雀石和绿松石……她出嫁时的嫁妆柜还摆在重华宫里。

人物评价

郭成康:《乾隆正传》

乾隆一生倾心所爱的女人只有三个:结发妻子孝贤皇后、生母崇庆皇太后和最小的闺女十公主。当然,这虽说都是对异性的爱,但内涵又有区别。乾隆写给亡后孝贤的诗有上百首,是他所写的数以万计的诗篇中最见真情的佳作,就数量而言,写孝贤的诗却比写生母的诗差得远。乾隆写生母的诗有二百余首,这是包括乾隆最敬爱的皇祖康熙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其中自然有不少应景之作,但乾隆在诗中,也仅仅在诗中,才尽情地抒发了心底里对生母的真情。乾隆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他的感情非常细腻;就其个性而言,他又是个能爱能恨、敢爱敢恨的人。他的爱是深沉的,慷慨的,但又是十分吝啬的,凡不爱的人,他绝不表示一丝一毫的温柔之情。"诗言志",即使对乾隆皇帝也完全适用。用乾隆的御制诗来探索乾隆与皇太后之问的真正感情,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完全可靠的。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皇帝献给孝贤皇后的上百首诗堪称最见真情的上乘佳作。只有在这些诗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异性的眷恋。乾隆皇帝写了那么多悼念结发妻子的诗,并且把这些袒露个人胸中隐秘的作品收入《御制诗》出版,让后世子孙和天下文人去评说,对皇帝而言,无疑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人们常说乾隆是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是不是也可以说,悼念孝贤皇后的诗篇虽仅及其全部诗作总数的百分之一,却也足以使乾隆跻身于清诗人之列而毫不逊色,尽管他一再申明"不欲以诗矜长","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贻后世之讥"。

戴逸:《论乾隆》乾隆的诗文,是研究这个帝王不可或缺的绝好史料。只有在御制诗文中,乾隆才稍微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使后人得以窥见他那深邃幽密的内心世界。慈祥的祖父康熙,严肃的父亲雍正,富贵雍容的生母钮祜禄氏,阿哥时代的同窗挚友,没齿不忘的三先生以及傅恒、兆惠等终生怀念的旧臣。在他那支富有人情味的笔下,联翩走入了用诗文结构而成的艺术殿堂。特别是他韶年早逝的结发妻子孝贤皇后,乾隆献给她的百数十篇诗赋实在堪称最见真情的佳作。在这些诗赋中,乾隆真正走下了神坛,放下了帝王的尊严,尽情抒发了内心深处对异性的爱恋。

三题捣衣图

《捣衣图》 是南宋牟益的作品,同为乾隆与皇后所喜爱。乾隆帝曾在上面三次题诗,其中有两首抒发了对孝贤皇后的眷念之情。

第一次题诗是在乾隆十二年,主要是对画意的描述。

第二次提诗是乾隆十三年三月,皇后病故后不久,失去爱妻的悲恸,使他对高士奇在上面怀念亡妻的跋语多有感触而"横图触景痛难禁"。高士奇怀念亡妻的跋语为:"回忆山荆在日,服食起居,皆预为料理,今日之事,与辛未年异,所谓懭悢添胸襟也",乾隆虽是坐拥天下的九五之尊,又有失去爱妻后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怀,故而他直言不讳地写道:"夫人虽贵贱不同,其为伦常之情则一也"。全诗为:再题牟益捣衣图用高士奇旧题韵。

昔曾用谢惠连韵题此图卷端,每读卷尾高士奇所题三绝句及识语,感其意而悲之,重为检阅,则宛然予意中事矣。夫人虽贵贱不同,其为伦常之情则一也,触景伤神,次韵再题,时戊辰蚕月。

