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大觀區海口中心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安慶市大觀區海口中心學校成立於2004年,系海口鎮教委和中心小學合併而成,負責全鎮小學教育行政、人事、經費和教學業務管理,根據「安慶市大觀區海口中心學校」網站資料,轄14所完小和2所初小。全鎮小學在編教職工160餘人,退休(養)教職工 80多人,小學教學班110個,在校學生3600人,附設學前班8個,在校幼兒200餘人。海口中心學校本部設在海口鎮工業園區,占地22畝,建築面積2000㎡,在校學生700人,教職工40人,是海口鎮規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學。
學校簡介
小學因材施教[1],讓每一個同學成為身心健康、興趣多樣,主動發展、品質優良、適應社會的人,我們老師用辛勤耕耘換來一朵朵花蕾的綻放。那些熱愛同學的場景已被傳承為一幼經典,記憶被我們共同珍藏!本着"團結、勤奮、嚴謹、創新"的工作方針,熱心為學生服務,為學習型社會,為家長服務,積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歷史沿革
根據「安慶市大觀區海口中心學校」網站資料 ,海口鎮的小學基本創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和中期,初建時僅有南埂、海口、培文三所完小,其餘均為初小或教學點,至六十年代後期發展成為「一村一完小」的格局。這一時期,由於小學不僅擔負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務,還肩負農民掃盲教學工作,各村在辦好一所完小的基礎上,還根據實際需要設立了許多民辦教學點、夜校,直至七十年代後才陸續撤銷,併入村完小。1985年,懷寧縣實施鄉鎮區劃調整,紅星鄉劃分為巨網鄉和紅星鄉,同時將洪鋪鎮部分村劃入巨網鄉,小學教學業務管理分別由巨網中心小學(設在鎮江小學)和紅星中心小學(設在南埂小學)承擔。1987年,鄉鎮教委成立,由巨網鄉教委和紅星鄉教委分別負責兩鄉教育行政管理。1992年,懷寧縣實行撤鄉並鎮,巨網鄉和紅星鄉合併成立海口鎮,教育機構也隨之改變,撤銷巨網鄉教委和紅星鄉教委,成立海口鎮教委;撤銷巨網中心小學、紅星中心小學,成立海口中心小學,校址設在南埂小學。2003年9月,海口中心小學遷入新址。2004年,安徽省實施鄉鎮教育機構改革,撤銷鄉鎮教委和中心小學,成立中心學校,海口中心學校誕生。
區劃範圍
海口中心學校本部在大觀區工業園區(安寧居委會),2005年區劃調整時下轄13個完小和3個初小,2006年9月撤銷東方初小,2008年9月布局調整後下轄學校變為8個完小和7個初小。具體名單為:完小8所-皖江、海口、紅星、鎮江、培文、義湖、引河、溢湖;初小7所-張港、南埂、北埂、西中、保嬰、葉墩、安西。
參考文獻
- ↑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搜狐,2018-06-15
- ↑ 如何建設學習型社會 ,搜狐,201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