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克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宣克炅,男,1977年生,上海人,汉族,200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复旦大学在读硕士。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主编、记者
简介
宣克炅 | |
---|---|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 |
出生 | 上海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记者,主编 |
人物履历
宣克炅,200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现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主编、记者。曾担任《东视广角》、《热线传呼》记者、编导工作,2004年创立《东视新闻》的《小宣在现场》栏目。报道过APEC、连战宋楚瑜访大陆、《夏令热线》、防汛抗台、上海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
个人介绍
初出茅庐
2000年,刚从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宣克炅进入东方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彼时恰逢《热线传呼》草创,在时任制片人田明的带领下,小宣和另外3位年轻记者首次上路。4人当中除了一个有一年工龄,另外3个都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几个人摩拳擦掌,个个干劲十足。“压力很大,但也真的很锻炼人”。忆及当年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月做12个专题”,对电视行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工作量堪称奇迹。
事无巨细
行内人往往认为,“突发”社会新闻是最辛苦、收益却最小的条线,有时辛苦半天,还要被人指斥“婆婆妈妈”、“家长里短”。但在小宣眼里,突发新闻尽管不免细小琐碎,但这些细小恰恰也是最“贴心贴肉”的。他回忆起早年曾有孤老上门反映,有关部门每月向他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上都有一项“是否健在”, 宣克炅在警局采访 宣克炅在警局采访[1] 要求老人们勾选“是”或“否”。且不论设问逻辑有何问题,光是这话就说得让老人们心里犯嘀咕:“这不是催着我们早点死吗?”当时的小宣本未在意——“这幺小的事”,未料想却挨了批评。“当时的阅历、经验都不够,实际上做出来会是非常人性化的报道。”
敬业态度
但“新闻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它还可以是解气的、解闷的、解恨的”,只是这解气解恨,并非针对记者而言。谈到“有些年轻记者受了采访对象的气,很气愤,说要‘曝他的光’报复一下,”小宣表现出一个“老记者”的成熟和专业,“记者是要保持冷静和客观的。你把自己的委屈爱憎掺杂到报道当中来,实际上是伤害了新闻,对当事人也是不公正的。” 至于为什么喜欢“突发”,“啊,不是喜欢突发事件,是喜欢跑突发。”小宣拿原子弹作比,“突发一出来,瞬间就会有大量的信息迸发出来,这时候去现场,能够掌握的信息是最多的。” 关于跑社会突发的辛苦,似乎已无需多言。但从站在新闻一线10年的记者口中说出来,还是有不一样的真切感。“从早上六七点一直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有时甚至到凌晨一两点,一天跑四五个现场,压力特别大,那时候,真连死的心都有。想死了就好了,什么都不用管了。”但眼睛睁开,还是照样到处跑。
个人事迹
每次看新闻,不敢说100%,但是80%以上是有的,总是“这里是宣克炅在现场为你发回的报道”。他这个突发新闻记者的职位相当不爽,好像到处跑,那儿失个火,楼倒了,劫持人质了,化学气体泄漏,煤气管坏掉,水管坏掉什么的,总少不了他,摩托车闯红灯撞土方车 ,还有闵行在建13层楼盘倒塌,杨浦杀妻自杀 宣克炅在医院采访 宣克炅在医院采访 男,少女生下混血小黑人等。 出了什么突发的事,半夜三更都得爬起来。 汶川地震发生后,主动请缨,在震后第二天,2008年5月13日赶赴四川灾区,冒着余震、克服种种困难采访,在14天里,发回电视新闻报道30多篇。 [2] 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发生后,新闻中心的宣克炅是最早进入着火大楼的记者。当他进入大楼时,里面到处漫着水,他们带进去的手提摄像机1个多小时后就被淋短路了,带子取不出来。当他们向领导汇报时,得到的回复是:拿不出来就砸!
个人事迹
突然“红”了 2009年末,已经做了近10年记者的宣克炅突然“红了”。对一名电视记者来说,这样的红法可能是猝不及防的。开心网上一则题为《神奇的宣克炅,上海最八卦最敬业的记者》的帖子被数以万计的人转帖。而不久以前,又有《宣克炅的升职感言,值得一看》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在开心网上,表示“向小宣致敬”的人数超过60%。“哪里有宣克囧哪里就有‘杯具’”的投票数颇高,这当然是句玩笑话。在某论坛以此为题的帖子下,有人跟帖说“这样说对小宣同学不公平,应该反过来讲:哪里有‘杯具’,哪里就有宣克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