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宁晋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晋县是河北省邢台市辖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北部,行政区域面积1107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11个镇、5个乡,常住人口78.14万人(2014年)。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天宝东街23号。

宁晋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开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洨河、滏阳河、老漳河、北澧河、泜河等11条河流汇集于此,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岩盐、地热等。

宁晋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产雪花梨、鸭梨、食用菌。工业形成了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盐化工、纺织服装、生物制药、电线电缆、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有宁晋经济开发区、宁晋盐化工园区、东城工业园等经济功能区。

2016年,宁晋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亿元。[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东北部,东与新河县、衡水市冀州区、石家庄市辛集市交界,西与柏乡县相连,南与隆尧县、巨鹿县接壤,北与石家庄市赵县、晋州市毗邻。县域介于东经114°46′—115°15′,北纬37°24′—37°48′之间,东西最大距离43.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4.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07平方公里。

地质构造

宁晋地区属冀中台陷,近赞皇穹断束、宁晋断凸区,为八个IV级构造单元之一。千百万年来受太行山冲、洪积,洼地湖相沉积影响,沉积了较厚的黄土、沙层,新生界地层总厚度2000米。第三系广泛隐伏于地下,蕴藏有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膏、薄煤层、热水等资源;上第三系厚500—1350米,下第三系大部分缺失。第四系沉积主要有松散的亚粘土、轻粘土夹粉砂、粗砂等,一般厚500—600米,垂直向上由老到新依次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

宁晋县跨居临清坳陷三级构造单元上, 由于强烈构造差异运动,基层发育有北北东向晚近期活动断裂,割裂成束鹿断陷、 隆尧凸起、巨鹿凹陷两个四级构造单元。受新生代区域应力场作用,新旧断层形成束鹿、百尺口、柏乡三条断裂带。断层主要由北盘上升、南盘下降的北东向大断层组成。束鹿断裂带(太行山前断裂带)自辛集入境,经四芝兰、东汪、耿庄桥向南出境,入隆尧县牛家桥,近代地震活动较频繁。百尺口断裂带北起辛集市南智邱,经百尺口、艾辛庄,向南出境,入隆尧、巨鹿、宁晋三县交界处,北东走向,近代地震活动仅次于束鹿断裂带。柏乡断裂带北起晋州市,南至柏乡县,北东向,被衡水断裂带和隆尧南断层切断,近代地震活动一般。据1990年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宁晋县城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为7度。据2001年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宁晋县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地形地貌

宁晋县地处冀中平原中南部,属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势低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坡降1/4000。全境最高海拔36.5米(米家庄),最低海拔24.4米(孟家庄),高差12.1米。受诸多自然条件影响,境内形成西部扇缘冲积平原、东北部河流冲积平原、东南部滞洪洼地三个地貌单元。

西部为扇缘冲积平原,洨河、北沙河沿东侧向东南洼地纵流,与洼地交接;地势较高,岗丘稀少,地面缓平;耕种历史悠久,历来为粮棉高产地域。

东北部为河流冲积平原,受历史上滹沱河、百尺沟、碱河多次泛滥、冲刷、改道的影响,泥沙沉积,形成沙滩、沙丘、沙岗、沙坑等地貌,土壤次生盐碱,已治理改造为宜林宜粮宜棉土地。

东南部为滞洪洼地,地势最低,历史上为宁晋泊、大陆泽水域,道光十九年(1839年)干涸后为季节性滞洪区,河道纵横,新冲积物逐渐填充、覆盖,地面加高;地多盐碱,经治理皆成沃土良田。

气候

宁晋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高湿,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23.3℃(1966年2月22日),极端最高气温43.2℃(2002年7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449.1毫米,降水季节、年际差异大,全年约70%的降水分布于夏季,年最大降水量946.5毫米(1963年),最小降水量177.3毫米(1972年);年平均总日照时数2538.1小时,5月日照时数最多,11月最少;无霜期平均198天,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终霜日平均在4月4日;年平均风速2.3—2.7米/秒,全年南风频率最高,北风次之。

