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远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长江水系赣江上游和珠江水系东江源发源地,介于东径115°9′52″至115°37′13″,北纬24°52′18″至25°36′52″之间。东界会昌县,东南接寻乌县,西南邻定南县,西连信丰县,北接于都县与赣县。全县东西宽约48.8千米,南北长约84.6千米,总面积237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以汉族为主,有畲、回、满、壮、高山等少数民族。

全县辖8个镇、10个乡[1]: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鹤子镇、三百山镇、车头镇、镇岗乡、凤山乡、新龙乡、蔡坊乡、重石乡、长沙乡、浮槎乡、双芫乡、塘村乡、高云山乡。共有11个居委会、15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欣山镇,距省会南昌市公路里程586千米,距赣州市172千米。

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山地占总面积的83.43%。地势中部突起,向南北倾斜。河流众多,镇江水流贯南境,濂江河流经北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降雨量164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3.4%。主要有钨、铅锌、稀土、铁石、石灰石、地热等矿产资源。特产有香菇、九龙茶、脐橙等。

安(远)信(丰)、安(远)寻(乌)、安(远)定(南)、安(远)会(昌)、安(远)雩(都)公路过境,西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南接京九铁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远属中央革命根据地之一。建于北宋的无为塔、古迹莲花岩,清代永镇桥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江源头三百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原始森林、虎岗温泉群。是赣南采茶戏的发祥地。

历史沿革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析雩都县南三乡地置安远县。因境内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唐《元和郡县图志》“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隋开皇中(581年至600年)安远县并入雩都县。唐贞元四年(788年),分雩都县南三乡并信丰县一里,复置安远县。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并入会昌县,至大三年(1310年)复置安远县。明清属赣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府,县直属江西省。民国3年属赣南道。民国15年废道,直属江西省。1930年6月起,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南革命委员会;11月初起,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南办事处。1931年6月起,属中央苏区江西省。1933年8月中旬,属中央苏区粤赣省。民国22年秋,属赣南专区。民国23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3月至38年8月19日,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20日,属赣州分区。同年11月23日,属赣西南行政区。1951年6月29日,属赣州专区。1954年5月25日,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5月15日,属赣州专区。1971年,属赣州地区。现属地级赣州市。

1984年5月15日,设立新龙乡、蔡坊乡(赣府字[1984]112号)。1987年4月5日,孔田乡、版石乡改设孔田镇、版石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12月10日,撤销天心乡、龙布乡,设立天心镇、龙布镇(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1997年,全县面积2375平方千米,人口30.9万。辖5个镇、16个乡:欣山镇、孔田镇、版石镇、天心镇、龙布镇、濂江乡、塘村乡、浮槎乡、双芫乡、长沙乡、重石乡、蔡坊乡、崠坑乡、车头乡、新龙乡、高云山乡、江头乡、凤山乡、镇岗乡、新园乡、鹤子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县总人口309541人;其中:欣山镇29280人、孔田镇25745人、版石镇21573人、天心镇24415人、龙布镇19631人、鹤仔乡13354人、镇岗乡12779人、新园乡13200人、凤山乡10032人、濂江乡38260人、新龙乡8495人、车头乡16559人、江头乡3949人、蔡坊乡5982人、重石乡12117人、岽坑乡6123人、长沙乡11469人、浮槎乡13929人、双芫乡6480人、塘村乡7580人、高云山乡8589人。

2001年9月6日,撤销濂江乡,划归欣山镇;撤销江头乡,划归新龙乡;撤销栋坑乡,划归天心镇;撤销车头乡、鹤子乡、新园乡,设立车头镇、鹤子镇;新园更名为三百山镇(赣民字[2001]437号批复)。2001年底,安远县辖欣山、鹤仔、孔田、三百山、车头、版石、天心、龙布8个镇和镇岗、凤山、高云山、新龙、蔡坊、重石、长沙、双芫、塘村、浮槎10个乡,共有243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总人口337246人,其中农业人口294532人。

2002年底,安远县辖8个镇、10个乡,14个居委会、210个行政村。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4.7万人。2006年全县总人口3515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34人。

视频

安远县 相关视频

瞰中国|安远县打造城乡智慧物流新模式
瞰中国|安远县打造城乡智慧物流新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