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季札」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季札'''  
 
'''季札'''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季札
 +
|圖片 = [[File:300322.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baike.sogou.com/v509847.htm;jsessionid=231A7569ADAFD53644389743A6E8F7FA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v509847.htm?fromTitle=季札 图片来源于搜狗百科网]]]
 +
|圖片尺寸 =
 +
| 圖像說明 = 
 +
| 出生日期 =
 +
| 國籍    =  东周
 +
| 别名    = 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
 +
| 職業    = 政治家、外交家
 +
| 知名原因 =  淡泊名利,避让王位
 +
| 知名作品 =
 +
}}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 [1]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 [1]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天宁焦溪的舜过山下。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
 
 中文名 季札 别     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 国    籍 东周(春秋时期吴国) 民    族 华夏族(汉族前称) 出生日期 前576年 逝世日期  前484 年  职    业政 家、外交家 信    仰 儒学  主要 淡泊 避让王位
+
{| class="wikitable"
 +
|-
 +
| 中文名 ||  季札           ||     出生地 ||梅里(吴前期国都,今无锡梅村)
 +
|-
 +
| ||  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 ||   职    业  ||   政治家、外交家
 +
|-
 +
| 国    籍 ||    东周(春秋时期吴国) ||  信    仰 ||   儒学
 +
|-
 +
| 民    族  ||  华夏族(汉族前称) ||   主要成就 ||   淡泊名利,避让王位
 +
|-
 +
| 出生日期  ||  前576年         ||    逝世日期   ||   前484年
 +
|}
 +
 
 +
=='''人物生平'''==
 +
 
 +
===概述===
 +
 
 +
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专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
 
 +
===家世===
 +
 
 +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
 
 +
===寿梦===
 +
 
 +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
 
 +
===立德===
 +
 
 +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
 
 +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
 
 +
===使鲁===
 +
 
 +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
 
 +
===使郑===
 +
 
 +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 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
 
 +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
 
 +
===使卫===
 +
 
 +
季札又来到卫国。通过与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于是他对人说:“卫国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是有很多贤士良臣辅佐卫君,卫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 的国家。”
 +
 
 +
果然卫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一直是平安无事。
 +
 
 +
===孔子之言===
 +
 
 +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
 
 +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
 
 +
季札,又称公子札,太伯十九世孙也,吴王寿梦之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又称延州来季子。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乃以长子诸樊摄 行国事。寿梦薨,诸樊让位於季札,季札谢曰:“昔曹君不义,诸侯与曹人欲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称‘能守节义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舍而耕,吴人乃立诸樊为王。及薨,有遗命授国予余祭,欲以次相传,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嘉季札之义。吴王余祭四年(前五四四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周乐,逐一品评剖析,说周与诸侯之盛衰。及见舞《招箭》,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矣。”去鲁,使齐,说晏婴,晏子听之,是以免於栾、高之难;至郑,见子产,如旧交;至卫,见卫多君子,以为无患;至晋,将宿於舍,闻钟声异,曰:“异哉!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於幕也。”遂去,季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又见赵、韩、魏三家强,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免於难。”及余祭薨,传余昧。四年,余昧薨,欲传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僚为王。及公子光刺僚而立,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王,社稷有幸,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乃哭僚墓,复位。
 +
 
 +
昔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上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何再予之?”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而背吾心哉!” 季札庙在东洞庭之武山锦鸠峰。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像赞曰:“有吴君子,让国退耕;脱屣千垂,永垂令名。”
 +
 
 +
 
 +
=='''人物评价'''==
 +
 
 +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 ,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 郑、卫、晋五国,在这次 外交 活动当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
 
 +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
 
 +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
 
 +
=='''人物卒后'''==
 +
 
 +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
 
 +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 ),史称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
 
 +
吴季子墓在江阴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
 +
 
 +
《史记·吴太伯世 》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
 +
 
 +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汉服同袍以及延陵汉魂成员集聚于季子冢前着汉家衣冠祭祀季子。
 +
 