水文

古代

宁晋县地势低洼,历史上县域东南部有宁晋泊,其前身为大陆泽,黄河曾流经此地,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后,发源于太行山的多条河流注入大陆泽。宋代,大陆泽位于今隆尧、巨鹿、任县境内,由于河水灌淤,湖底抬高,积水循滏阳河向下游相对低洼的宁晋县境移动。后因滹沱河屡次泛滥,泥沙淤积,17世纪初大陆泽分为南泊、北泊两部分,其中北泊湖体平浅、散漫,河湖交错,因主要位于宁晋县内,又名“宁晋泊”。17世纪中叶后,由于滹沱河南徙入宁晋泊,又引导南泊之水北泄,宁晋泊急剧扩大,直到1839年滹沱河向北改道后,宁晋泊失去稳定水源,加之围湖造田,湖泊逐渐萎缩。清代中后期,宁晋泊东西宽度自北鱼村至史家咀村20余里,南北长度自南鱼村至素邱、东汪、鱼台、赵庄长30余里,有环泊村庄18个,泊中村庄10个,洼地虽初步垦为耕田,但仍有漳、澧、滏、七里、沙、洨、泜、槐、午等9条河道汇集于此,有“九河下梢”之称,多洪涝灾害。1939年洪水时宁晋泊南北长度仅14公里,枯水季节已不显泊形,最终干涸消失。 历史上,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道迁徙多变,河多水大,洪涝频发,害多益少;且河源复杂,河流淤塞、改道、消失颇多。较大河流有滹沱河、漳河、滏阳河、洨河等。

滹沱河流出太行山后,其中一股向东注入宁晋泊,河道善淤、善决、善徙,有“小黄河”之称;1868年北徙后远离县境,但每遇洪水仍向南泛滥。

漳河在西汉以前属黄河水系,新莽时黄河南徙,属清河支流,隋朝为南运河支流,属海河水系;唐代以来漳河改道频繁,迁徙分南、中、北三个河道,北道自东南入境,汇入宁晋泊。清代中期,漳河并行三道,入滏阳河一支称新漳河,至新河南入宁晋泊一支称老漳河。

滏阳河自耿庄桥村南入境,北流至小河口村南,横穿澧河,呈十字河形,后北流淤塞,滏澧合流,改向东经艾辛庄、侯口东出境;经历代疏浚,曾为邯郸至天津水路航道。碱河、沙河、七里河、澧河原为滏阳河支流,后皆被滹沱河冲淤,壅塞失形,或四散漫流,或改道。泜河、槐河、午河为澧河支流。

洨河经栾城、赵县,自边村入境;明崇祯年间河道淤塞,改至南关广济桥南流,散漫平地,不显河形;1946年将洨河自小马村北汇入北沙河,旧河遂废。

此外,汉代境内有太白渠(运粮河、绵水),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开通漕船,自元氏西北经赵县北晋村向南入境,再经张孟、高庄入宁晋泊。久已失形。

现代

宁晋县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1条,多为季节性河流,冬春季节干枯,夏秋季节行洪排涝。河流总长170.32公里,河网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31.54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08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7.88亿立方米。

地下水方面,除宁柏隆漏斗区与地形呈反向外,境内地下水由西向东流动。全境相对可分为四个含水组,其中第二含水组为主要开采层。以徐家河、东汪、大陆村、四芝兰一线为界,西部520平方公里为全淡水区,矿化度小于2克/升,东部509平方公里为咸水区。咸水区内,微咸水区域310.9平方公里,矿化度2—3克/升;半咸水区域191.4平方公里,分布于百尺口、营台、侯口、艾辛庄、孟家庄、长路一带,矿化度3—5克/升;咸水区域面积95.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徐家河、侯口一带,矿化度大于5克/升。由于地下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宁柏隆漏斗区,至2007年底漏斗区面积扩大到1060平方公里。

土壤

宁晋县境内的土壤有1个土类(潮土类),4个亚类(典型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10个土属,59个土种。

宁晋县耕地土壤各项养分指标均低于临界水平的土壤;受缺水、干旱影响,次生盐化现象严重;东北部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经过改造,盐化土和沙荒土已生产出粮、棉。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宁晋县气象灾害以洪涝、干旱为主。春旱十年九遇,初夏旱平均十年三遇,伏旱平均四年一遇,秋旱平均五年一遇。洪涝以秋涝为主,县境地势低洼,为“九河下梢”之地,汛期多条河流的洪水汇集于此,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建国后通过水利建设,水灾明显减少,较大的有1956年、1963年、1996年、2016年水灾。其他气象灾害有干热风、大风、暴雨、冰雹。历史上蝗灾多发,1964年后无蝗灾发生。

地震

宁晋县处于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的华北地震区,有三条断裂带过境,大地震约百年或数百年一遇。1966年3月8日05时29分,宁晋县耿庄桥至隆尧县牛家桥、马栏一带发生6.8级地震,震中烈度9度,全县死亡1156人,伤7788人。3月22日16时11分和19分,东汪附近先后发生6.7级和7.2级地震,震中烈度10度,极震区面积137平方公里,房屋全部倒塌,全县死亡431人,伤2022人,是近百年较大的一次地震。3月26日23时14分和19分,百尺口、束鹿、冀县交界处先后发生5.2级和6.2级地震,震中房屋倒塌十之七八。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宁晋县多年地表水资源量748.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5696.8万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4438.9万立方米(保证率75%);地下水资源量5788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补给量6847.9万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7672.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075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183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仅107立方米。

