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客觀

於 2020年9月8日 (二) 00:26 由 Cypresshil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客觀(objective)指不偏頗、公正;研究中立;普遍性;私人性;獨立於心靈存在;實在。

  • 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摻入個人的好惡成見。【例】這篇文章我是客觀的評論,並非惡意攻訐。
  • 外觀。表現在外的威儀風範。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九.李特雄壽勢志》:「毋冉賤,雄妻任養為子,少攻學問,有客觀。」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加上個人意見。獨立於意識或精神而存在。相對於主觀而言。
  • 「客觀」的不偏頗義 我們常有類似「力求客觀」、「以客觀的方法」、「保持客觀的態度」、「立場客觀」、「做出客觀的判斷」等說法。
    • 我們對於一件事情進行客觀與否的判斷時,我們考量的是有沒有受到個人成見的影響,有沒有攙雜個人的情緒,有沒有受到個人偏好的左右,乃至於有沒有受到外來壓力的影響。
    • 簡單說,我們將「客觀」當作是「不偏頗」的意思。相對地,「不客觀」或者「主觀」指的是帶有成見的、偏頗的、受情緒影響的。

目錄

客觀也許並非好事

  • 從小到大,舉凡我們與他人討論或爭論時,最常聽到的話是,討論事情要做到公正客觀,但今天我想就這個話題,一反客觀比主觀好這個概念。
  • 客觀是一種哲學概念,指的是我們判斷一件事情或觀察一件事時,其結果是不受我們主觀意識所影響,包括立場、情緒、感覺等等,以免失去事物之真實性。
  • 主觀則是,完全憑藉特定立場、特定角度、特定思考方式,為一件事情做特定的評判,所以極有可能受到你的思考方式、過去經驗、知識量等等所影響。
  • 這樣聽來觀看此文的你可能還是覺得客觀比較好,所以回到客觀本身,在第二段中我給出了客觀的定義,但敞若此定義是『被定義』出來的,其本身不也是主觀下所產生的客觀嗎?再者,客觀定義能夠給出的討論,幾乎僅僅適用於自然科學中,也就是蘋果會從樹上落下、一樣物品擺在桌上、物體受力會出現加速度的狀況。

所謂觀點,也就是你所觀察的那個點,你站在特定的位置上,去看這一項事物。而傳播學中有一項理論,叫做『框架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拿起相機時,我們會按照自己的喜好蒐集題材、選擇場景、調整明暗,並且拍出我們自認為『客觀』的照片,但是其實每一張照片,或者是說媒體上報導的每一項新聞,都是經過刻意取景下所產生的報導。 Image for post 框架效應:你所拍下的照片,源自於你的主觀意識 正因為如此,主觀是我們帶入一個人的思考方式、知識的應用、特定角度,為一件事所給出的評斷,這是過濾掉許多訊息所留下來的一個想法。客觀就像是一顆未經雕琢的圓石,當他擺在那,就只是顆圓石;而主觀就像一把雕刻刀,能將圓石雕刻成任何的圖案,一隻美麗的獼猴、一個亞里斯多德的雕像。主觀能夠帶我們更加深入事件、細化場景、過濾信息,所以真正的真知灼見會留在具有主觀性的想法之中。 所以我特別喜歡訂閱知識產品的原因也是如此,一來是專欄內容的質量會因為使用者付費,而必須達到一定水平的質量,再者就是每一篇的內容其實都會帶有專欄作家強烈的主觀意識,你能夠從每一篇的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思考脈絡、他的知識背景、知識與知識的連結性、以及眼光的長遠。因為有框架效應,所以我能更從被侷限的信息中取得更深入更有見解的想法,這也是我個人非常提倡主觀性的原因。 最後簡單舉個例子,當老闆問你:『公司怎麼樣算是有好的發展呢?』此時,你覺得你還有辦法從客觀的角度作回答嗎?也許這時你就能感受到主觀性為何如此重要了。也許你從股東的角度想,公司營利重要;也許你從融資的角度想,營業額重要;也許你從長遠發展來想,客戶體驗重要….等等。 所以當你未來在面對每一件事情的時候,請你記得: 勤奮思考,了解每件事的環境、背景、因素,不要惰於思考,因為世界上沒有絕對客觀的事情。 多聽不同人的意見與想法,這篇主旨就是要告訴你透過他人主觀的想法獲得更多的東西,不過請找多水平能力高的人聽取意見喔,進步會更快。 客觀應該是支撐主觀想法的基石,已有的數據、證據、確切發生的事情,這才是讓你想法成為真知灼見的基石,千萬別有想法但因證據的錯誤,造成觀點上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