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安塞腰鼓

增加 1,52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安塞腰鼓.jpg|有框|右|安塞腰鼓[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28/347473df0a044f1bad0de706c1126d5d.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71811321_480195 来自 搜狐网 图片 ]]]
  ''' 安塞腰鼓 ''' [[ 陕西省 ]] 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 [[ 延安市 ]][[ 安塞区 ]]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SRBQ7UQ052193GU.html 陕西的民俗,你知道几个?],网易网,2019-10-31</ref>。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 安塞区 ]]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 [[ 延河 ]] 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 [[ 黄土高原 ]] 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
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时代发展==
1981年,在与 [[ 安塞县 ]] 比邻的 [[ 延安市 ]][[ 梁村乡 ]] 王庄村一处叫" “[[ 墓陵塌" ]]” 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
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 [[ 宋代 ]] 造物。
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
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 马步蹬腿" 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 [[ 陕北 ]] 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 [[ 陕甘宁边区 ]] 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 胜利腰鼓" ,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 [[ 艾秀山 ]] 等民间艺人向 [[ 中国青年文工团 ]] 传授了腰鼓技艺,在 [[ 布达佩斯 ]] 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 腰鼓 ]] 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 安塞县、 [[ 榆林 ]] 地区的横山、 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 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 榆林横山。
[[ 明代 ]] 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 [[ 安塞 ]]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 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f>[http://www.sohu.com/a/296752131_803308 厉害啦!安塞凭借安塞腰鼓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搜狐网,2019-02-22</ref>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 [[ 香港 ]] ,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 [[ 陕北高原 ]] 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 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 [[ 日本 ]] [[ 德国 ]] 等其他国家进行表演。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地位评价==
2012年《 为人民放歌》大型文艺晚会的开场节目就是来自革命圣地 [[ 延安 ]] ,闻名海内外的安塞腰鼓<ref>[https://xian.qq.com/a/20100510/000215_1.htm 热情如火 安塞腰鼓(组图)],腾讯网,2010-05-10</ref>。
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ref>[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141452124/1.html 三门峡天鹅、山西黄土高坡地窨院、万荣李家大院、壶口瀑布、安塞腰鼓,靖边波浪谷、雨岔羚羊谷图文欣赏],新华网,2018-01-02</ref>。
在革命时期它被称作“胜利腰鼓”,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欢迎毛主席和 [[ 工农红军 ]] ,欢庆胜利的时候就曾跳起气势磅礴的腰鼓。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90年 [[ 北京亚运会 ]] 上,安塞腰鼓的表演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至今为人称道。安塞腰鼓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在为纪念 [[ 毛泽东 ]]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举办的《为人民放歌》大型文艺晚会上作为开场节目,意义不同寻常<ref>[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5/23/14755007_0.shtml 新老艺术家同声《为人民放歌》],凤凰网,2012-05-23</ref>。
==娱乐活动==
安塞地处陕北,相传古时候戌边守塞士卒,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随着岁月流逝,腰鼓又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节日期间,人民用打腰鼓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气氛。安塞腰鼓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两种形式。一种为路鼓,即边走边打,另一种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打鼓者多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鼓系腰间,两手执槌,在大鼓、 [[ 大锣 ]] 、铜铙及 [[ 唢呐 ]] 的伴奏下,左蹦右跳,生龙活虎,显示 [[ 黄土高原 ]] 的挚热情感,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或者 祭祀,后来演变为传统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可有几人到几千人一起演奏非常壮观。安塞腰鼓是 安塞三绝之一,1996年, [[ 安塞县 ]]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腰鼓之乡”。
==风格特色==
 
[[File:安塞腰鼓时如烈马奔腾.jpg|有框|右|安塞腰鼓时如烈马奔腾[https://www.21pw.com/uploadFile/news/2010-12-30/201012301511097486.jpg 原图链接][https://www.21pw.com/chn-2009-10-30/l114902.html 来自 旅游网 的图片 ]]]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晴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
==腰鼓类别==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 [[ 武术 ]] 、体操、 [[ 打击乐 ]] 、吹奏乐、 [[ 民歌 ]] 等融为一体,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 " 挎鼓子" " 踢鼓子") ”) 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 跑驴' " 水船" ,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ref>[https://guoxue.chazidian.com/wudao/18998/ 安塞腰鼓],查字典国学网,2014-03-26</ref>。
==习俗遗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 [[ 春节 ]] [[ 元宵节 ]] ,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 由各村推举产生) 先组织 [[ 祭祀 ]] 活动,称为" 谒庙" :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 [[ 唢呐 ]] ,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 谒庙" ]]” 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 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 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 !” 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 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 “[[ 乡人傩" ]]” 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 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 [[ 腰鼓 ]] 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 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 [[ 鼓乐 ]] 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 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 沿门子" 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 [[ 陕北秧歌 ]] 一样,称之为" 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 转灯"(也称" 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表演形式==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 路鼓" " 场地鼓"
===" 路鼓"===
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 头路鼓子" ,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 [[ 孙悟空 ]] [[ 猪八戒 ]] [[ 唐僧 ]] 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 路鼓" 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 十字步" " 走路步" " 马步缠腰? 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 单过街" " 双过街" " 单龙摆尾" " 双龙摆尾" 等。
===" 场地鼓"===
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 [[ 伞头 ]] 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 踩大场" ,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 神楼" " 古庙" " 神前挂金牌" " 富贵不断头" " 和尚游门" 等。到引出" 太阳弧" 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 [[ 秧歌 ]] ,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 谒庙" 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 接后音" 。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 场地鼓" 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 跑驴" " 水船" " 高跷" " 二鬼打架" " 大头和尚" 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 [[ 锣鼓 ]] 敲得快, [[ 唢呐 ]] 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风格韵律==
[[File:文腰鼓”轻松愉快.jpg|有框|右|文腰鼓”类似秧歌[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200312/10/F2003121016051300000.jpg 原图链接][http://www.people.com.cn/BIG5/tupian/1098/2238907.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 ]]]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 文腰鼓" 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 武腰鼓" 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 [[ 西河口乡 ]] [[ 真武洞 ]] 两地最有特色。
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 [[ 武术 ]] 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 式子慷慨码子硬"
==风格特征==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 " 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 [[ 舞蹈 ]] 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 马步蹬腿" " 连身转" " 马步跳跃" 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 挎鼓子 ]] 的服饰装扮与传统 [[ 戏曲 ]] .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 [[ ]] 、镲、 [[ ]] 等。
==传承意义==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 [[ 黄土高原 ]] 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 [[ 北京 ]] ,在 [[ 香港 ]] ,在中国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 [[ 陕北高原 ]] 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是 [[ 黄河 ]] 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视频== ===<center>安塞腰鼓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安塞腰鼓》</center> <center>{{#iDisplay:w0778h98t58|560|390|qq}}</center> <center>开场舞《安塞腰鼓》</center> <center>{{#iDisplay:x0546mo86fm|560|390|qq}}</center> <center>气势磅礴,安塞腰鼓 </center> <center>{{#iDisplay:v0564h8vxy1|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57,8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