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八大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安阳八大景 |
中文名: 安阳八大景 景点1: 鹿苑春晖 景点2: 鲸背观澜 景点3: 漫水长虹 |
安阳八大景指的是安阳境内的八个景观。在安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八大景犹如八颗光灿夺目的珍珠。[1]
起源
安阳八大景的说法最早可上溯到明朝。当时,朱氏皇族里有一位赵王,他的封地就在安阳。这位赵王名叫朱厚煜,通诗文,喜美景。他在一些诗文里就写到了安阳八大景。赵王笔下的八大景分别是鲁山晴岚、拔剑灵泉、万金惠渠、漳河晚月、古庙夕阳、西陵遗冢、三台遗址、龙潭瑞泽。每一处景致赵王都要赋诗一首,这些诗歌在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编撰的《彰德府志》中均有翔实记述。赵王这些咏景的诗歌应该是安阳八大景的起始。
今年68岁的许作民对安阳八大景颇有研究,他手里就保存着一套完整的清乾隆五十二年出版的《彰德府志》。据考证,鲁山晴岚位于安阳县铜冶镇东南方向。当地有一座鲁仙山,因山上建有鲁班庙而得名。晴空万里,此处亦山雾缥缈,是为一景。
拔剑灵泉即安阳县水冶镇的珍珠泉。说起这拔剑泉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宋仁宗庆历年间,韩琦曾以文臣的身份,与另一位北宋著名文人范仲淹一起,率领大军挺进西北地区,与西夏展开了战争。宋军在凯旋回师途中,兵马路过水冶,时值盛夏酷暑,将士口渴难耐。
韩琦派人四处找水,但都没找到。韩琦焦急万分,下马四处观看,情急之中抽出宝剑,猛刺于地。拔剑后,突见泉水咕噜咕噜上涌,似珍珠翻滚,人马欢腾雀跃,取水解渴,故名"拔剑泉"。
古庙夕阳从诗文推测应指小南海一带黄昏时的落日余晖。位于安丰乡的曹操墓又名西陵,即是西陵遗冢一景。万金惠渠就是今天的万金渠一带的风光。只是数百年后,早是景色不在,空留后人遐想。三台遗址就是东汉末年曹操修建的位于临漳县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但现在临漳已划归河北省,此景也与安阳无缘了。至于龙潭瑞泽,已很难考证出所指何处了。
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河南总志》有关彰德府的文字对八大景的记载却是另一版本。当时的彰德府管辖着安阳县、汤阴县、林县、临漳、磁州、涉县、武安共七县。彰德府有自己的八大景,每个县也都有自己的八大景。
史载彰德八景为太行叠翠、洹水流清、釜山石鼓、洪谷金灯、商王旧都、魏公故宅、豹起遗渠、乔固荒冢。排在彰德八景之后的便是安阳八景:曾辅佐过宋代三朝皇帝的宰相韩琦修建的昼锦祠堂,位于水冶的韩琦父亲的墓碑梅花古碑,安阳县邵家屯村的断梁古寺,洪河屯乡彪涧村的猛虎彪涧,珍珠泉的泉涌如珠,还有尚未考证出所指的柏树无霜、见龙回石、汉王射井。
从史料看,《河南总志》上所提到的安阳八景仅指当时安阳县的八大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的八大景也在不停地演变。到了清朝时期,已基本形成比较固定的八大风景名胜。清乾隆五十二年编撰的《彰德府志》中记载,安阳八景分别为鹿苑春晖、鲸背观澜、柏门珠沼、漫水长虹、韩陵秋霁、漳河晚渡、善应松涛、龙山积雪。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王迎喜编著的《安阳通史》提到,明清时期安阳县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景,与《彰德府志》记载基本相同,只是韩陵秋霁变成了韩陵片石。现在安阳人所津津乐道的八大景,指的就是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说法。
