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老清)
作品欣賞
家鄉的味道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的東北一個小城鎮,那個年代各家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物質匱乏,生活質量差。
一家幾口人擠在一鋪火炕上睡覺,廚房是用來生柴火的,當時我家條件還算可以,父母是雙職工,家裡燒的是煤炭。房間裡沒有洗手間,上廁所要到外面的公共廁所,白天還好,到了晚上幾乎都不敢去。到了冬天上廁所是件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那時的冬天溫度很低,普遍零下30度左右。冬天穿的都是長輩做的棉衣棉褲,穿的棉鞋也不算保暖,外面冷的那是凍手凍腳。屋裡又沒有暖氣,只有爐子燒的炕,上半夜熱得要命,下半夜蓋着厚被都凍得直哆嗦,清晨起來那叫一個冷。估計是血液問題,我們一家人一到寒冬時,就容易手腳生凍瘡,媽媽就拿辣椒水給我們泡手腳,總之那時起我就很不喜歡東北的冬天,對於我而言太難過了。所以大學畢業後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南方深圳這個四季如春的城市。以至於後來我20多年不敢在冬天回東北,真是被凍怕了。
整個冬天除了白菜、酸菜、蘿蔔、土豆,幾乎沒其它蔬菜。家裡有個大院子,院子中間有個地窖,裡面可以儲存好多冬菜。家裡有個一人高的大缸,入冬前用來醃一大缸酸菜。那時很喜歡吃酸菜中間那個菜心,酸酸的,很爽口。或許是那時沒什麼食物,就這都覺得很好吃了。每次去奶奶家時,就愛吃奶奶做的玉米糊,再配個鹹鴨蛋,感覺就是人間美味了。那時奶奶愛自製大醬和鹹菜,時間長了大醬里會生蛆,把那蛆挑出去,照樣吃。
冬天的漫長讓我特別期待着春暖花開,大地復甦,小䓍和樹枝偷偷地冒出嫩綠嫩綠的新芽,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象徵着希望,象徵着美好的明天,沉睡了一冬天的心情一下愉悅很多。最喜歡東北夏天,溫度不高,早晚有些涼,很舒服。主要是經過了一冬天的煎熬,夏天終於可以脫去厚重的棉衣,可以吃到很多新鮮水果和蔬菜,所以春天的到來讓心情異常興奮。 奶奶家有一片菜地,種了許多應季的蔬菜,可以現吃現摘。我最愛吃從地里現摘的黃瓜、西紅柿,我認為那就是夏天最好吃的水果了。暑假時,奶奶喜歡帶我們去她的農村親戚家,那裡的親戚多,挨家挨戶走完也要一天時間,在那裡可以吃到各家種的各類瓜果。
那時的孩子們課間或是放學後總是三五成群的一起玩,打豆沙包,跳皮筋,跳方格,跳大繩,捉迷藏,玩羊嘎拉哈……由於從小我的全身協調能力就好,所以玩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小菜一碟,很容易比別人玩得好。那時動手能力也強,很多東西都是自己自製的。比如用自行車廢舊輪胎的里胎剪皮筋、用舊布做豆沙包、用彩紙作風鈴、用畫報紙和鐵絲做門帘等等。那時的孩子們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憂無慮,完全不擔用心學習成績,更沒有上課外輔導班之說。我喜歡跳舞,小鎮上沒有培訓班,就算有,我父母也沒有意識更沒有錢能讓我上,所以我也只能在家裡瞎跳而己。
那時各家各戶沒什麼娛樂,就是串門聊天,媽媽們有時間就是坐在一起織毛衣毛褲,坐在一起互相討論毛衣的織法與花式。那時鄰里關係非常好,媽媽們只要白天有時間都會到各家幫忙做棉衣棉被。孩子們可以隨意到各家去玩,不用告知父母,不像現在孩子們去哪裡玩一定要經得家長同意才可以。我們家三個孩子,從我記事起,我的父親就不怎麼做家務,家務都是媽媽一人完成的,晚上等我們都睡了媽媽還要織毛衣毛褲,而且會織得很晚。全家每人至少要有三四件毛衣毛褲,每人還要有至少兩套棉衣棉褲,這些媽媽都要趕在秋天和冬天來臨前完成。記得小時候我一覺醒來都半夜十一二點了,媽媽還坐在那裡做活。那時我常問的一句話就是:「媽媽,你怎麼還沒睡呢?」媽媽回答道:「很快了,你先睡吧!」當我成家之後才能感受到那時媽媽的艱辛。
歲月如歌,時光荏苒,一晃40多年過去了,我已步入了中年。來深圳20多年,才在2022年春節第一次回到東北過年,主要是圓女兒多年來看雪的願望。她在深圳出生,每年夏天都會帶她回東北老家小住一段時間,但從未在冬天回過東北。2022年的冬天,豁然感覺沒有兒時那麼冷了。一方面與氣候變暖和家裡環境的改善有關,更重要的是心境變得不一樣了。
歲月帶走了我年輕的容貌,卻帶不走我對家鄉的思念和家鄉留給我的記憶。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最喜歡家鄉的那個味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