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三初级中学

来自 花瓣网 的图片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三初级中学为丰富校园文化,和谐校园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1]氛围,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三初级中学广播社团组织学生每周对校园广播站进行开播。

“中海之声”广播站结合学生实际对栏目进行了完善,节目丰富多彩,内容更贴近师生生活。以“校园安全、报道校园新闻”为宗旨,捕捉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重大事件、同学们关心的事情、好人好事等。帮助同学们了解校园内外事,以开拓同学们的视野。

“知识百宝箱”介绍名人轶事、名言警句、成语小故事、小幽默、生活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

“校园音乐风”栏目播放内容积极、健康、适合学生听的校园歌曲,流行音乐,经典老歌等。

“点歌台”通过点歌为自己的老师、亲人和同学祝福,为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喝彩,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和谐。

广播站的开播,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领略缤纷校园,体味文学,感悟生活;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全方位、多角度扫描校园内外;使广播站更加具有活力与生气;使校园书香味更浓。

目录

校园咨询

我为强市建设做贡献 | 今天我宣讲: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三初级中学 庞博冉

我为强市建设做贡献宣讲稿

以绵薄之力助教育强市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三初级中学庞博冉

悠悠洹河水,河畔风景美!在洹北李辛庄村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三初级中学,又称“中海中学”,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装饰公司经理李昌同志捐款创办而得名。中海中学持续20余年,成绩蒸蒸日上,不断创立新高而闻名豫北。校园里建有一座古朴美观典雅大方的“昌达亭”,亭下屹立着一方捐资助学“功德碑”,碑文清晰,如诗似歌。拜读碑文,瞬间顿悟:石碑不仅镌刻着一个捐资助学的感人故事,还讲述着一所学校的不凡经历,更彰显着一种振兴乡村教育,助力强市建设的精神力量!

这种教育强市的精神在中海中学的领航人——贾庆芳校长身上更能体现。

“如果统计中海中学教师口头常用语之最,那一定是‘庆芳’一词。”在关志红校长的笔下这样写道。贾庆芳校长在学校因为忙,所以连走路都是跑着的。他留给大家的永远是一个奔跑着的背影。

作为九年级毕业班物理教师,庆芳校长班的作业试卷批改次数最多,作业中的评语最多、最具针对性,也是崔家桥镇作业、教案常规检查中,优秀作业教案获得者。市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优质课执教人等等……他的勤快、多才与用心,让他几乎囊括了所有教师可得的荣誉与称赞。

学校里,庆芳校长是最能吃苦填憨的一个,工作起来拣重的挑,把方便留给大家。班主任活儿重,他来做;分班时,哪个学生刺儿头,都给他。正是有这样一群像庆芳校长一样在工作面前全力以赴,在同志情谊面前互谅互爱的中海人,才有了中海中学连年不断的中考佳绩,才有了中海中学骄人的教育口碑。

庆芳校长就是中海教育助力安阳强市建设的代表之一。他作为中海中学的领航人就是以这样的勤快、热情、阳光,为教育强市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说到中海中学的教育力量,就不得不提中海顶梁柱——杜金洲老师。

苍松含新绿,桃花待艳明

与杜金洲老师同屋的杨东海老师这样介绍道——

2021年冬,杜老师年满60周岁,光荣退休。他竭力请求继续留在学校教书,却不计较个人报酬。因为,在他心里装着40年从未离开过的工作单位;装着40年从未放弃过的化学专业课;装着40年从未动摇过的一颗忠诚教育的心。尽管学校就在他的村里,他却以校为家,他的爱人说:“杜老师回家,就两件事:吃饭、换衣服。”最近几年,连吃饭都在学校了。杜老师在学校,不是为学生指点迷津,就是为年轻教师传经送宝,要么就是整理汇编毕生的教学精华,装订成册,供教师使用。他还经常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观察,教育心得,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建言献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杜老师,绝没有半点的不实与夸张。

杜金州老师是中海的宝。他用切身行动传递着爱岗敬业的教育正能量,践行着为教育强市而默默奉献的精神。中海上下的教师们都以杜老师为榜样,精心钻研教材,细心挑选习题,勤于探究教学方法,甘于无私奉献,时时刻刻为安阳强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当然,两位前辈躬耕教坛,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强市建设做贡献的精神也感染着我,鼓舞着我。

大家看到的我,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才华,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静心细想,有的只是对教育工作的一份热爱,一份执着和一份坚守。为了家乡安阳的强市建设,我选择在教坛上躬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少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强市建设,教育先行

教育强市,以“学”为发动机

“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句话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条。第一次接触这句话是在我教师备考时。当时并不理解其对教师发展的深厚意义,只知道只有奋力学习才能踏入教师这份崇高的行业。于是怀孕八个月非科班出身的我,克服自身困难坚持学习考上了向往已久的教师行业,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步入工作岗位我更是把“终身学习”四个字刻在自己的心底,每天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汲取一片光的海洋。学习新课标内容,钻研课本内容,了解课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在工作中,学习贾庆芳校长对工作的勤快热情;学习关志红校长对学生的细致体贴;学习以杜金洲老师为代表的中海老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用心钻研;也学习中海青年教师对工作的创新与活力。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必须终身学习,时刻充电,才能永恒地为家乡安阳的强市建设释放所需能量

教育强市,以“德”为指南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我始终坚守崇高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提到“德”就不得不提中海捐资助学人——李昌先生。李昌先生的艰苦创业,爱心助学,回报桑梓的大德,滋养了一届又一届中海中学师生饮水思源感恩奉献用青春和汗水铺就学生未来的恢宏乐章上!

教育强市,以“身”为定心珠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先要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我都时刻提醒自己规范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恪尽职守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一致去教化学生。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学生能够主动弯腰捡起碎纸,爱护校园的一花一草;能够热情地与我问好甚至拥抱;能够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更能够充实地度过每天……确实,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只有将以身作则作为定心珠,才能让学生在荆棘密布的路途中坚定方向,才能引导学生在强市建设中展现自己优良文明的身姿。

教育强市,以“教”为压舱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强市的关键点。初入教师岗位的我想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对学生倾囊相授,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青少年。但我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安阳阅读推广人”,我积极把家乡文化带入到课堂中。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组织创立了“趣味甲骨文社团”,通过汉字溯源、甲骨临摹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为传承家乡文化做出贡献。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我们的家乡安阳市正在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加快建成引领豫北地区、联动京津冀、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这是一项需要全市教师付出长久努力的工作。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应立即从自身做起,迅速加入“有思想、有激情、有情怀”的教师干部队伍,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迎接挑战、拼搏向前。

作为一线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我们更应当把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当作动员令、当作方向标、当作发动机。立足本职工作,躬耕不辍,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2],才能守筑梦育人初心,担教育强市使命,为家乡安阳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贡献新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