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順文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於貴州省安順市東北之黌學壩,始建於明洪武27年(1394年),經明、清兩朝累次復建增修,遂臻完備,文廟的修建,開啟了黔中六百年的興學歷程。有「黔中儒學聖殿」、「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

文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 安順文廟

地理位置: 貴州省安順市區東北隅

占地面積: 11500平米

開放時間: 8:00-24:00

門票價格: 10元 持貴州省身份證免費

歷史起源

安順文廟(府學宮)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區東北隅,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1500平米。有「黔中儒學聖殿」、「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順文廟依「孔明丘」的緩坡而建,按規制沿中軸線對稱布局建築,形成了一座典制齊備、布局嚴謹、捭闔有致、工藝精巧絕倫的府級文廟[1]。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文廟的歷史原貌。是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

文廟,共有四進。第一進分上下兩院。由於就坡而建,四進建築物也隨之升高。入得文廟正門至第一院落,內有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在古代,凡中秀才得從石橋上過,名「游泮」。第二進大院東西兩端,分別建一幢單間重檐歇山頂亭閣,稱「桂香閣」,「尊經閣」。是祭祀時張榜公布祭孔官員名單處。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兩廡和大成門合圍而成的一座四合院。兩條石龍宛如從天而降,龍身時隱時現,龍首遙相呼應,栩栩如生。

安順文廟始建於明洪武27年(1394年),天啟二年(1622年)毀於兵燹,天啟四年(1624年)重建。後經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於完備。安順文廟保存建築22處。文廟前有一座照壁,形如巨大門屏。文廟進門處有「禮門」、「義路」,分別為垂花門。「禮門」、「義路」間,聳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牆,稱「宮牆」,上方橫額書刻「宮牆數仞」四字,宮牆左側腳下,豎一塊條形石碑,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轎馬」稱為「下馬碑」。

柱礎石獅為雌雄二獅,雄獅足蹬繡球,雌獅懷哺幼獅,口含銅鈴。它們與大成門外的另兩根石龍柱,同被稱為「文廟四大石雕瑰寶」。大成殿前廊檐牆處,左右開一門,第四進由此進入。院中原有「崇聖祠」已毀。

主要特點

安順文廟石雕,體裁廣泛,技法多樣,圖案生動,寓意深遠。

尤其是大成殿前一對有着600年歷史的整石鏤空雕雲龍石柱,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天地觀,而且集多種精湛石雕技法於一體,為目前國內絕無僅有。相傳,該柱工酬以石粉計付,寸粉寸金。著名古建築專家單士元、祁英濤先生考察安順文廟時,曾為之驚嘆,誇讚為「石雕藝術的殿堂」。

安順文廟是中國西南民族地區較早建成的文廟之一,是明王朝為永鎮邊陲,「以懷柔而教化邊夷之民」,實施「移風善俗,禮為本;敷訓導民,教為先」政治手段的反映。充分體現了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西南邊遠地區延伸發展的歷史。是研究西南地區廟堂文化最好的實物資料。

古今地位

現安順文廟管理處依託文廟的歷史功能,在文廟內陳設了「中國科舉文化」、「孔子聖跡圖」、「鄉賢、名宦」等展覽,復原了大成殿內的孔像、「四配」、「十二賢哲」陳列及「萬世師表」等匾額,舉辦了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使安順文廟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教育傳統更加突顯於世人面前,儒家思想和孔子學說精華進一步得到了彰顯。現在文廟已成為一個環境古樸、歷史厚重的文化旅遊景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