宁晋县地表水用水主要是河道、闸涵,在汛期拦截河流洪水;工业、生活主要开采地下水,农业用水除沿河乡镇外大部分靠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平水年总需水量2.17亿立方米,缺水1.09亿立方米,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年超采量约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枯竭。

土地资源

截至2009年,宁晋县土地总面积154.82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29.09万亩,占总面积的83.38%;非农业用地25.73万亩,占总面积的16.62%。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

宁晋县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晋-45断块、晋-105断块、晋-89断块、晋古-2断块,位于四芝兰、苏家庄、大陆村3个乡镇。荆邱油田位于宁晋县境内,1966年勘探,于1979年开发,是华北油田南部油区主力油田之一。荆邱油田原油为半稠油;李羊杯至四芝兰断块为稠油,尚未开采。截至2008年,宁晋油区地下储量100余万吨。

岩盐

在四芝兰镇北孟庄村南约300米处,荆邱油区地下拥有盐矿资源,该区域在2929—3170米之间214米的厚度中,属于膏盐层,即含有石膏和矿盐。据华北油田地质学家推测,晋古45至106井南面的晋古55井含盐层厚,含盐高,地下含盐面积可覆盖荆邱油区,盐区面积在22平方公里以上,储存量约1000亿吨。该盐矿属钙盐型,氯化钠平均品位达92%,硫酸钙5%以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富矿,开采价值很高。

地热

宁晋县地处雄县—宁晋高温带,境内有地热的地下山体呈东低西高特征,地热水储量约600亿立方米,水质属于弱碱类。其中李羊杯晋7号自流井和毕家寨晋18号井年产地热水40.15万立方米。地热水中含氟、溴、碘、锶、锰、锂、铁等元素,锂、氟、硅酸和偏硼酸达到具有医疗作用浓度。

人口

明代洪武初年,宁晋县仅有310户,2754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长至43005户,226499人。1949年,宁晋县有96295户,374315人。1955年人口达到40万,1972年突破50万,1987年增长到60万, 1998年超过70万。

2014年,宁晋县总户数229281户,户籍人口791570人,其中男性409930人,女性381640人;18岁以下202932人,18—35岁217891人,35—60岁252589人,60岁以上118158人;全县常住人口738250人,其中城镇人口285549人,城镇化率38.68%。2014年出生12636人,人口出生率16.42‰,出生人口性别比112:100,死亡5627人,人口死亡率7.31‰;自然增长700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11‰。

社会事业

教育

古代,宁晋县内有孔庙学宫、蒙泉书院、洨滨书院、正学书院等教育机构,还办有若干社学、义学和私塾。宋代至清代,宁晋县共产生文、武进士83人,文、武举人229人。1903年洨滨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到1905年全县有小学堂109所。1930年开办树德中学,1937年停办。1949年,宁晋县有高级小学21所,初级小学273所。1951年成立宁晋县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班,更名为宁晋中学。1956年始办幼儿园。“文革”时期,宁晋县几乎村村有小学和初中,呈“小而全、小而乱”的局面,教学质量低下。1979年,有小学374所,初中268所,高中76所。改革开放后对中小学教育进行调整与整顿,压缩撤并学校。1988年,四芝兰中学更名为宁晋二中。1995年,开办第一所民办学校(第一私立学校);当年,全县有小学343所,初中47所,高中2所。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生源减少,2002年起对学校进行撤并。 [85-86] 2014年,宁晋县有幼儿园40所,在园儿童23619人;小学185所,在校生52764人;初中19所,在校生17884人;高中4所,在校生7594人。

文化

民国时期,县城开办有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英华书店、维新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书店,城隍庙、火神庙建有戏楼,乡村在庙会、年节临时搭台演出。1925年兴建七合茶园,1947年更名为宁晋戏院。1947年,民众教育馆成立,为县文化馆前身。1950年,成立新华书店,兴建人民礼堂。1958年,《宁晋报》创刊,县有线广播站、电影管理站成立,各公社普遍建立电影放映队。1963年建立县图书馆。“文革”时期,文物古迹损失严重。1971年,宁晋戏院拆建,改为人民剧场。80年代,新建了宁晋影院、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乡镇影剧院等文化活动场馆。1986年,宁晋县文化局和县演出公司相继成立。1987年,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所,县调频广播电台FM103.8开播。1989年,县电视台试播。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1996年起组织文化下乡活动。2003年,人民剧场、演出公司合并为人民影剧院。21世纪初特别是2008年以来,工笔画快速发展推广,成为一项产业。2014年,宁晋县有剧场、影剧院7个,体育场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72.8万册。