安阳在古代居"天下之中",西靠太行,东临平原,境内河渠纵横,道路如网,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自然的恩泽和经济的繁荣,使安阳自古就有绚丽的风光和精美的建筑。史料上各成一家的八景记载,有的今世尚存,有的依稀可见,有的就仅剩传说了。但从万年之遥走过来的安阳曾经拥有的美丽却不禁让人心向往之。
八大景观
鹿苑春晖
鹿苑春晖在《彰德府志》记载的安阳八大景中,鹿苑春晖是名列榜首的。景点所在地就是现在的二旅社、市蔬菜公司、市实验中学一带。这里曾经建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大生禅寺,俗称大生堂。
大生禅寺修建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史志记载,在明清时期,此寺香火旺盛,往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寺院坐北朝南,院内大殿巍峨,古树参天。在《彰德府志》鹿苑春晖图上,可见禅寺内古柏耸翠,形态各异。亭台、石凳、石椅,玲珑精致。在禅寺辉煌时期,文人骚客,游方僧侣都会汇集于此。春来踏青,夏来避暑,秋可赏月,冬可吟雪。"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说的正是这处美景。
寺内僧人圈养了大量鹿以示其善。因此,民间又把大生禅寺称作鹿苑。寺前有一条宽阔的东西大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大道了。道上骑马的、走路的、挑担的,熙熙攘攘。
夏云、秋月、冬雪之际,登上寺内大殿举目览胜,眼底景致美不胜收。最美的是到了每年的阳春三月,院内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晨色暮霭中,一抹柔柔的阳光从嫩嫩的树梢上穿过,投射到地上的,影影绰绰。北面缓缓流淌的洹河旁,波青草绿,阡陌交织的田野里,麦翠花红。此情此景,身在大殿之上登高远眺,"尤觉太和元气之充周于俯仰间,悉荟萃于此楼也。"鹿苑春晖也由此而来。
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在浩浩荡荡的陪驾队伍簇拥下开始了他的江南之旅。队伍一路南下,这一天,乾隆一行来到了彰德府。乾隆曾留下一首描写鹿苑春晖大生堂的诗歌。想必这位喜好美景又信奉佛教的皇帝应该是在这里驻足一游了。
到清朝后期,国势渐趋衰微,曾经繁华一时的大生禅寺也日渐荒芜。文人雅士不再来这里品诗作赋,僧侣们也逐渐漫游他乡。直至民国二十一年大生禅寺被拆,此处再难觅寻过往的盛况。
有的安阳人又把这一景叫鹿苑生辉。这个名字包含的内容更多。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光线洒向大生禅寺,都可称之为一景。但总觉少了鹿苑春晖的意境和韵味。
现在这一带已成了一条商业街,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在商家企盼日进斗金的时候可否知晓,他们脚下的土地曾是家乡最美的一道风景,一群斩断尘缘的出家之人曾在这里过着暮鼓晨钟、青灯黄卷的生活。
鲸背观澜
从大生禅寺北行不远便是洹河,也就是安阳老百姓说的安阳河。安阳八大景之一的鲸背观澜就位于此处。
在金元时期,洹河一带就有着秀美的自然景色。到上世纪90年代,安阳市又对安阳河及两岸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和修缮。游园绿地,堤岸垂柳,俨然一座天然花园。