溶溶凉露湿庭阿,双杆悲声散绮罗。暖殿忽思同展玩,顿教沾渍泪痕多。

独旦凄其赋锦衾,横图触景痛难禁。江邨题句真清绝,急节曾悲树下砧。

沼宫霭霭女桑低,盆手曾三玉腕提。盛典即今成往迹,空怜蚕月冷椒闺。

第三次题诗是在乾隆十九年,时为那拉皇后首次亲蚕,由于此前的先蚕礼均为孝贤皇后主持,因此勾起了乾隆对发妻的深切怀念。这首诗记叙的是对孝贤皇后短暂一生的无限惋惜。

再题牟益捣衣图仍用谢惠连韵有序:是卷题於乾隆丁卯,比戊辰再题,则已遭先孝贤皇后之戚。迨今甲辰,倏已七易星霜矣。寒食前日适值忌辰,追念前徽,抚怀节序,披图触绪。兰馆犹新,用写悲怀,仍赓旧韵。

鸿龙连斗玉,纪序相嬗催。新烟引绿榆,兔目吐高槐。迩日频望雨,愁卜叶鸠啼。孰谓断魂节,忆昔别椒闺。东巡礼岱宗,凤霎聊相偕。大故遭登舟,银汉不可阶。兹辰值忌辰,戚戚余悲怀。遣绪展斯图,图间有虑序。传神擅老牟,宛似秋气归。佳人闹扫妆,相聚捣寒衣。即今重织衽,亲蚕馆复开。何当盆手三,怆念前人非。

乾隆对先皇后的怀念之情,不仅反映在他充满感情的诗文中,也表现在对皇后主持的唯一祭典-----先蚕礼上。乾隆十四年,内务府总管大臣曾上奏遣妃代祭,被乾隆帝驳回,并严谕:"夫妃所代者,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宫,则亲蚕礼尚不当举行"。何以至此?从乾隆十六年《先皇后亲蚕图成命弆藏蚕馆并志以诗》中可以找到答案:先蚕坛垂于西苑,乾隆九年,孝贤皇后肇称懿典,嗣此岁尝举行,鞠衣将事,钩筐具仪,命图以志之,藏于茧馆,辛未长夏载一展阅,念缥素犹新,而音徽远阙,不胜怀然,爰提是作。

农桑并重以身先,创举崇祠荐吉蠲。秋叶哀蝉惊一旦,春风浴茧罢三年。

宛看盆手成新卷,益觉椎心忆旧弦。柘馆萧条液池上,分明过眼阅云烟。

清代先蚕礼由孝贤皇后首祭,而祭蚕的阳春三月又恰是皇后的祭日,故而引发乾隆帝的伤怀。

鹊华秋色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和皇后来到济南,游历大明湖之际,登临鹊华桥。当时鹊华桥是济南著名古桥,东西向横陈于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由于桥高逾数丈,于其上北向远眺,近处明湖荷柳争辉,画舫往来,远处西有鹊山侧卧,东有华山耸立,二山遥遥相对,田野平畴,房屋茅舍,皆朦胧隐现于烟雨之中。乾隆观赏眼前如画景色,不就是《鹊华秋色图》中描绘的济南秋景吗?待命人从宫中取来真品,对着鹊华二山展卷看景品画,兴致大发,即兴赋鹊华桥诗一首:"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驾鹊桥。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事有凑巧,就在他吟了此诗不久,归京途中皇后病故,乾隆顿时潸然泪下悲伤不已。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

第二年冬季,乾隆再次欣赏《鹊华秋色图》,愁绪纷飞,并赋诗一首:略曰:……得句题卷上嘉话,自诩不辜,归来登舟值变故,是卷庋置过年余,岁暮镜古适几暇,胡然入眼纷愁予,两朶天花扔好在,鹊桥似阻银河涂,向来悲喜倏已过,流阴瞥眼诚堪吁,成诗聊当赋独旦。

缘定三生

皇后去世十年之际,乾隆又一次来到泰山,他想起皇后曾与他同登岱顶却染疾而逝,伤心不已,便写了一首诗,命人制成碑置于碧霞祠西碑亭内,整首诗是这样:"瞬息十春岩电影,年来忧乐忆从头。谁能石上三生认,且看烟中九点浮。幻矣仙踪谢蓬海,悯哉民瘼指徐州。云巢若问前巡事,泪洒空庭不忍留",并在结句自注:岱顶行宫名,戊辰三月孝贤皇后得病实于此。

视频

清 郎世宁《孝贤纯皇后亲蚕图(祭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