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树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宗树人 | |
---|---|
出生 | 1969年 |
国籍 | 加拿大,法国 |
别名 | David A. Palmer |
职业 | 副教授 |
宗树人,1969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拥有加拿大和法国双重国籍,精通法语、英语和汉语普通话,是巴哈伊教(Bahai)信徒。先后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巴黎第八大学等高校。主要研究范畴为社会学、人类学、历史文化等。他从2008年9月开始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现为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和系主任, 同时也是2007年在香港注册为慈善机构的“全球文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Global Civilization, IGC)的主任。 [1]
人物经历
宗树人于1992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人类学学士学位(东亚研究方向),后在巴黎第八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VIII)获得民族精神病学(Ethnopsychiatry)硕士学位,2002年在巴黎索邦大学(the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Sorbonne)获得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宗教研究方向)。 2003年9月-2004年8月,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宗教与当代社会”博士后研究工作(Eileen Barker Fellow in Religio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期间他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由法语翻译为英语并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2008年8月他在法国远东研究院(the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工作,担任该研究院香港中心(位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主任。
研究方向
1、 社会和历史人类学;民族志;身体、记忆、道德话语、全球化。 2、 宗教和灵性运动。 3、 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与发展。 4、 现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和传统文化。
主要贡献
宗树人著有大量论文和专著章节。他的博士论文田野调查工作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开展,通过社会史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气功现象,该论文英文版于200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气功热:中国的身体、科学与乌托邦》(Qigong Fever: Body, Science and Utopia in China)。 [2] 这本书研究了1949 年到1999 年气功作为社会运动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在“后毛”时代,气功成为中国城市中人们表达宗教性的主要途径。该书融汇了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描述了气功热如何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政治变迁语境中传播开来。它是第一部这样的专著,研究一种主要社会运动,它既非制度化宗教,亦非农村民间宗教,也不是有统一组织的新宗教运动。该书把中国宗教社会学领域拓展,引入对于非制度化形式的宗教性与灵性的研究,打破了宗教、世俗、政治领域之间的界限。 宗树人也是下列即将出版的专著的作者之一:《二十世纪的道教:在来世与现代性之间》(Daoism in the 20th Century: Between Eternity and Modernity)、《现代中国的宗教问题:1898-2008》(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1898-2008)、《中国的宗教:社区、习俗与公共生活》(Chinese Religions: Communities, Practices and Public Life)、《全球性的道教:寻找本真性》(Global Daoism: the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在过去的几年中,宗树人通过民族志和社会史的方法,对现代华人社会的宗教群体、灵性运动(spiritual movement)和传统的变迁进行研究,也开始探索他的研究的更广泛的意义,从而认识构成中国社会的草根运动和政治合法性的道德话语,在创造和传播社会记忆和知识系统的过程中个体和集体组织的双重角色,并且对社会群体产生和发展中的灵性动机(spiritual motivation)的地位进行理论概括。
获奖记录
荣获了 2007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东亚人类学会授予的“许烺光东亚人类学最佳著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