鲸背观澜的具体地点就是老安阳桥处。有人说五代时期就有了老安阳桥,还有一说老安阳桥是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许有壬所修。石桥长40米,宽可并行4车。石桥两翼的柱子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栏板镌刻图案。所雕狮子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沉思,但都生动逼真,工艺精湛。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述,"洹水绕城东北,上架石梁,若鲸之背……当夫春水秋涛,浪白波青,萦回于虹影之下。于斯时也,而感济川而念切,或瞻鸥返而情遥。功施利济盖不独逝者如斯。"站在石桥上俯瞰洹河,但见漩涡涟漪,浪涛起伏,波澜壮阔。当年孔夫子曾站在大河之滨感叹:"逝者如斯!"面对着这悠悠流水,许多观者都禁不住发出怀古思今之幽情。鲸背观澜由此得名。
如此说来,这里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层面上的视觉享受了,更深层次的是心灵的涤荡,心情的松弛,心绪的放飞。
还有人把这一景称为鲸背观栏。是说桥两侧的石栏杆风姿迥异,栏杆上的石狮更是宛若活物。游人站在石桥上,既可赏水色之美,又可观石雕之精。但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安阳人的认同来看,鲸背观澜才是正宗。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有一次被敌人追得溃不成军,一路逃至安阳河北岸。往前是翻滚的河水,后面是疯狂的追兵。朱元璋心里暗叫"不好!"这时,河里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个庞然大物从河里一跃而起,横跨在洹河两岸。朱元璋定眼一看,是一条身长数丈的大鲸鱼。他急忙从鲸背上向南逃去,躲过一劫。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对此念念不忘,命人修建鲸背状石桥以示纪念。
到了清末年间,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一帮大臣以"西狩"的名义跑到了西安。等到留守京城的官员签订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后,以为天下太平的慈禧等人便打道回府了。这一次,他们就从安阳桥经过。一行人也没有闲情雅致来欣赏一下鲸背观澜的美景,一心向着紫禁城赶路。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侵略者的战车很快就开进了安阳。守城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们炸毁了安阳桥以掐断日军道路,延缓时间。"鲸背"就此断为两半。现存的安阳桥经历过多次大的翻修,据说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元代的一些石墩。
如今,几乎再也没有人会选择到老安阳桥做一次旅游了。只有到了每年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时,安阳人才会来到这里赏景。但此景已非彼景,唯有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洹河水依旧滔滔东去。
柏门珠沼
出安阳市区往西20公里就到了水冶镇。水冶镇西有一泉名曰珍珠泉,这便是八景之一的柏门珠沼所在地。
珍珠泉四周地势较高,泉水自池底细沙中袅袅上浮,串串簇簇,忽聚忽散,犹如万斛珍珠,故名珍珠泉。泉边新柳古槐交织,令人心旷神怡。池底冒出"珍珠"涌至水面,颗颗撕裂便化作片片涟漪。泉水处处喷涌如珠,每当暮色降临,云影、星光与碧波交相辉映,犹如仙界。泉边有一亭,亭边有一古柏树,独干双根,很像一扇拱形的小门,人可穿行其中,这就是"柏门"。据说,这棵柏树是宋元时期栽种的,一剑刺出拔剑泉的韩琦也是宋朝人,大家不妨估算一下,这一景距今有多少年了。
珍珠泉由拔剑泉、马蹄泉、卧龙泉三个泉组成。话说当年韩琦为解将士之渴,一剑刺出个拔剑泉。韩琦的战马看到将士争相饮水,却迟迟轮不到自己,心急如焚,就用前蹄刨地。不料蹄下也有泉水上涌,战马喜出望外,饮了个痛快。因此泉酷似马蹄,所以老百姓就把它称为马蹄泉。韩琦所用宝剑为皇帝所赐,他出师抗击西夏是代帝西征。在水冶饮水解渴,稍作停顿之后,大军班师回京。当时,韩琦休息过的地方也冒出了股股泉水,当地人就把它称为卧龙泉。
