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孤拐 |
孤拐,常指脚踝骨,如:刚盘腿坐了一会儿,硌得我这孤拐生疼。这一说法在东北、北京、山东、山西,甚至江苏、四川都较常见,亦称" 孤踝 ",是指脚腕两旁突起的部分。语出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你每说到几时,早不是腊月里,不冻下我孤拐来。"
清代的文献中,"孤拐"还指"颧骨",如:"高高儿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浄爽利的。"(《红楼梦》第六一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孤拐
外文名称; cheekbone,ball of the foot
拼音; gū guai
解释; 颧骨,脚踝骨
注音; ㄍㄨ ㄍㄨㄞˇ
基本资料; 词目:孤拐
拼音:gū guai
注音:ㄍㄨ ㄍㄨㄞˇ
基本解释
1. 〈方〉
2. [cheekbone]∶颧骨。
3. [ball of the foot]∶踝骨。为脚孤拐的简称。
引证解释
1. 亦称" 孤踝 "。脚腕两旁突起的部分。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你每说到几时,早不是腊月里,不冻下我孤拐来。"《西游记》第三二回:"若是先吃脚,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还急忙不死,却不是零零碎碎受苦?"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今谓胫下骨隆起者为孤踝。"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说不了,孤拐上有些疼痛,急伸手摸摸,却被火烧软了,自己心焦道:"怎么好?孤拐烧软了!弄做个残废之人了!"忍不住掉下泪来,……
野叟曝言.第二十六回:“这石氏脚上一个鸡眼老了,再剪不下,想起中间屋里切皮的刀儿,甚是快利,因光著孤拐出来,摸那皮刀。”
2. 颧骨。
《红楼梦》第六一回:"高高儿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浄爽利的。"
"孤"最早指幼年丧父,《说文·子部》:"孤,无父也。从子瓜声。"见于: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后又指幼儿父母双亡,见于:春秋管子《管子·轻重》:"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在此基础上,"孤"又引申指没有子女的人,如: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高诱注:"无子曰孤。
"通过这三个意思可以看出"孤"所指的事物都有"孤独"、"单个的"这样的特点,并且今天常用的"孤"也有这样的用法。如"孤单"指单身没有依靠,"孤岛"指远离大陆或其它岛屿的岛,"孤立"形容与其它事物不相联系。但是,与其它事物相离的或只单独一个的东西在人们眼中往往是比较特别的,与周围其它事物相比其特点是比较突出的,而我们认为方言中"孤拐"的"孤"就是取其"特别,突出"义。
马思周先生在其《从"孤拐"说"拐"》一文中也提到,"孤"在近代已有"特出,独出"的意思,而"孤拐"之"孤"就是在此基础上引申有"高出,突出"义。踝骨是小腿和脚之间左右两侧凸起的部分,是高出其它部位的地方,因而,在指称踝骨时会用"孤"。
马思周先生在《从"孤拐"说"拐"》一文中对"拐"的意义及在方言中的多种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拐"的本义为腋下、足下的支撑工具,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蟹韵》:"拐,手脚之物枝也。"这种工具要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因而其端部要歧出,因此,马思周先生认为踝骨之所以用"拐"来指称,就是因为踝骨有"端部歧(突)出的特点",拐杖之"拐",用的就是"拐"的本义。
并且,在很多方言中,"孤拐"除指踝骨外,还指颧骨和脚掌内侧突出的部分,这些部位都有突出的特点,因而也会用"孤拐"指称。"孤拐"指代"踝骨"并且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时期是在清代,这时候的文学作品口语化明显,而且能确定"孤拐"有时候就指的"踝骨",如:
(1)我才在角门口下台坡一滑,几乎跌倒,脚孤拐还酸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钟》第一回)
(2)刑名老夫子接着,……是教魏剥皮拿铁钉锤打犯人的脚孤拐,任你英雄好汉,只要把这块骨头打碎,自然一步不能行走。(清·李宝嘉《活地狱》第十二回)
(3)宋相公,你招了吧!你看我们,孤拐都夹扁了。(清·天花藏主人《赛红丝》第三回)
在清代,有一种刑罚是"夹踝骨",如例3。这一用法的"孤拐"在今天的很多方言口语中都有使用,并且频率非常高,同时也散见于书面语,如:
(4)棒子够不着,先从孤拐打起,打到膝盖骨……(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灯光里的三代女人》)
(5)孤拐里的筋绷得过紧而时有细微作响,也一同陷在里面。(严歌苓《扶桑》第三十二章)
但在清代的文献中,"孤拐"还指"颧骨",对颧骨突出的脸型又有"孤拐脸"或者"孤拐面"的说法。这是由于颧骨与踝骨一样,有突出的特点。这一用法在今天东北地区的其它方言以及北京方言中都在使用,例如:
(1)"高高儿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浄爽利的。"(《红楼梦》第六一回)
(2)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西游记》第二回)
可见,人们用"孤拐"来指代"颧骨"或"踝骨",都是从其外观特点入手来进行命名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