卫生

民国时期,西医传入,县城有翟氏医院、道生医院、万育堂、春景堂等中、西医医疗机构以及广昇堂等药铺。1942年霍乱流行全县。1946年成立益民医院。1949年县红十字会成立。1951年,益民医院更名为宁晋县卫生院。1953年建立妇幼保健站。1956年成立卫生防疫站。1958年,各公社普遍设立卫生所,全县建立大队医疗卫生保健站231个。1961年,宁晋县卫生院更名为宁晋县人民医院。1969年始办农村合作医疗。1972年,宁晋县人民医院更名为宁晋县医院。1973年县卫生局成立。1979年,妇幼保健站与县计生门诊部合并更名为宁晋县妇幼保健院。1990年,宁晋县中医院成立,1994年更名为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1995年建立宁晋县精神病院和宁纺职工医院。2000年,实行农村医疗机构“一村一室”,全县共有村卫生室326个。2005年,宁晋县被确定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6年,39所乡镇卫生院合并为14所。 2011年,宁晋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县医院、县中西结合医院),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4所;全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1.08万人次,住院手术4.82万台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55.48/10万,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2.5岁。2014年,宁晋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2597张,医务人员172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30人。


特产名吃

宁晋鸭梨:果实呈倒卵圆形,果形端正,鸭头状突起明显;单果重≥200g,果皮绿黄色,表面光洁,果点小;果皮薄微有蜡质,肉质细,脆、石细胞少,酸甜适中,具清香味。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固酸比≥70。2007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产量5.7万吨。

宁晋雪梨:个大味甜、洁白如玉,又称“象牙梨”。其肉甘甜清香,质地清脆多汁。高产、优质、早熟、耐储藏。单梨平均重225至30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2%~16%,可溶性糖6.4%,可滴定酸0.08%。并含有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甜脆可口。2014年产量20.3万吨。

食用菌:1982年起群众自发种植,2001年后达到规模生产。以平菇为主,有金针菇、草菇等十几个品种,年产3万多吨,销往国内外。

泥坑酒:始产于1916年。以优质红粮为原料,具有清澈透明、窖香浓郁、醇香柔和、回味悠长之特点。泥坑酒酿造技艺为河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面:清末民国时期原产于褚家庄,为特制手工挂面,面条细而且空心,色白而微青,柔韧而晶亮,开锅下面,一滚即熟,口感爽滑筋道,嚼之有弹性、韧性。

饸饹:用荞麦面和面,将一块面团放在漏床上挤压出一根根饸饹条,直接落进锅煮,煮熟后捞在碗里,浇上清汤、肉卤,撒上香菜即成。其特点是筋道,耐嚼,清香。

煎饼卷盘匴:为宁晋传统小吃中较受欢迎的一种。把小米、黄豆用水泡涨,加茴香上石磨磨浆,在鏊子上摊成薄饼,卷上盘匴(特制的油炸食品)即成。

著名人物

纪昌,纪昌庄人,春秋时期神射手,飞卫弟子,《列子·汤问第五》有“纪昌学射”典故。

李左车,小南里村人,秦末汉初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后归附韩信,为西汉开国功臣。

尹赏,字子心,杨氏县(今宁晋县)人,西汉酷吏。任长安令、江夏太守期间,因整顿治安、捕杀盗贼而闻名。

曹彬(931—999),字国华,延白村人,北宋开国名将。率军征伐北汉、南唐、辽,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拜枢密使。

曹皇后(1015—1079),延白村人,祖父曹彬。景佑元年(1034年)册封为皇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历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曹佾(1018—1089),延白村人,曹彬之孙,曹皇后之弟。俗称曹国舅,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官至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充太一宫使、济阳郡王。卒赠太师,追封沂王。

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赵州宁晋人。北宋重臣。奉命与契丹和议,订立“澶渊之盟”。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

董锡,字伯禄,东南王村人。历任监察御史,嘉议大夫,保定路清工匠提领,河南路总管,工、兵、刑部尚书。

曹鼐(1402—1449),字万钟,别号恒山先生,东王里村人。明宣德七年(1432年)中状元。历任泰和县典史、经筵讲官、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兼学士等职,入值文渊阁参与机要事务十年。在土木堡之变中遇难。

蔡叆(1496—1572),百尺口村人,明朝御史,巡察浙江、南直隶、河南等地,后被罢官,回乡兴办教育。

王怀庆(1875—1953),字懋宣,南塔庄人,北洋军将领。参加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镇压滦州起义、镇压外蒙古叛乱、直奉战争等战事。官至北洋步军统领、北京卫戍总司令、热察绥巡阅使兼热河都统。

李桂云(1910—1988),女,号丹秋,小柳庄人,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京梆艺术创始人。

陈强(1918—2012),徐家河人,电影表演艺术家。

陈佩斯(1954— ),陈强之子,籍贯宁晋县徐家河,喜剧演员,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