 +
=='''墓碑后记'''==
 +
 
 +
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
 +
 
 +
奉仪郎常州知州朱彦记
 +
 
 +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
 +
 
 +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
 
 +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
 
 +
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
 +
 
 +
  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
 
 +
=='''推崇圣人'''==
 +
 
 +
书籍
 +
 
 +
作者:徐敏
 +
 
 +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
 
 +
出版时间:2009
 +
 
 +
ISBN:9787229003609
 +
 
 +
开本:16
 +
 
 +
定价:39.80 元
 +
 
 +
===内容简介===
 +
 
 +
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
 
 +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
 
 +
季札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所以虽然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
 +
 
 +
《季札——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的面世,填补了先秦史、 儒学 史、文艺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
 
 +
作者潜心传统文化多年,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视角对季札的一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整理前人成果、搜集最新资料、考察季札遗迹,从而做到内容翔实、有理有据。
 +
 
 +
===编辑推荐===
 +
 
 +
  吴培恩称季札为“儒家的先驱”
 +
 
 +
金学智称季札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
 +
 
 +
南怀瑾称季札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
 
 +
冯学 称季札为“高士、逸士、博士”
 +
 
 +
作者称其为“春秋时与孔子齐名的圣人”
 +
 
 +
苏州,季札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排名第一。
 +
 
 +
常州,季札在淹城博物馆暨武进名人馆排名第一。
 +
 
 +
  江阴,季札无论在古代的乡贤祠,还是在的名人馆中,都排 第一。
 +
 
 +
这些江南重镇,都不约而同把季札列为第一先贤。
 +
 
 +
因为他,江南的文明史要大大提前 提前到与中原孔子齐名的季札的时代。
 +
 
 
[[Category:中国古代人物]][[Category:中国古代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国古代人物]][[Category:中国古代军政人物]]

於 2019年5月14日 (二) 16:13 的修訂

季札


季札
國籍 東周
別名 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
職業 政治家、外交家
知名於 淡泊名利,避讓王位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 [1] ,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後又封州來,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天寧焦溪的舜過山下。 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葬於上湖(今江陰申港),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公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中文名 季札 出生地 梅里(吳前期國都,今無錫梅村)
別 名 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 職 業 政治家、外交家
國 籍 東周(春秋時期吳國) 信 仰 儒學
民 族 華夏族(漢族前稱) 主要成就 淡泊名利,避讓王位
出生日期 前576年 逝世日期 前484年

人物生平

概述

吳王壽夢少子,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聖人。稱為「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第一聖人」。先秦時代最偉大的預言家、美學家、藝術評論家,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父壽夢欲立之,辭讓。兄諸樊欲讓之,又辭。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將授之國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專諸刺殺僚而自立,即闔閭。札雖服之,而哭僚之墓,賢明博學,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會見晏嬰、子產、叔向等。聘魯,觀周樂。過徐,徐君好其佩劍,以出使各國,未即獻。及還,徐君已死,乃掛劍於徐君墓樹而去。

家世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壽夢

數代後,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立德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鑑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裡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使魯

有一次,吳國派遣季札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札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側目。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里,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着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札驚嘆道:這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復加了。

使鄭

季札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對時局有着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言之諄諄。當子產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裡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過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裡,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使衛

季札又來到衛國。通過與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發現衛國有許多賢明之士,衛君也很開明。於是他對人說:「衛國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是有很多賢士良臣輔佐衛君,衛國是一個政治十分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國家。」

