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孙九招是指2002年1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稳定楼市而推出的多项房屋政策[1],因负责推出政策的官员为当时的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故有关政策被称为孙九招,而其后推出的深化稳定楼市措施亦被称为孙十招。
理念说明
孙九招的主要理念为借用市场无形之手,让楼市自行调节。实际操作为只提供含公共资助的出租公屋予有真正需要的人士;政府避免直接参与私人物业市场的投资及供求活动,如推行“勾地政策”及停止资助自置居所计划等;及积极扮演市场促进者的角色,如增加市场透明度及减少限制。
政策内容
- 取消拍卖土地,暂停勾地一年
- 暂停两铁(地铁及九铁)房屋项目投标一年
- 未来公屋兴建由需求主导,平均轮候时间不逾三年
- 即时结束居屋计划
- 为低收入家庭及公屋居民提供新免息贷款计划
- 即时结束混合发展、私人参建居屋及房协资助自置居所计划
- 终止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计划
- 检讨《业主与租客(综合)条例》,放宽业主收楼权
- 取消内部认购限制,取消限购一个单位及两个车位限制
背景
香港自回归后,香港楼市随即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楼价足足下挫接近七成,促使政府于2002年尾推出孙九招,负资产及破产人数持续攀升;1997年,董建华政府于施政报告提出八万五建屋计划,务求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结果是市场上出现大量住宅单位,令供过于求;2000年,科网热潮爆破,进一步打击香港的楼市。楼价从97年的高峰下挫了7成,约10万个于96、97年高位入市的小业主沦为负资产。
成效
孙九招以透过减少香港土地供应和政府退出房地产市场等的方法,重建投资者和市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在政策出台后,对楼市起了即时的刺激作用,2003年1月的楼宇买卖合约共有7293份,数字较02年12月上升19.3%,1月份的楼宇买卖合约总值为146亿元,较12月上升13%,是自11月以来连续第二个月上升。但到了2月,有关政策的刺激已经消退,加上2003年中,香港受到沙士肆虐,楼市再次急跌,沙士重灾区淘大花园更创出55万元成交的低价,楼宇成交量亦萎缩,业界初时亦批评有关政策只调整了香港内部的土地和物业供求,但对外围和经济其他方面的影响,却是无能为力,故有关政策未能稳定香港的楼市。
“孙九招”最终导致香港新建成的公营及私营住宅数量大减。在2010年一年内,香港仅有约19800个住宅单位建成,较2001年有10万个住宅单位落成大减8成,甚至连“八万五”政策刚推出的1997年当年住宅落成数目(64400个)的三分一也不到。香港住宅最终因为供应大幅减少而造成楼价和租金大幅上升。到2011年2月,香港的整体住宅楼价,已经超越1997年10月的昔日高位。
引申问题
“孙九招”中提出即时结束居屋计划,导致本来是私人参建的政府居者有其屋项目红湾半岛一度空置,销售无期。经过一轮商议后,发展商新鸿基地产及新创建集团以8.64亿港元向政府补地价买回业权,并宣布拆卸重建成豪宅,随即引起环保人士的批评,结果搁置清拆计划,改为原楼改装豪宅。
“孙九招”对香港的祸害在推行多年后陆续浮现。香港住宅楼价和租金最终大升,引起民怨。
由于公屋建屋量因“孙九招”而大幅减少,加上停建停售居屋进一步减少公屋供应量(以绿表购买居屋的公屋住户在居屋入伙后必须迁出原有公屋单位),引致公屋申请人轮候年期延长,而轮候公屋人数也大增。[2]
停建停售居屋导致香港房屋委员会收入大减,于是政府把大量公屋商场、街市和停车场出售予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其后领展大幅加租,政府无力阻止,引起更大民愤。
“孙九招”导致香港后来土地供应短缺。“㓥房”于21世纪的香港兴起也被认为是“孙九招”的后果。著名财经专栏作家曹仁超早于多年前已对孙明扬说“一出这招就会累垮香港”;曹仁超又认为香港房地产因为政府政策长期限制供应而造成价格上升是“鼓励不劳而获,同时惩罚那些很努力去创业、创新的人”。面对香港私人住宅楼价和租金高企,政府的廉租公屋成为许多香港人安居的唯一希望,一些公屋申请人为求保持收入不超出政府规定的申请资格上限,在获编配公屋前选择放弃较高薪的工作,或主动要求雇主不要加薪甚至辞职不工作。
2011年,行政长官曾荫权承认特区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失误,房地产价格急升,引起市民质疑是否存在地产霸权和官商勾结,他认为“这个就是当前民怨的最大问题”。
2012年,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指“孙九招”是“落重药”,引致日后的地产霸权。
参考文献
- ↑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的声明.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 ↑ 普罗之声:开辟新市镇供应房屋. 太阳报. 2013-01-14 [2016-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曾荫权施政七年,除了令贫富悬殊加剧外……公屋单位供不应求的问题势必更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