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宠物大斑灵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斑灵猫(学名:Viverra megaspila)是灵猫科、灵猫属动物。头体长770~900毫米;尾长320~400毫米;后足长70~80毫米;耳长40~50毫米;颅全长130~135毫米。颈下部有2条黑色横纹;背部灰褐色,1条黑纹从肩部贯穿到臀部,背侧有大的深褐色斑点;前足的第三和第四趾上完全没有皮鞘。身体后部有十分清晰的圆至方形斑点,这些斑点列成几排,斑点中间为苍白色。中背纹为黑色,并且明显与斑点分开。尾部有4个黑色环,尾端黑色。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热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林缘沟谷、山地稀树灌丛和河谷岸边草灌丛。地栖,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夜幕降临后1~2小时及黎明前活动最为频繁。分布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

形态特征

头体长770~900毫米;尾长320~400毫米;后足长70~80毫米;耳长40~50毫米颅全长130~135毫米大斑灵猫与大灵猫区别在于2条黑色颈纹更大的斑点、4个黑色尾环;以及m2宽度大约等于其长度。体态和大小与大灵猫相似,但其颈下部有2条黑色横纹;背部灰褐色,1条黑纹从肩部贯穿到臀部,背侧有大的深褐色斑点;前足的第三和第四趾上完全没有皮鞘。身体后部有十分清晰的圆至方形斑点,这些斑点列成几排,斑点中间为苍白色。[1]中背纹为黑色,并且明显与斑点分开。尾部有4个黑色环,尾端黑色。

头骨与大灵猫近似,但牙齿更大,下颌骨更长。矢状脊退化或缺如,枕脊相当发达。眶上突退化成“肿块”且不突出于眶内区。眶内区和额骨区鼓胀。吻延长,以致眶上突大约在头骨的正中。上腭宽而长,超出中翼骨。m1的下三角座长,跟座与其等大或更小。m2比m1的跟座更小。

足印剖析:跖行,前后足均具5趾,但第1趾甚小而远位;其余4趾印近乎等大并呈椭圆形,第2、5趾印和第3、4趾印分别呈前后排列,前位的中间2趾印相对间距较近;4趾印均不带爪印。前后间垫印呈后中部深凹的略似长二角形(有别猫类的重要特征),前突显著前位,后足间垫略宽大,其前端梢盾。总体上看,前足印较后足印显得短宽。

栖息环境

大斑灵猫生态和习性和食性很类似于马拉巴尔灵猫(Viverra civettina)和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其喜欢有茂密植被和河岸生态系的亚热带和季雨林。主要栖息于东南亚热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林缘沟谷、山地稀树灌丛和河谷岸边草灌丛。在稀树灌丛林、林缘沟边及村寨附近较为常见。

生活习性

地栖,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夜幕降临后1~2小时及黎明前活动最为频繁。 [5] 主食鼠类、昆虫、蛇类、蛙类、小鸟和鸟卵等动物性食物,亦食热带野果等。

繁殖方式

雌性1~1.5岁开始繁殖,妊娠期为45天,一次可产2~3仔。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Ⅰ级。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列入《中国云南省珍稀保护野生动物》——Ⅱ级。

2021年2月5日,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大斑灵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种群现状

大斑灵猫数量非常稀少。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在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猎民中收集到8张毛皮。1988年在云南省外贸仓库检查500多张大灵猫皮中,仅发现12张大斑灵猫皮。在中国是一种极为稀有的物种。

致危因素

致危因素主要是猎捕。同时,分布区过于狭小和种群分布的相对隔离也是种群小的一个原因。

保护措施

该种在中国云南南部的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否对该种的保护起作用,尚不得而知。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收集该种的分布和种群状况。由于它与大灵猫较为相似,容易混淆,且数量稀少,分布区当地加强严格保护十分关键。

该种在缅甸的Htuang Pru保护区和Hukaung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泰国的Taphyra国家公园已经设立保护区。在越南,该物种的贸易在理论上受到管制和保护。该物种在马来西亚半岛和泰国受到保护。

分布范围

现存:分布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

可能灭绝:中国(仅见于广西东南,云南东南、南部和西南边境地带)、越南。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