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哥拉疣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哥拉疣猴(学名:Colobus angolensis):体长49-68厘米,体重6.1-11.7千克。美丽飘逸的尾巴比身体还长,有时超过1米,轻盈的体态和长长的四肢,身形较一般猴子大和重,只有四根手指。毛发只有黑白两色,臀疣小,尾长,颊囊小,拇指已退化成一个小疣,故名。胃很大且复杂,内分成数瓣,以适应从营养不丰富的树叶里吸取养分。

栖息于热带丛林中,或接近草原的树林中,主要吃植物的嫩芽和叶,同时也吃野果和谷物。[1]每群约20只,由成年雄性率领,用宏亮的声音来保卫领地。动作灵敏,能在树枝之间做长距离的跳跃。分布于安哥拉、布隆迪、刚果、肯尼亚等非洲国家。

栖息环境

栖息于各种生境的亚热带和热带干燥森林、热带雨林、灌木林、山地、低地、高山竹林、热带稀树草原和沼泽地。这个物种栖息于原始和次级低地到山地森林,垂直海拔高达达3000米。

形态特征

安哥拉疣猴是中型的树栖猴子,体长49-68厘米,体重6.1-11.7千克。美丽飘逸的尾巴比身体还长,有时超过1米长有长长的白眉身体两侧长着斗篷一样的白色长毛前肢长有与众不同的四个指头,长而柔软的毛毛色为黑白相间。轻盈的体态和长长的四肢,身形较一般猴子大和重,只有四根手指。臀疣很小,尾巴很长,雌性尾长为706毫米,雄性829毫米。尾巴端部常有一截白色,颊囊也比一般猴子小,拇指已退化成一个小疣,故称疣猴。

雄性比雌性稍大。刚出生安哥拉疣猴皮毛完全是白色,在三个月左右的年龄开始发生改变。

生活习性

安哥拉疣猴是昼夜和树栖性物种,居住在森林的上层和中层,很少到地面上来。生活在多达25只的家族群中,临时也会聚集300多个的大群。通常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社会群体,包括一只成年雄性、几只雌性和它们尚未独立的子女。几头雌性会共同哺育家庭内年幼的小猴,雄性在成年前会离家独立,雌性则留在家族里。

不同家庭间一般不会和谐共处,彼此间会保护和争夺栖地。每群疣猴都占据一小片地方,按固定的路线从它们睡觉的地方到吃食的地方去。当别的疣猴侵入它们的地方时,双方就会面向对方,咂舌摇尾,但不动手打架。受到侵犯的疣猴则上下跳动,同时发出吼声,有时会连续地吼叫达20分钟之久。它们的吼叫声很响亮,一般能传出1.5公里远。雄疣猴爬到树木的高处,然后往下跳,从一棵树的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上去。以这种方式向对方示威和炫耀,最后终于有一群疣猴退走,由带头的雄疣猴断后。

主要吃植物的嫩芽、叶、鲜花和水果,也吃白蚁。每天从早到晚,要吃2-3千克的食物。

繁殖方式

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婚姻方式为一夫多妻制,群族通常有2-6只成年雌性。在家庭中雄性占主导地位,可以与群族中的任一成年雌性交配,每隔两年繁殖一次,高峰期为9-10月,妊娠期约147-178天,每胎仅产1仔,偶尔也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小猴通体白色,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幼猴总是挂在其母亲的胸部抓紧母猴的皮毛。3个月后长得和父母体色相同,7个月大时就可以自由活动了,4-6岁左右性成熟,普遍能活20-24年,最高寿命29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虽然该物种可能是在它们生活的区域内数量相当丰富。然而,脆弱的栖息地被破坏,人类因为它们的皮毛和肉食在丛林中狩猎,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遭受广泛的侵袭。在某些领域,如肯尼亚的卡卡梅加森林,其数量正在相当迅速下降。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哥拉、布隆迪、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卢旺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和赞比亚。

参考来源

  1. 安哥拉疣猴个人图书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