安阳人都相信柏树能除魔祛病,保佑安康,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有烤柏枝、祛百病的风俗。珍珠泉这株独干双根的柏树更是被人们赋予了各种"神奇的功能"。据说用手摸一下"柏门",便可强身长寿。每个到这里游览的人,都会用手在"柏门"上来回抚摩,然后从门中穿过。时间一久,"柏门"已被磨得锃光瓦亮了。
现在,柏门珠沼处已建成了珍珠泉公园,彩梁画柱,曲径通幽,是安阳八大景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个。
漫水长虹
水冶镇的东边,在流经这里的安阳河上,一座小桥横跨东西,把水冶镇与东边的曲沟镇固现村连接在了一起,这便是八景之一的漫水长虹。
早年间,这一带商贾云集,历来就有"银水冶金彭城"的说法。安阳河在此由南而北缓缓向前。
这里是通行的要道,仅靠渡船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于是,修建一座桥就成了当务之急。最初的时候,人们修建的石桥离水面高约丈余。然而每到夏季暴雨骤至,汹涌的洪水便从上游涌来,水面升高,石桥总是被水冲得残缺不全。
一开始,每当桥被损坏以后,大家就会重新把它修缮一番,可是石桥"恒为水所冲啮"。于是人们就"改置平桥"。石桥长约20米,宽3米,紧贴水面。夏秋时节,洹水上涨,大水从桥上漫过,因此这桥就称为了漫水桥,也叫固现桥。
桥的西岸有起伏的丘陵,上面树木茂盛,灌木丛生,确有一番好景致。丘陵上建有一座普善庵,整日香烟缭绕。站在普善庵的围墙外向下张望,就会看到"长桥宛如卧虹"。有水从桥上流过,就像一道彩虹若隐若现于水中一样。
清朝光绪年间,总督李秉衡在彰德官员的陪同下到此游览。望着漫水而过的石桥,水中清晰可辨的古寺、小丘、浮云的倒影,李秉衡雅兴大发,挥笔题写了"漫水长虹"四个大字,后人建碑予以记载。由此,漫水长虹一景更是锦上添花,扬名天下。
关于漫水长虹名字的由来还有好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此处洹河两岸的土呈棕红色,在艳阳高照时,红土映入水中,呈现出一条如带的长虹,所以称之为漫水长虹。还有人说,河里的水汽升腾到桥面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就会有彩虹出现,与下面的漫水桥上下呼应,是为漫水长虹。不过从史料中"长桥宛若长虹"的记载来看,这长虹指的就是漫水桥。
采访途中也曾多次路过此地,顺着河谷向下望,那座曾令人疑为幻境的古老石桥静静地卧在满是荒草的河滩上,河中的水早已不见昔日的奔涌浩荡。桥面上还残存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昔日的车水马龙和人声鼎沸似乎才刚刚走了不远,仿佛你紧追几步,就可以看见那时的繁华。遥想当年河水漫过的石桥,南来北往的商贾,亦真亦幻之间,不由得让人无限惆怅。
如今每到雨季,洹河的水还会上涨,但"长虹漫水"的盛景已不再重现,只能在想象中看着传说中那道美丽的长虹。
韩陵秋霁
出安阳市区向东北行6公里左右,便来到了安阳县的韩陵山。安阳八景的韩陵秋霁就在这儿。这里曾是汉代大将军韩信的屯兵处。相传韩信在此驻守期间,有一天到山脚下去,看见一白发老媪正在给人洗衣服。老媪满脸的皱纹和缕缕白发让韩信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就把她认作了义母。老人暴病而亡后,韩信将她葬于此地,故称韩陵。
每到秋阳高悬的季节,韩陵山便迎来了一年当中最迷人的时刻。登上小山的最高处极目远眺,但见层林尽染,在秋阳映照之下,密疏有致的林叶忽而呈现出醉人的红,忽而反射着耀眼的黄。山林间还有小溪潺潺淌过。身临其中,"承平日久,尘氛荡涤……几忘古昔之喧嚣者。"韩陵秋霁由此而来。
