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孟诜

人物简介


  孟诜(621~713年)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唐代大臣、医药学家。

人物生平

[1]
  孟诜自幼喜好医药方术,年长后考取进士,垂拱(685~688)初,担任凤阁舍人。曾于凤阁侍郎刘玮之家,见武则天敕赐黄金,对刘说:“这是药金(人造黄金),火烧,当有五色气。”一试果然如此。武则天听到不悦,把他贬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后应召侍读,先后任同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初(705年),辞官回到家乡伊阳山区(今属河南西部)居住养老,并从事医药治疗和食物补益方面的研究,不再应召为官。孟诜年老而力气如壮年,曾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开元初(713年),河南伊毕构将孟诜住宅命名为子平里。不久孟氏去世,享年92岁。孟诜于公元674年(上元元年)结识了名医孙思邈,并以师礼事之。因受孙氏影响,长于食疗和养生术的研究,学问出众。孟诜平生撰有《家祭礼》1卷、《丧服正要》2卷、《必效方》3卷、《补养方》3卷,(见唐书“孟诜列传”)。据考证,目前一致认为《食疗本草》是张鼎增补改编孟诜《补养方》而成。张鼎是开元间(公元713~741年)的道士,兼通医药。

《食疗本草》

[2][3]
  《食疗本草》的学术成就《食疗本草》原著早已佚失,现存者为残卷本,是本世纪初期在敦煌石室发掘出之后,经辑校复原而成。该书是孟诜对食疗学及养生学的一大贡献,是对唐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的系统总结。
  公元674年孟诜师事于孙思邈,孙氏在其著《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因师承关系,孟诜受其影响很大。宋•《嘉本草》所引书列传有:“《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89种,并旧为227条,凡3卷。”由此可知,该书至少收载食治药物227种,其中孟诜原著为138条,张鼎增补89种。
  《食疗本草》成书的年代据《嘉本草》记载可推测为孟诜任同州刺史时所著,亦即唐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该书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篇比较有许多新的见解,其中不少品种为唐初本草书中所未录,因此受到后人的称赞。诚如赵橘黄为本书重刻本作的序中称:“孟诜虽为孙思邈弟子,然其《补养方》(即《食疗本草》)并不拾孙氏《千金•食治》之牙慧,而有独出之心裁。”
  《食疗本草》成书后流传很广。该书体现了取类比象以脏养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学术思想,并重视以食治病,以食解毒,以食美容,以食保健。同时罗列药物禁忌,重视配伍宜忌,其中很多观点经现代研究得到证实。

学术特点


  在敦煌石室发现的《食疗本草》残卷本内容的石榴、木瓜、胡桃、软枣、棐子、芜夷、榆荚、吴茱英、蒲公英、甜瓜、越瓜、胡瓜、冬瓜、瓠子、莲子、䴏蕧子、楂子、藤李、羊梅、履盆子、藕、鸡头子、麦实、石蜜、砂糖、芋共26种。其于芋的后半残缺。本书最重要的特点为开始注意食物的防病治病,描写了食品的性味和保健功效。
  注意到某些食物多食或偏食后引起的副作用和疾患。这些记载和观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介绍了一些食物的烹调和加工贮存等方法。
  总结了唐代以前二千余年来所积累的食物疗病养生知识。范凤源在《敦煌石室古本草》自序中说:“惟我国医疗虽发源甚早,但至唐始大备,盖《素向》、《食经》等,于食疗之法粗具,而药性之研求犹未精也,及夫唐世,上有二千余年治疗之经验,中有名医若扁鹊、华佗等辈之说言明论可为法。是以鉴定多情当之诣境,尤以孟洗之《食疗本草》为最著。以孟氏不仅继往古之遗迹,且复师事名医孙思邈,身待宫闱,故经验学识冠干当时,其所著《食疗本草》,复经数十人之注订,其价值之卓著可知。”

参考来源

  1. 刘霖. 孟诜及其《食疗本草》[J].. 中医研究,. 2002(02):56-57. 
  2. 刘霖. 孟诜及其《食疗本草》[J].. 中医研究,. 2002(02):56-57. 
  3. 张志,李艳青,陈金秀. 孟诜和《食疗本草》[J].. 中医药学报,. 1995(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