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通行于宁波大部分地区以及舟山群岛全境。其分布的主要地域为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宁波府域,包括现宁波市所属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区、象山县和余姚市丈亭、陆埠以东,慈溪市观海卫镇以东及宁海县岔路以北地区,以及舟山市全境。余姚、慈溪两市西部地区(原绍兴府余姚县)属临绍小片,宁海县岔路以南属台州片。宁波和舟山两市辖地内,诸口音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很高。宁海、象山两县是宁波话和台州话的方言连续体,两者没有明显分界,现公认的大致分界是从宁海县岔路镇到象山县石浦镇一线。宁波话分布区内有慈溪观海卫镇的燕话(属闽语)与象山县爵溪街道的爵溪话(属官话)两个历史方言岛,舟山海岛有零星闽语人群分布。随着近代移民的关系,宁波话对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上海话也有较大影响,“阿拉”一词即出自宁波话[1]。
宁波方音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分布在宁波市六区 (海曙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鄞州区,奉化区)、象山北部、宁海西北部、余姚东南部、慈溪东部,舟山大部分地区等,使用人口约500万。各土语十分接近,内部一致性也很高。余姚大部和慈溪西部被划分为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临绍小片。
吴语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位于今苏南、上海、浙江及邻近地区,称“吴越语”[2],简称为“吴语”,是因为吴语是从古代的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郡治分别在今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习惯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所谓“浊音”,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语音
如果从语音学的角度看,方言的语音特色更多地表现单音词和双音词上,它会更富有个性地表现出“读音”的地方性,或者说与普通话的区别,但是,这一区别会带来书写上的困难。好在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的中古音,借助于《广韵》《玉篇》这些古典的工具书,可以查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当然,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难认,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可能读出和读准。但是,如果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宁波方言,会发现它的三音节、四音节的俚语、俗语、比喻语、方言成语以及更多音节的短语和谚语(话头),不但可以书写,而且十分精彩生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视频
宁波话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吴语区的几个小片介绍 ,个人图书馆,2017-09-25
- ↑ 韩(日)语与中国东南沿海远古吴越语比较(上) ,豆丁网,20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