如此美景中却发生过一场大战。北魏末年,丞相高欢占据了邺城。尔朱兆三兄弟从各地纠集兵力20余万人准备和高欢决一死战。当时,高欢人马仅有3万余人,如果硬拼必是以卵击石。经过精心策划,高欢把尔朱氏兄弟引到了韩陵山,然后又从附近村落里找来大量的牛、驴,用这些牲畜堵住了尔朱氏军队的退路。一场恶战在韩陵山展开了。最终,高欢以少胜多,大败尔朱氏的军队。后东魏建都邺城,高欢为宣扬自己的这次功绩,大肆在韩陵山立碑建寺,并命才子温子升撰写碑文。
现在,人们都把韩陵山的寺院称为定国寺,其实这是误称。长期研究安阳八大景的许作民考证,当时高欢同时在邺城和韩陵山修建寺院,两处的碑文均为温子升所写。邺城的寺院叫定国寺,韩陵山的寺院叫韩陵山寺。后来邺城定国寺被焚,寺院化为一片废墟。但定国寺的名气还很大,人们就把韩陵山的寺院说成了定国寺。这种说法大概从北宋年间就有了,一错就错了约1000年。
韩陵秋霁中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就是韩陵片石,也就是温子升撰写的碑文。说起这"片石"之称还有一段来历。当时正处在南北朝时期,这一年,南方梁国尚书庾信来到了东魏,那时南方的文人雅士很多,并对北方的文化看不上眼。这一天,庾信来到了韩陵山寺,一看温子升的碑文,辞藻华丽,大气磅礴,庾信连连叫好,并让人把原文抄了下来。回到南方后,有人问他北方文士如何?庾信就说:"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耳。"从此,这座石碑便被叫作了韩陵片石。有人说韩陵片石指的是韩陵山的石头,那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了。关于这位出使东魏的尚书,有的书记载是陈国的徐孝穆。这就有待学者、专家进一步考证了。
因为战乱和自然的侵蚀,韩陵山的石碑已更换了好多次。现在的石碑是明朝时雕刻的温子升的碑文。1958年大跃进时,附近的村民把石碑从山上拉走,直到现在,石碑还放在西大佛村。
在韩陵山的南坡,有一株千年酸枣树王。树高近8米,且枝繁叶茂,年年酸枣累累。相传1775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巡游路过彰德府,来到韩陵山赏寺庙碑文。乾隆来到了这棵酸枣树下,但见红枣遮日,酸香四溢。摘下一颗放入嘴中,其味胜过宫中的冰糖葫芦。乾隆一连吃了几颗,还让随从摘了一大袋,带回宫中让皇后爱妃品尝。酸枣树下的乾隆一边吃一边感叹:"真乃酸枣树王矣!"从此,这棵枣树就称了王。
1947年,这里的定国寺被毁,后群众又集资兴建。如今,淮阴侯韩信的屯兵处早已灰飞烟灭,韩陵大战古战场的金鼓声也已远去,留下来的,只有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韩陵山一如既往的姿色。
漳河晚渡
市区正北的安丰乡丰乐镇,位于豫冀两省的交界处,一条漳河横贯东西,漳河晚渡说的就是这里。
漳河发源于太行山,向东蜿蜒曲折,水位变化频繁。丰乐镇在古代是南北御路官道,通往京城的必由之路,是漳河上重要的渡口。
漳河水位变化无常,水涨时,汹涌澎湃,犹若无羁之马,吼声如雷,令人生畏。水落时,平静如镜,状似彩虹。待到傍晚日落西山之时,河面上霞光反射,水气缭绕,几叶小舟暮色晚渡,岸边柳树在风中摇曳,好似一幅天然画卷。《彰德府志》记载,漳河"为郡巨浸,南北车马莫不于兹。……若夫夕阳在山,人影历乱,反照入波。觉水逝云归,神怡心旷,斯一郡之大观也。"随着南来北往的人流,漳河晚渡的名声也逐渐传遍大河两岸,成为安阳八景之一。
在古代,漳河水势浩大,洪水经常会使漳河决堤泛滥成灾。河边村落里的一些巫师巫婆就恐吓村民,每年必须给河伯娶个媳妇才能免除水患。结果每年都会有一贫家女子被投入河中,弄得人心惶惶,村民四散逃离,田野荒芜。西门豹为邺令后,调查清楚根源之后,在河伯娶亲之日,以女子不美为借口,将老巫婆投入了漳河,向河伯"请示"。连投三个巫婆不见回来,又要投人时,吓得巫师巫婆们跪地求饶。从此迷信破除,生产恢复,百姓安居乐业。
东汉建安年间,文坛上有名的"三曹"和"建安七子"也曾在这一带以诗文会友。试想当年漳河晓月,舟船扬帆,一群桀骜不驯、风骨傲然的才子荡舟漳河,推杯换盏之间,会吟出怎样的千古佳句?
