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恩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宋史·王恩傳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1]
原文
王恩字澤之,開封人。以善射入羽林,神宗閱衛士,挽強中的,且偉其貌,補供備庫副使。為河州巡檢,夏羌寇蘭州,恩搏戰城下,中兩矢,拔去復斗,意氣彌厲。遷涇原將。嘗整軍出萬惠嶺,士飢欲食恩倍道兼行眾洶洶已而遇敵數萬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諸將始服羌扣壁願見恩單騎徑出遙與語一夕羌引去
哲宗召見,語左右曰:「先帝時宿衛人,皆傑異如此。」留為龍、神衛都指揮使,遷馬軍都虞候。契丹使來,詔陪射,使者問:「聞涇原有王騎將,得無是乎?」應曰:「然。」射三發皆中,使以下相視皆嘆息。
出為涇原副都總管,並護秦、渭、延、熙四路兵,城西安,築臨羌、天都十餘壘。羌圍平夏,諸校欲出戰,恩曰:「賊傾國遠寇,難以爭鋒,宜以全制其敝。彼野無所掠,必攜,攜而遇伏,必敗。」乃先行萬人設伏,羌既退師,果大獲。
徽宗立,以衛州防禦使徙熙河,改知渭州。括隱地二萬三千頃,分弓箭士耕屯,為三十一部,以省饋餉。邊臣獻車戰議,帝以訪恩,恩曰:「古有之,偏箱、鹿角,今相去益遠,人非所習,恐緩急難用。夫操不習之器,與敵周旋,先自敗耳。」帝善其對。遷馬步軍都指揮使、殿前都指揮使、武信軍節度使。
嘗汰禁卒數十人,樞密請命都承旨覆視,恩言:「朝廷選三帥,付以軍政,今去數十冗卒而不足信,即其他無可為者。」帝立為罷之。眷顧甚寵,賜居宅,又賜城西地為園囿。屬疾,以檢校司徒致仕。薨,年六十二,贈開府儀同三習。(節選自《宋史·王恩傳》)
譯文
王恩字澤之,是開封人。因為善於射箭進入羽林軍,神宗栓閱衛士時,見他能挽強弓射中目標,又覺得他容貌壯偉,於是補任他為供備庫副使。擔任河州巡檢時,夏羌進犯蘭州,王恩在蘭州城下與羌人搏鬥,身中兩箭,他拔箭繼續作戰,鬥志更加昂揚。升任涇原將領。曾經率領部隊穿過萬惠嶺。士兵飢餓想要進食,王恩(卻命令他們)加速疾行,將士都議論紛紛。不久遇到數萬敵軍,王恩率軍搶先進入壁壘,水井、行軍灶都很齊備,各位將領這才佩服他,羌人到堡壘前求見,王恩單槍匹馬,直出營壘,遠遠地與羌人對話,一夜之間,羌人都撤走了。
哲宗召見王恩,對身邊的人說:「先帝時候的隨身衛兵,都是這般卓越不凡。」留他擔任龍、神衛都指揮使,升任為馬軍都虞侯。契丹使者到來,皇帝命令王恩陪射。使者問道:「聽說涇原冇位姓王的騎兵將官,莫非就是您嗎?」王恩回答說:「對。」他三次射箭,都命中目標,使者的隨從都交口讚嘆。
出任涇原副都總管,並統率秦、渭、延、煕四路士兵,修筑西安城,建成臨羌、天都等十多個堡壘。羌人包圍了平夏,諸將想要出戰,王恩說:「敵人傾盡舉囯之力遠道前來進犯,很難和他們正面爭鬥一決勝負,應該以我們的優勢對付他們的缺陷。他們野外沒有什麼東西可掠奪,必定會撤離,退兵時遇到伏兵,定會失敗,」於是先派遣一萬士兵去設下埋伏,羌人撤退之後,(王恩的伏兵)果然大獲全勝。
徽宗繼位,(王恩)從衛州防禦使調任煕河防禦使,改知渭州。清查岀隱瞞不報的土地二萬三千頃,(他把這些地)分給弓箭手耕種駐守,分為三十一部,用這種方式減省軍糧的供給。邊疆守臣獻策以車戰制敵,皇帝拿這事詢問王恩,王恩說:「戰車古代就有,如偏箱、鹿角都是,今天與古代相距甚遠,士兵都不熟悉,恐怕有緊急之事時難以使用。拿着不熟悉的武器,與敵人周娩,那就是先自取失敗了。」皇帝認為他說得很好。升任為馬步軍都指揮使、殿前都指揮使、武信軍節度使。
(王恩)曾經淘汰禁軍士卒數十人,樞密使請求讓都承旨複查,玊恩說:「朝廷迭用三帥,授以軍政大權,現在除去數十名庸劣的士卒還有懷疑,其他的事情就會什麼也做不好了。」皇帝因此立即停止派官複查。皇帝對他非常恩寵,賜予住宅,又將京城西邊的一塊土地賜給他作為花園。王恩患病,以檢校司徒的官銜退休。(後來)逝世,享年六十二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2]
作者簡介
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至正三年(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3]
阿爾拉·阿魯圖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