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家鄉情結在文字間流淌(傅建國)

家鄉情結在文字間流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家鄉情結在文字間流淌》中國當代作家傅建國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家鄉情結在文字間流淌

2019年春節期間,承蒙青陽縣文聯主席馬光水先生抬愛,被邀請至縣城請參加一場小型的文友聚會。我與蘇誠林先生就是在這次聚會上相識的。

青陽,別名「蓉城」。中國四大佛山之九華山坐落在青陽縣境內,距離縣城約15公里。由於業餘愛好文學寫作的緣故,鄙人雖然離開家鄉二十多年了,但與家鄉的文友時常保持聯繫,如詩人劉向陽,作家章小兵、許承等,如今他們都是青陽作家群里的中堅力量,創作正值盛年,不少作品在省里都獲得了榮譽獎項。

相對而言,蘇誠林先生當屬前輩,1953年出生的他,如今漸漸向「70後」靠攏。然而,通過近兩年來微信上作品相互閱讀和交流,我分明感受到蘇先生在文學創作的路上激情依然不減當年,不僅經常有新作出爐,而且思想情感更加飽滿,語言敘述風格愈加老辣,作品更加接地氣。雖說我們見面的次數至今加起來不足三次,但蘇先生為人溫文爾雅、不拘言笑、謹慎謙卑的形象,卻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文學的「黃金時代」,成千上萬的「文學青年」懷揣文學夢想,在生活的底層默默地奮鬥着。我和蘇誠林先生有幸成為那個時代文學熱潮中的一分子。有趣的是,曾經我們原本有過一次寫作交流上的親密接觸,但卻不知不覺擦肩而過。好在四十多年來,我們在各自的生活圈子裡打拚的同時,依然心存文學夢想,是文學寫作又使得我們從相識到相知,最終成為好友。

那是1987年10月份,皖南山區的深秋季節,早晚已出現一絲涼意。青陽縣文化館與蕪湖《大江》編輯部聯手在青陽舉辦了首屆「蓉城筆會」,我作為青年農民以處女作《竹鄉情》參加了筆會。多少年後,我才知曉蘇誠林先生那次以短篇小說《那漂亮的蘑菇雲》也參加了筆會。可能是當時舉辦方將作者與編輯「一對一」分場改稿和座談的緣故吧,那次筆會我和蘇先生沒有交流,彼此自然沒有印象,直到相識後聊起當年筆會的事,才感嘆原來我們早已是文友了。

文友,以文會友也。坦誠相待,彼此尊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而我與蘇誠林先生相識後,通過幾次文稿交流,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蘇先生身上既有人文情懷的品質,又有民間手藝人的純樸。

那次離開青陽回到溫州後,我通過微信向蘇誠林先生自薦了一篇新創作的中篇小說,希望他幫忙我審閱一下。凡是寫作的人都有過一種深刻的體會:請別人看稿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往往遭人拒絕,自討沒趣,卻又心存幻想;而幫別人看稿,也同樣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箇中滋味,一言難盡。

遇見蘇誠林先生是一件幸事,他認真看完小說稿後,坦誠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且仔細校對文本,糾正了一些錯別字。不僅如此,還寫來一篇題為《現實苦難與理想人生——讀傅建國長篇小說〈皮王〉》的評論文章。在4千餘字的文稿中,既肯定又鼓勵,坦誠闡述個人對小說的閱讀理解。我在想,不是我的小說寫得多麼好,而是作為作家的蘇誠林,他深知文學創作的艱難,真誠相待,才有益於文學友誼之樹長青。

