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宠物冠叶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冠叶猴(presbytispileata)别名花叶猴,白叶猴、白头乌猿等属EN濒危动物,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也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白头叶猴是世界上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崇左附近。目前白头叶猴的总数已经达到了800只左右,研究价值仅次于于大熊猫。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贵州、重庆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区。这是一种体型纤瘦的叶猴,头部较小,尾巴和四肢细长,体重5.5-7.9公斤。它全身体毛均为黑色,头顶有一撮竖直立起的黑色冠毛,两颊从耳尖至嘴角处各有一道白毛,形状好似两撇白色的胡须。雌性黑叶猴在会阴区至腹股沟的内侧有一块略呈三角形的花白色斑,这是区别雄性和雌性黑叶猴的主要特征之一。

外形特征

冠叶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Presbytis pileata),属哺乳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大小差别不甚显著。外形酷似黑叶猴,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白头叶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猴子头是白的,肩也是白的所以叫做白头叶猴。身体非常修长,白头叶猴非常苗条,尾特别长。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北京大学的潘文石教授1998年开始对白头叶猴进行长期的研究工作,他因地制宜,推广生态旅游计划,成立生态公园;教村民们用沼气做饭、点灯。村民因此停止了从白头叶猴分布区的石山上砍伐薪柴,不少农民主动制止偷猎活动。白头叶猴这片唯一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保护。过去‘保护动物’的做法,常常是把人从保护区里迁走。这个例子证明:人和野生动物不应该是敌对体,完全可以融洽相处。

生活环境

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也是位于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随处可见,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广西曾是黑叶猴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种群数量一度达到4000-5000只,分布区域涉及广西的扶绥、崇左、龙州、大新等23个县(市)。近年来中国野外调查数据显示,广西黑叶猴数量在400只左右,分布为14个孤立的种群,呈现岛屿状分布,种群的繁衍和延续受到极大的威胁,已成为广西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在贵州,黑叶猴估计有10个种群,数量900-1000只。重庆有4个种群,有150-200只。

中国黑叶猴的最大种群在贵州麻阳自然保护区,有400-450只。黑叶猴主要过群居生活,通常由5-16只组成,包括1只成年雄性,若干只成年雌性和几只婴幼猴。群中雄性个体在性成熟前夕会被驱赶离开群体,组成全雄群或者开始流浪生活。而未成年的雄猴和其他没有固定家庭的成年雄性个体通常会在其他猴群的家域周围游荡,伺机攻击其猴王以取而代之。成功者在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后,继而与群体中雌猴发生交配、繁殖后代,当它们的子代雌猴发育到性成熟时(3岁以上),原来的成年雄性个体已经步入老年期,此时往往被年轻的雄猴所取代。

生活习性

它的性情机警,十分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那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发达的臀部胼胝恰与树栖和岩栖的生活相适应,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它喜欢集群生活,群也不大,一群的话也就是小的群就是五只也有,六只也有,多的话也有十几只,很少有超过二十只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群大,有些群小呢?那就跟它的这个猴王的领导能力有关系。如果一个猴王它的领导能力很弱,那么它这个群大了之后,一部分猴子就跑掉了,就变成了新的群,那么它自己再剩下来的就没有多少了。这样的猴群就会比较小。所以一些新形成的猴群,就类似于家庭一样的,新形成的家庭数量就少。而一些比较久的没有分群的这么一些群就会大,可能会多到十几只,甚至会达到二十只。[1]

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天亮以后就从夜间栖息的绝壁上的石洞内鱼贯攀沿而出,在离洞约30一40米的地方稍事休息之后,便开始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嬉戏玩耍,宛如在高空中表演的杂技艺术家。此后,才分别跳到树冠上或灌丛中,采食可口的树叶、嫩芽、野花、野果等,一边吃,一边玩,两只手忙个不停,有时还互相亲热一阵,帮助捉身上的寄生虫。中午前后,有的回到岩洞中休息,也有的坐在树上或者背阳的岩石上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午休之后再次嬉戏采食,并且随着太阳的西斜,逐渐向栖息的岩洞方向移动。黄昏时分回到岩洞附近,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便一个接一个地爬进洞内睡觉。

生长繁殖

这个结群的社会里面,成年的公猴就只有一个,就是猴王,其它的就是一些成年的母猴,这是一种一夫多妻制度的社会。然后在这个猴群里面还有一些未成年的小猴子,这个未成年的小猴子当然就有小的母猴、小的公猴。而这些小的母猴当它们长大之后,像白头叶猴三岁到四岁性成熟长大了之后,这些母猴的话,是留在猴群中,跟着它的母亲和其它的阿姨们一起繁殖后代。而这些小公猴呢,当接近性成熟的时候,离开了它们的出生群,到其它的猴群中去当王。

这个过程就需要打斗,其它的猴王、猴群里面的王不会轻易就把位置让出来,这需要一个打斗。如果这个新的猴子,小公猴打赢了,那么它就可以到另外一个猴群里边当猴王。如果它打不嬴,它就继续在几个小公猴,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是几个小公猴构成一个临时的群,就在猴群和猴群之间一些空隙的地方就打。第一次打不赢,可能第二次打赢了,第二次再打不赢,可能第三次打赢。所以它最终有机会成为猴王。成为猴王之后,就出现一个人类很不愿意看到的残忍局面,那就叫做杀婴行为。使得这个原来还带着小猴的这个母猴尽快和它交配繁殖,繁殖它自己的后代。