现在漳河上的南北通道已被铁路桥、公路桥所替代,但漳河晚渡处仍是风景如旧。只是少了盛时的车水马龙,让人徒留追忆。
善应松涛
从市区向西南行25公里,就来到了安阳县善应镇,八景之一的善应松涛便在此处。
历史上善应就是一民风醇厚、景色秀美之地。许有壬在一首《游善应 浣溪沙》中这样描写善应的美景,"崖上留题破紫烟,岩前瀹茗挹清泉,烂游三日酒如川。有水有山高士宅,无风无雨小春天,人间真见地行仙。"传说南海观音路过此地,看到这里峰峦叠翠,群泉争涌,不禁感叹恶有山,善应水,善应一名由此而来。
这一带群山环抱,地下水十分丰富,河水清澈见底。近处有一牛头山,小山玲珑,苍松翠柏。在半山腰上,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庙掩映在一片片葱翠之间,这便是南海古庙。有风从山中掠过,掀起松涛阵阵,蔚为壮观。身在此间,犹如身入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连绵起伏的松涛中不时传来天籁般的轰鸣,"如谱琴瑟,如吹笙竽,如咽寒泉,如喧飞瀑,令人仰听。"耳畔仿佛有鸾凤之音,又若秋之风携带着夏之雨极速驶来。恍惚之际,不觉身在林壑,而是进入了音乐的圣殿。观松柏层林,听涛声哗哗,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人们对善应松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是牛头山上松柏茂密,夜深人静之时,风来树摇,其声如涛。还有的说是山下潭深数米,潭中水草逶迤,随水漂流,摇头摆尾之状,犹似松涛。其实,对美景的欣赏何尝不是见智见仁呢?无论怎样,各自品味,各自陶醉,只要感悟到美也就足够了。
松林旁就是有名的小南海石窟。这里河道纵横,碧波荡漾。传说观音留恋这里的美景在此修行,世人修建了菩萨庙。因不是正宗的南海仙境,故称为小南海。
善应河段的航运曾经非常发达。唐宋之际,善应舟船如梭,风帆林立,由此地出产的煤炭、木材、粮食顺着安阳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这里风来树摇,其声如涛的美妙景象不知进入了多少人的眼睛里、脑海中。只是今日,山上的松树已是踪迹难觅,回荡了千百年的涛声,却能穿越遥远的时空,让今人一再追思、向往。
龙山积雪
龙山积雪景观位于安阳县的九龙山。
九龙山的来历颇为神奇。古时候,一对恋人的姻缘受到了双方家长的百般阻挠。姑娘怀孕后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流浪到了天喜镇村。这时,姑娘感到口渴了,就到河边饮水。过了不久,她就生下了九条小蛇。小蛇爬上山头,长大后变成了九条龙,赡养老母。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九龙山。善男信女们建庙修寺,香火经年不绝。其实,此山是因呈九龙环拱之势而得名,但我们不是更愿意相信这个动人的传说吗?
九龙山上有一朝元洞庙,背阴处沟壑纵横,深浅不一。每当冬雪飘来,长久不化。阳春三月还是白雪皑皑,一片隆冬景象。阳光洒在山坡上,褐色的山脊在未融的雪中显露。雾霭升腾,整座小山缥缈玲珑,"惜无高手画师为之临本耳。"诗人就写出了"青石白雪相辉映,遥指景美在龙山"的诗句来赞美这一景色。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曾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在其中的《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就写到了龙山。可见那时这里的景致是何等之美。
龙山积雪还有不同版本的描述。有人就认为积雪指的是山上颜色泛白的石头,远远望去就像冬雪一般,所以才有了龙山积雪一说。但现在这里已被九龙山煤矿的煤矸石堆积掩盖,此景的真容颜到底如何已无从知晓了。
如今,八大景的风采已不堪与昔日相提并论。无情的岁月把她们打磨成了记忆,让人只能在遐想中领略其当年的绝代风华。
参考来源
- ↑ 【城脉】遥想安阳八大景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