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韦伯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安东·韦伯恩 | |
---|---|
出生 | 1883年12月3日 |
逝世 | 1945年9月15日 | (61歲)
国籍 | 奥地利 |
别名 |
魏本 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 |
职业 | 作曲家 |
知名于 | 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
知名作品 |
《交响曲》 《钢琴变奏曲》 《三首宗教民歌》 |
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德语: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又译魏本,奥地利作曲家,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韦伯恩1883年12月3日出生于维也纳,1902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学,1904年起师从于勋伯格,与勋伯格、贝尔格组成新维也纳乐派(或称第二维也纳乐派)。纳粹占领奥地利期间,因受纳粹迫害(希特勒明令禁止演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不得不过隐居生活。1945年前往萨尔茨堡看望女儿、女婿,在宵禁、灯火管制时于户外吸烟,被一美国士兵误杀,该士兵在战后因懊悔而酗酒。[1]
视频
安东·冯·韦伯恩作品精选
基本情况
中文名 | 安东·韦伯恩 | 出生日期 | 1883年12月3日 |
---|---|---|---|
外文名 | 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 | 逝世日期 | 1945年9月15日 |
别 名 | 魏本,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 | - | - |
国 籍 | 奥地利 | 职 业 | 作曲家 |
出生地 | 维也纳 | 主要成就 | 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
安东韦伯恩(Anton von Webem,1883—1945)生于维也纳。与贝尔格一样,也是在1904-1910年成为勋伯格的私人学生的。他原来的作品是有调性的,保留下来的可 能只有一首纳白萨卡利亚》(Op.1)。1908年开始,跟随勋伯格采用无调性语言[如《六首管弦乐曲》(Op.6,1910)、《五首管弦乐曲》 (Op.10,1913)、弦乐四重奏《六首小品》等],从此,再没写过有调性的作品。1924年起,采用十二音技术写作《三首宗教民歌》 (Op.17)。从此,所写的作品都是十二音的[如《交响曲》(0p.21,1928)、《钢琴变奏曲》(Op.27,1936)等]。
纳粹统治时期,他的音乐被禁止出版和演出。为维持生活,他只好到出版社当校对员。韦伯恩在世时默默无闻:1945年德国投降不久,一天,他在屋外散步,可能由于语言的障碍和误会,被美国哨兵一枪打死。
韦伯恩的作品不多,共31首(17首声乐曲和14首器乐曲);死后,被录制成四张慢转唱片。他的音乐十分简练,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的、格言式的音乐语言而著称。
创作影响
第一阶段,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受古斯塔夫·马勒等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主要作品Op.1帕萨卡里亚舞曲。
第二阶段,自由无调性音乐:在其老师勋伯格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无调式音乐,作品的规模越来越小,在配器上简洁的不能再简洁,同时韦伯恩的创作开始使用音色序列法,即音色组合在不停地变换中,一个音色组合一般只持续1、2秒。主要作品Op.21交响曲。
第三阶段,十二音音乐:这一时期韦伯恩除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创作外,还进行了点描主义音乐的尝试,Op.27钢琴变奏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韦伯恩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许多尝试被后来的作曲家进一步发展,音色序列法被法国作曲家兼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发展为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点描主义音乐首次将无声视为一种音响与有声取得相同的地位,极大的启发了约翰·凯奇、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等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