主要食性

白头叶猴顾名思义叫做叶猴,因为它是吃树叶的,它的食物80%、90%都是树叶,在它的环境,在它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各种各样树叶。它根据每个季节,喜欢吃什么树叶,然后采摘一些什么样的树叶,而且采食量并不高。因为它的肚子里面它的胃有一个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这么一个室,所以它吃的树叶下去就能够很快就能够分解了。

晚上白头叶猴一般要住山洞,瞧这就是白头叶猴住的山洞,从远远望去,我们用望远镜在它生活的环境里面寻找,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在山洞的下面有比较深的颜色,这就是白头叶猴的一些排泄物。它长期住在这个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所以时间一长,就很明显地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这么一些排泄物 。

生育繁殖

白头叶猴主要在秋季交配,春季产仔。白头叶猴生下来非常漂亮,全身的毛发是金黄色的。一年之后这个金黄色的猴子、金黄色的幼仔就开始慢慢慢慢变颜色了。首先是 白头叶猴身体的中部慢慢变成灰色,灰黄色,灰色,再变成黑色,头部也开始慢慢慢慢变,一岁半之后,除了身体大小不同以外,体色基本上和成体一样的。

初生幼仔在雌兽怀中吃奶或睡觉时仅头部能自由转动;7日龄时头顶及尾巴的下半部分转变为乳黄色,头部能灵活地转动,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开始东张西望,平时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雌兽,不愿意接受其它雌兽的抱抚;20日龄开始长出一些冠毛,也能离开雌兽在地面上爬行或跳跃;2月龄之后就与黑叶猴的幼仔大不相同了,背部 长出一些较长的黑毛,头顶、颊的周围、腹部、四肢、尾巴的下半截等很多部位开始呈现出白色,并且逐渐与成体的毛色趋于一致。到了6个月龄的时候,已经能够独立生活,自由采食了,但仍然在雌兽的怀里睡觉。黑叶猴的繁殖受到食物资源、海拔高度等的影响,一般在夏秋季交配,12月至翌年4月、5月繁育幼猴,每年繁殖1-2次,平均每胎1仔。幼猴出生时毛色金黄,但是在背部、臀部和尾部是灰褐色。

大约在3周时毛色开始逐渐变黑,幼猴到1岁时就完全变黑了。黑叶猴栖息于北热带、亚热带石灰岩丘陵山地或覆盖着高大繁茂树木的陡峭的石灰岩地区。人类难以涉足的悬崖峭壁是黑叶猴理想的栖息场所,它们十分机警,行为敏捷,擅长攀爬跳跃。与常见的树栖类灵长类动物不同,黑叶猴是典型的岩栖动物,是喀斯特地形中一种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为了适应特殊的地形和环境,黑叶猴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适应性行为。

通常黑叶猴在白天和黄昏活动,中午时分会有两三个小时的午睡或相互理毛的休息时间。午睡时雄猴独自坐在树枝上,幼猴则依偎在雌猴的怀里相拥而睡。群体休息时,还会有一只猴子担当警卫员,时刻监视周围的环境。午睡后,黑叶猴开始觅食活动。直到天完全黑了,猴群在雄猴带领下进入悬崖峭壁的岩洞或裂缝间休息。由于全身乌黑,暮色中黑叶猴很难被发现,生活在石山中的它们就像精灵一般穿梭在群山峻岭之间。不同季节里黑叶猴活动规律也有变化,夏季气温较高时,中午前后的活动就明显减少。秋高气爽的时候,正是它的发情期,所以活动十分频繁。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也常常龟缩在岩洞中

种群现状

白头叶猴分布狭窄,在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有350只左右。由于分布区十分狭窄,资源稀少,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白头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已对这一珍稀物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努力使之免遭绝灭。

白头叶猴分布狭窄,在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有350只左右。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 。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故又称叶猴。

保护级别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

重要价值

白头叶猴分布狭窄,在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有350只左右。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白头叶猴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被从灭绝的边缘抢救回来,白头叶猴——亚洲灵长类动物中濒临灭绝的一种,现在只有在中国的广西能够看到它们的踪影。由于它们以树叶和水果为食,故又称叶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西的岜盆自然保护区和板利自然保护区剩下的白头叶猴都只有80余只,那时广西所有的白头叶猴加起来估计也就200多只,已经处于极其濒危的状态。但是经过多方面持续努力,白头叶猴的总数已经达到了800只左右,总算避免了很快灭绝的危险。

分布范围

因为冠叶猴是广西崇左的特有物种,所以它们仅分布在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岩溶石山上,被划为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中国的广西曾是黑叶猴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种群数量一度达到4000-5000只,分布区域涉及广西的扶绥、崇左、龙州、大新等23个县(市)。近年来中国野外调查数据显示,广西黑叶猴数量在400只左右,分布为14个孤立的种群,呈现岛屿状分布,种群的繁衍和延续受到极大的威胁,已成为广西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在贵州,黑叶猴估计有10个种群,数量900-1000只。重庆有4个种群,有150-200只。中国黑叶猴的最大种群在贵州麻阳自然保护区,有400-450只。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