果然衛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一直是平安無事。

孔子之言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季札,又稱公子札,太伯十九世孫也,吳王壽夢之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今安徽鳳台),又稱延州來季子。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乃以長子諸樊攝政行國事。壽夢薨,諸樊讓位於季札,季札謝曰:「昔曹君不義,諸侯與曹人慾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稱『能守節義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舍而耕,吳人乃立諸樊為王。及薨,有遺命授國予余祭,欲以次相傳,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嘉季札之義。吳王余祭四年(前五四四年),使季札聘於魯,請觀周樂,逐一品評剖析,說周與諸侯之盛衰。及見舞《招箭》,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燾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無以加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觀矣。」去魯,使齊,說晏嬰,晏子聽之,是以免於欒、高之難;至鄭,見子產,如舊交;至衛,見衛多君子,以為無患;至晉,將宿於舍,聞鐘聲異,曰:「異哉!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於幕也。」遂去,季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又見趙、韓、魏三家強,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必思免於難。」及余祭薨,傳余昧。四年,余昧薨,欲傳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乃立僚為王。及公子光刺僚而立,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王,社稷有幸,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乃哭僚墓,復位。

昔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上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何再予之?」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而背吾心哉!」 季札廟在東洞庭之武山錦鳩峰。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像贊曰:「有吳君子,讓國退耕;脫屣千垂,永垂令名。」


人物評價

季札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當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並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闢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後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人物卒後

《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 ),史稱延陵季子。墓葬於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吳季子墓在江陰申港鎮西南隅的申港中學內。

《史記·吳太伯世家》後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縣暨陽鄉。」《越絕書》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晉陵縣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內有相傳為孔子所書10個古篆墓碑,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抗戰初毀於兵燹。拓本高2.26米,寬0.93米。現墓墩高4米,面積2694平方米。

每年都有全國各地漢服同袍以及延陵漢魂成員集聚於季子冢前着漢家衣冠祭祀季子。

墓碑後記

宋崇寧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儀郎常州知州朱彥記

常州,古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為毗陵。又至東晉,為晉陵,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陵為常州。唐因之,或曰,晉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還治故縣,今潤州之延陵鎮是也。杜佑謂曲阿延陵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晉陵縣,其說明矣。

而孔子所書季子墓碑,歲歲蓋淹沒。開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曆十四年,潤州剌史蕭定重鐫石延陵廟中,於是習俗見潤州之延陵季子廟,而不知常州實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寧元年,予以罪責是州,因考大史公書歷代地誌通典圖經,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陽鄉,而今暨陽鄉今之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冢於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旁有季子廟,與史記地誌通典圖經合。

於是,表識其墓,謹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書十字刻墓碑上,設像祀之,學中以時率居史士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興與習俗之變,易刊之碑下,使後之君子得以覽觀焉。

推崇聖人

書籍信息

作者:徐敏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

ISBN:9787229003609

開本:16

定價:39.80 元

內容簡介

季札是春秋時代的風雲人物,曾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讓國、觀樂、掛劍等故事都傳頌至今。

季札可謂禮樂的化身,而中國正是禮樂之邦。季札身上體現的和諧、誠信、禮讓、睿智等優秀品質,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而這些美德也正是現時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國思想史、文藝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舉足輕重。但因為季札的資料存世極少,所以雖然從古至今不斷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義上研究季札的卻並不多見。

《季札——曾與孔子齊名的聖人》一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地研究季札的專著。《季札-孔子推崇的聖人》的面世,填補了先秦史、儒學史、文藝史等多個領域的空白,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潛心傳統文化多年,以歷史的眼光、時代的視角對季札的一生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在創作過程中,整理前人成果、搜集最新資料、考察季札遺蹟,從而做到內容翔實、有理有據。

編輯推薦

吳培恩稱季札為「儒家的先驅」

金學智稱季札為「中國文藝評論的開山祖」

南懷瑾稱季札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馮學成稱季札為「高士、逸士、博士」

作者稱其為「春秋時與孔子齊名的聖人」

蘇州,季札在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中排名第一。

常州,季札在淹城博物館暨武進名人館排名第一。

江陰,季札無論在古代的鄉賢祠,還是在的名人館中,都排名第一。

這些江南重鎮,都不約而同把季札列為第一先賢。

因為他,江南的文明史要大大提前,提前到與中原孔子齊名的季札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