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寄黎眉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寄黎眉州》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的詩

《寄黎眉州》蘇軾40歲左右知密州,在密州所屬的膠西縣,寫詩遙寄任眉州知州的黎錞。詩將瓦屋山和峨眉山對舉,夢回縈繞的家鄉山水如在眼前。表達了對共同恩師歐陽修的懷念和歸隱之情,由於蘇軾不滿新法,政治上受壓抑,思鄉、歸隱之情甚濃。

這首詩是蘇軾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在密州任上寄贈黎錞的。黎錞,字希聲,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他以尚書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所以稱"黎眉州"。

此詩表達了作者對黎錞的友情,並表達了對他們共同的恩師歐陽修的懷念。由於蘇軾不滿新法,政治上受壓抑,思鄉、歸隱之情也油然而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寄黎眉州》[1]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寄黎眉州》

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

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余天。

治經方笑《春秋》學,好士今無六一賢。

(君以《春秋》受知於歐陽文忠公,公自號六一居士。

)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作品注釋

①膠西--時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膠河以西。西川--四川西部。作者的故鄉眉山,以及詩中所詠的瓦屋峨眉都在四川西部,故云。

②瓦屋--山名。今屬眉山市洪雅縣,國家級森林公園。

③峨眉--山名。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④春秋學--黎錞(chún)是一位研究《春秋》的儒者,曾著有《春秋經解》。這時王安石執政,王安石素不喜《春秋》,說那是一本古代的"斷爛朝報"。

⑤六一賢--歐陽修以"藏書一萬卷,集采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物之間",自號六一居士。歐陽修曾經以"文行蘇洵,經術黎錞"向英宗推薦二人。

⑥歸去--晉陶淵明棄官歸隱,曾作有名的《歸去來兮辭》,這裡作者以此自況。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2]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3]

視頻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蘇軾趣味介紹

參考資料

  1. [1] 詩詞文句網
  2. 蘇軾簡介 古詩文網
  3. 蘇軾生平簡介 古詩文網