細節看人品。蘇先生的熱心舉措令我心頭一熱,仿佛又尋找到失落了的久違的友情。

常言道:生活,是作家創作的源泉。一個作家的成長,除了經歷生活的磨礪以外,更重要的,依然是對文學信念的執着與堅守。隨着微信交流,以及作品的閱讀,使我漸漸了解到作為作家的蘇誠林的人生側影,——他出身寒門,因政治株連,小學剛畢業即失學,遂走向社會,從事過木工、搬運工、以工代干、下海經商、工程監理、礦山主管等職業,可謂一生坎坷,歷經磨難。然而,他憑藉對文學的熱愛,痴情不改,始終發憤努力,鍥而不捨,一直在文學的邊緣掙扎着,拼搏着。蒼天不負有心人。蘇誠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文學園裡耕耘,最終文學碩果纍纍。迄今為止,他已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六十多萬字,不僅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那漂亮的蘑菇雲》,而且還有文章入選《安徽散文五十家》等專著。2013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協會。在文學的路上,他始終認為:作家的身份證是作品,其通往後世的通行證則是優秀的或傑出的作品!

最近在網上欣喜地看到蘇先生的新作《情系母親河》,才知作家是從青河畔成長起來的作家,真是令人羨慕。這篇美文,洋洋灑灑5600字,記錄了一個普通農民,如何成長為一個作家的經歷,述說着一個作家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熱愛:

「在我有生以來60多年的記憶中,青通河常年不涸,其性情猶如一年中的四季,隨着季節交替而變化。煙花三月,河水盈盈,兩岸雜樹生花,流光溢彩;炎熱夏季,則暴雨傾盆,洪水洶湧,大浪滔滔,肆意汪洋,歷史上曾多次泛濫成災;金秋時節,則山清水瘦,波瀾不驚,悠悠漫步,溫馴可人;寒冬臘月,隨着嗷嗷呼嘯的北風,大河上下,天寒地凍,河水滯緩,猶如長龍冬眠,擁冰而臥。

「青通河上游的龍口村,是我母親的出生地;不用說,我外婆家就住在這裡。小時候,母親常帶着我一路行腳,沿着逶迤的河堤溯流而上去看望外婆。途中,有很多貧瘠而溫馨的村落,靜靜地佇立兩岸,至筆架橋上游,更是青山夾岸,碧水深流,風景綺麗。那時的河水純如甘泉,掬一捧即可飲,又像明鏡般鑒可照人。豐滿而歡快的河水中,隨處可見圓滾滾的石斑魚、肥嘟嘟的胖皮子、柳葉形的黃姑子,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自由自在地戲水遨遊;不時有色彩艷麗的水鳥,突兀地撲棱翅膀掠過水麵,驚得魚兒四處逃竄。即便流經縣城的河段里,類似的石斑魚、胖皮子、黃姑子、鯽魚及亮晶晶的清水蝦比比皆是,那種艷麗的水鳥也屢見不鮮。

「學徒三年,一早一晚,我的足跡輾轉於青通河中游這段路程無數個來回,着實磨鍊了我吃苦耐勞的意志力。那時,青通河兩岸全是沙土路,河埂上站着一排排大葉柳和樺樹,路旁有很多如今已絕跡的低矮的土牆茅屋;河灘里種滿了麥子大豆芝麻油菜等經濟作物,點綴着春夏秋冬的四季風景。河岸邊,常有三三兩兩的垂釣者待在樹蔭下,也有駕輕舟趕魚鷹逐浪捕魚的漁人。——(摘自《情系母親河》)

作家的童年憶趣,成長的心路歷程,以及赤子之心與家鄉情結,一一躍然紙上。

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誠林先生的祖籍在黃山市太平縣嶺下村,民國著名才女蘇雪林先生是他的堂姑媽。他骨子裡流淌着蘇家的文脈,由此不難看出,他從青少時代的一個「木秀才」,最終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原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前段時間,在拜讀了蘇誠林先生的中短篇小說集《那漂亮的蘑菇雲》之後,一直思忖着寫點讀後感。竊以為,這部小說集雖說大多是蘇先生的早期作品,但從中不難看中,作家的文化底蘊及架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語言更顯作家紮實的文學功底。但謹於兩位作家已為該文集作序,鄙人怕班門弄斧,弄巧成拙,只好知難而退,另闢蹊徑,以文友的身份,從生活的角度,寫下以上一些零散的文字,略表我對他的敬佩之情。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